类似于QQ恐龙时代这样画面的单机游戏

喜欢这种卡通风格的游戏,建造兵团去打仗。。帝国时代玩过。但不喜欢那画面。
QQ空间里的恐龙时代,画面很可爱。但是玩法太幼稚了。还得充钱。有类似的单机游戏吗

双冠龙:
___ 长6米头顶上有两道突起嵴,吃腐肉.前肢短小,善于奔跑.侏罗纪早期的食肉恐龙,全长6米,站立时头部高约2.4 米.头顶上长着两片大大的骨冠,故名双冠龙.鼻嘴前端特别狭窄,柔软而灵活,可以从矮树丛中或石头缝里将那些细小的蜥蜴或其他小型动物衔出来吃掉.与后来的大型食肉恐龙相比,双冠龙的身体显得比较"苗条",所以它行动敏捷.口中长满利齿,也能捕杀一些大个子的食草恐龙.但是,也有些科学家怀疑它的牙齿功能,说它只是一种食腐肉的恐龙 回答者: wz2381437 | 一级 | 2006-12-29 18:37
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动物广泛占据。那时的地球气候温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动物有足够的食物,逐渐繁盛起来,种类越来越多。它们不断的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龟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鳄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蛇类和蜥蜴类,其中还有一类演变成今天遍及世界的哺乳动物。

恐龙是所有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几千万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今天,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了。

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六、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回答者: 539925125 | 一级 | 2006-12-29 22:48
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吗?六十年前,专家并不认为它们两者之间有任何关联。这主要是因为,以前的专家认为恐龙没有胸骨,而鸟类有很发达的胸骨,因此鸟类不可能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鸟类胸骨的主要功能,是使翅膀骨骼关节连接在正确的位置。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许多恐龙的确具有胸骨,其中大多以肉食性恐龙为主。此外,许多争议是因为始祖鸟化石出土而产生的。始祖鸟生存在一亿五千万年前,与恐龙同时期。它和所有的鸟类一样具有羽毛,但仍保留了许多爬行动物的特征,例如现代鸟类所没有的牙齿。有位研究始祖鸟的美籍教授发现:始祖鸟和肉食性的腔骨龙,至少有二十个以上的相同处。所以,始祖鸟究竟是鸟,还是带有羽毛的恐龙?或者是恐龙和现代鸟类之间的过渡生物?这争议至今仍无定论。 回答者: 安然_0301 | 二级 | 2006-12-30 18:16
最小的恐龙:
过去,在阿根廷,1979年发掘出一种称为鼠龙的原蜥脚类,长约20厘米,大约比老鼠大一些而已!但至今为止,人们只发现了一具这样的骨骼化石,它很有可能是刚孵化出来的幼龙,有一个古生物学家猜想成体可达六公尺长。但是在真正鼠龙的成体发掘到之前,那都仅仅是臆测而已!现今所知的恐龙类型中,最小的成年龙要算是美颚龙,它的大小与鸡差不多。
最丑陋的恐龙:
肿头龙,是那些很丑的恐龙中最难看的。肿头龙属於那一类凸出顶部的恐龙,它的头骨覆以圆弧形的骨板大约有二十三公分厚,围绕着这个凸起,在很平滑的小丘周围饰以成行成列的小瘤和小棘,很像肿瘤一般,它的前缘看起来像是被某种不堪言语的骨头疾病所折磨,它的鼻子,也是怖满瘤状凸起,棘状刺。这些围绕的瘤刺和棘状刺物使得脑袋的凸出部份看来像是剃头过了。

最长的恐龙:
梁龙大约长达二十七米。然而暂时昵称为超龙与巨龙的两类,若全部骨架发掘出来会更长。这两类初步推测长度为:三十五米。

最重的恐龙:
腕龙估算体重在六十三到七十二公吨之间(70-80吨)。它需要粗壮的四肢来支撑身体。

最宽的恐龙:
甲龙。在恐龙世界中的爬行的坦克车,甲龙大约五公尺宽,虽然它的体长不超过十公尺 。

最古老的恐龙:
现在所知最早的恐龙为两足行走肉食类,命名为南十字龙。它出现於三叠纪中期,体长约1.5米,体重可能达到三十公斤。

爪最大的恐龙:
重爪龙是强壮的肉食性恐龙。它的爪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恐龙爪。爪的外侧弧线达31厘米长。

最大的肉食龙:
霸王龙是最大的肉食性恐龙,成年霸王龙身长可达14米,体重约8吨,是恐龙世界中的霸主。

最聪明的恐龙:
就身体和大脑的比例来看,锯齿龙的大脑是最大的且,它的感觉器官非常发达,因而被认为是最聪明的恐龙。

跑得最快的恐龙:
奔鸟龙可能是跑的最快的恐龙,时速超过70公里/小时。

最大的恐龙:
已知最大的恐龙是蜥角类的地震龙(暂无资料,欢迎提供),身长约40米,体重达51吨。

牙齿最多的恐龙:
植物性的鸭嘴龙类恐龙,大约有960颗牙齿,比任何恐龙都多。

最笨的恐龙:
巨大的剑龙头部非常小,大脑只有一个核桃般大小,因此科学家认为它们是一种很笨的恐龙。

蛋最大的恐龙:
高脊龙蛋的直径大约有30厘米。那样大小的蛋可以容纳三点三公升的体积。而蛋壳大约在2厘米厚。 参考资料:http://yzxx.jdjy.cn/klsd/main/kl_zz.htm 回答者: xuhongtian1015 | 一级 | 2006-12-30 19:06
我国科学家发现一件新的中生代哺乳动物,证明至少在1.25亿年前,能够在空中飞行的哺乳动物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了,继翼龙和鸟类之后,哺乳动物首次飞向蓝天。今天出版的《Nature》杂志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孟津与该所胡耀明、王元青、汪筱林和李传夔发表了题为“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一滑翔的哺乳动物”的封面文章,报道了发现于内蒙古宁城地区中生代地层中的一件几乎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该具化石被命名为远古翔兽(Volaticotherium antiquus gen. et sp. nov.)。翔兽是已知最早的会飞的哺乳动物,也是迄今唯一的与恐龙同时代的飞行哺乳动物。这一发现将飞行哺乳动物的历史推前了至少7千万年,此前最早的记录是大约5100万年前的蝙蝠化石。

《Nature》杂志使用了本站受IVPP研究人员委托特制作的翔兽复原图,能与中科院古脊椎所合作在《Nature》上刊登资讯,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我们特制此专题,介绍该次发现。这是《Nature》杂志第一次用关于中国古生物复原图作为封面,以往都是用化石照片作封面,更可贵的是,这张复原图是由中国人自己绘制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外国画师垄断中国古生物题材复原图制作的历史,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IVPP甘肃行·一古生物“辽西队”挺进甘肃

——文汇报记者将跟随科学家见证“化石宝库”浮出沙土

本报北京7月26日专电 (特派记者许琦敏)在国内外古生物界享有盛名的“辽西队”即将开始一次新的重大探索——挺进甘肃,尝试揭开又一个亿年古生物“伊甸园”的神秘面纱。作为近年来国内最大规模的古生物野外挖掘之一,记者将跟随科学家,进入位于甘肃马鬃山的戈壁无人区,见证我国一个全新的“化石宝库”浮出沙土。

辽西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支响当当的科研队伍,他们在辽西热河古生物群发现了世界上第一枚翼龙胚胎、最早吃种子的鸟类、第一只吃恐龙的哺乳动物……在国际古生物学界掀起了一次次波澜,成果频频亮相于国际顶级科学杂志《自然》和《科学》。

两年前,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肃北酒泉。作为热河生物群分布的西缘,这里也曾是恐龙、鸟和哺乳动物水草丰美的乐园,与热河生物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科学家考察过该地区,但由于地处戈壁,自然条件恶劣,一直未曾进行系统全面的探索。2004年,辽西队首次进入马鬃山,初步确定了一些挖掘地点,并带回部分化石。这次,科学家将进行定点、重点挖掘。

今天,记者赶赴北京,与辽西队的科学家会合,明天将赴酒泉作进驻戈壁前的准备工作,后天就将进入马鬃山无人区的挖掘地点。这次参与野外挖掘的,除了组织过多次野外挖掘的“辽西队”老领队汪筱林和骨干队员外,还有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科学家,以及十几位学生和志愿者。

[IVPP甘肃行·二]酒泉 曾经恐龙遍地

本报甘肃酒泉7月27日专电(记者许琦敏)飞机在酒泉鼎新机场降落,刚下飞机,本次科考队长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汪筱林就开了个玩笑:小心脚下!别一脚踩上恐龙化石,这儿曾经遍地是恐龙。

科学家即使开个玩笑,也蕴含着科学的真谛。酒泉很早就引起了古生物学界的关注,近20年来,尽管只有一些小型的科考活动,这里也已出土了不少著名的恐龙化石,如上世纪90年代中日丝绸之路恐龙考察时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古角龙化石。此外,在辽西热河生物群非常少见的大型食草恐龙化石,在这里却异常丰富,如马鬃龙、原巴克龙。
汪筱林告诉记者,他们希望通过这次系统科考,全面了解包括酒泉、新疆哈密、中蒙边境在内的这个神秘地带,解析这里的生物群与辽西热河生物群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整个科考过程大致历时两个月左右,中蒙边境附近的马鬃山戈壁是第一站。

戈壁无人区野外科考的后勤保障最重要,吃、睡、能源、安全,几乎样样要考虑周全,否则生存都成问题,何谈考古挖掘。到达酒泉,队员们就兵分几路,忙活起采购来:生活上,吃的从米、面,到可长期存放的洋葱、土豆、白菜,以及油盐酱醋,甚至烧饭用的煤气罐,都要采购齐备。用的如帐篷、睡袋,乃至牙膏、防晒霜、草帽,一样都不能少。当然,在戈壁滩,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当属水。这次,光饮用水就带了近百桶,生活用水将用一辆大卡车拉进戈壁,大约每六七天拉一车水到工作地点。

[IVPP甘肃行·三]“后勤部长”的化石情结

本报酒泉7月29日专电 (记者许琦敏)为进入无人区科考作准备,实在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次,光装载这些用品的4吨卡车就租了3辆,租车、送货……一位老人显得最忙碌,他就是这次科考的“后勤部长”王化民,大家都叫他“老王”。

记者刚到北京,就好几次听到研究员们亲热地提起“老王”。到酒泉后,见到了“老王”——61岁,说起话儿来带着西北民歌式的粗犷和俏皮,做起事儿来透着一股坚韧的劲儿。据说,早在我们从北京出发前几天,他就开始张罗准备工作了。
老王曾任酒泉市文化局副局长,去年刚退休。早在上世纪70年代,老王偶然在河西走廊的汉长城脚下拣到一块恐龙脚趾的化石,这是老王第一次与古生物学“亲密接触”,在他心中种下了化石情结。

由于种种原因,这颗“种子”直到1996年才在老王心中“萌芽”。2000年他向酒泉市政府提议,应该重视本地的化石遗产。2003年,他上北京与中科院古脊椎所专家联系,当汪筱林、周忠和研究员从辽西野外回来后,立即与老王联系,并于当年年底来到酒泉实地考察。考察结果令人振奋:这里与辽西热河生物群关系密切,可能是一个新的“化石宝库”!不久,中科院古脊椎所与酒泉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组成联合科考队,考察酒泉市境内古生物化石,老王任科考队副队长。

在他的努力下,去年马鬃山公婆泉已批准为省级恐龙地质公园。同时,老王还在筹建酒泉市自然博物馆,为酒泉的化石准备“安身之地”。说到这里,老王摸摸花白的头发,说:“再过几年,也跑不动野外了。能把这些事情做好,也算为我的化石情结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IVPP甘肃行·四]踏上黑戈壁

本报马鬃山(酒泉)7月30日专电(记者许琦敏)经过几天紧张的准备,科考队今天终于正式出发。三辆装满生活、工作物资的大卡车昨晚启程,连夜开赴本次野外考察的最后目的地——马鬃山镇。今天清晨,由五辆越野车组成的车队开始了长达13小时的征程。

从酒泉到马鬃山镇约380公里,车队不断穿行在戈壁与绿洲之间。远处隐约可见的祁连山脉默默注视着车队的行进:穿过白杨、向日葵夹道的绿洲,进入一望无际的戈壁,又向远处的绿洲开去。

戈壁滩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景。在这短短的一个白天的行程中,记者目睹了陆地龙卷风、海市蜃楼、彩虹双飞等自然奇景。同行的科学家告诉记者,这是戈壁滩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造成的:白天日照强烈,造成大气上下温差增大,密度变化,引起各种大气对流活动,再加上水分大量蒸发,形成种种城市中难得一见的自然奇景。更神奇的是,马鬃山地区到处是奇特的黑戈壁。据说,这里的岩石风化后形成沙砾,沙砾又在强烈的日照和风沙的打磨下,经历千百万年,表面形成一层光滑的、黑乎乎的沙漠漆,而这些砾石覆盖在岩石上,才有了今天的黑戈壁。

广袤的黑戈壁下,更蕴藏着无数生命的历史秘密。地质研究表明,一亿多年前,这里曾经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泊和河流——成为古生物的乐园,并积淀下了大量化石。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里日趋干旱,风化剥蚀严重,这些化石又悄悄露出地面。“有时只要轻轻刷去表面的浮土浮沙,就能看到岩石中蕴藏的宝藏。”队长汪筱林恨不得一步跨到野外工作地点,寻找这些亿年前的故事,并解读其中的秘密。

明天,在马鬃山镇补充好饮用水的科考队将开进无人区,探寻亿年前的生命遗迹。

[IVPP甘肃行·五]车陷沙河

本报马鬃山(酒泉)7月31日专电 (记者许琦敏)今天原定的行动计划是上午开到距离马鬃山镇80公里工作地点,下午安营扎寨。但一段100米的沙河使整个计划向后推迟了整整5个小时,幸亏当地牧民及时救助,才摆脱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一离开马鬃山镇,车队就开始了大戈壁的颠簸之行。上午10点多,当大家兴奋于还剩二十几公里就将到达营地时,突然一辆卡车报告:车轮陷入沙中。车行戈壁,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于是十几个小伙子下车,铲开车轮周围的沙,垫上木板,用力一推,卡车就出了陷坑。可没想到,卡车刚出坑,一步未行,又陷入沙中。更没想到的是,不一会儿,后两辆卡车和两辆越野车也相继“沦陷”。大家在烈日下跑前忙后两个多小时,压烂了好几块木板,车队却只前行了不到20米。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张玉光告诉记者,两年前科考队经过这里,也碰上过类似的事情。这里是一段相对低洼的河床,遇上暴雨就会形成临时河流。如果下过雨不久,沙土中含水较多,车轮就不易陷入,估计今年此地较干旱,因此沙土松软,车队可算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烈日、汗水、沙尘,队长汪筱林和老王一看情形不妙,就立刻驱车向数十公里外的牧民求助。于是,大家就在气温接近40℃的烈日下,一边继续推车,一边等待援兵的到来。下午3点半,两位队长终于带着牧民根登和几根大原木赶到。这时精疲力尽的小伙子们正啃着干粮,在临时搭起的遮阳帐子下休息。一见他们,立刻来了精神。在原木的帮助下,不到一个小时,“沦陷”车辆相继驶出危险的沙河。一段百米沙河,困住车队整整5个小时。

在根登的指引下,车队绕了一个大圈,避开另两个可能的“危险地带”,终于在下午5点多安全到达了目的地。

[IVPP甘肃行·六]戈壁中的等待

本报马鬃山 (酒泉)8月1日专电 (记者许琦敏)这是一种生活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人们无法想象的等待:明知相距不远,却无法联系,更无法寻找;明知他们正处于危急之中,却无法了解详情,伸出援手。唯一的办法只有等待,等待那车轮扬起的一溜烟尘出现在视野,等待为他们端上最需要的水和食物。在马鬃山,记者体会到了个中滋味。

清早,队长汪筱林带着3辆越野车,十个来自西北师大、天津师大等大学的小伙子,送卡车过沙河,其他人留在营地继续搭帐篷,整理东西,为明天的正式工作做准备。按正常情况,他们应该在中午返回营地,大家准备等他们回来一起吃午饭,可这一等就等到了下午3点。

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着每个人的心头。匆匆吃完午饭,营地里所有人都有点心事重重,好几个人都不约而同地坐到帐篷门口,不时注视着远方的道路。四点半、五点、五点半,太阳一点点西移,大家心里都缠绕着一个个疑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没有一辆车回来报信?怎样才能联系上他们?他们只有5加仑饮用水,没有任何食物,在这炎热干燥的戈壁中如何支撑整整一天?因为这一地区没有手机信号,没任何通信工具,另两辆越野车因为其他人物不在营地。所以,尽管着急,大家所能做的只有等待。

六点左右,远处突然闪现出了一点玻璃的反光。是他们回来了!在这个一个月也见不到一辆车、一个人经过的地方,不是他们又会是谁呢?于是,所有人都站到路口,车一到,大家不禁鼓起掌来。“快!给我水,我已经4个小时没喝水了!”当小伙子们下车时,一个个东倒西歪,几乎趴倒在地。水、西瓜、饭菜以最快的速度端到他们手中。

原来,他们送卡车出去时,三辆卡车又两次陷入沙河中,由于空车较轻,更难脱险,尽管小伙子们拼尽了全力,原木与轮胎摩擦得都起了火,但卡车仍深陷沙潭。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他们突然看到不远处一台大型挖掘机正拉着一辆迷路的采矿设备运输车,于是向其求救,又经过好几个小时,才得脱困。汪筱林为表感谢,送给了他们一些戈壁中最珍贵的饮用水。

[IVPP甘肃行·七]拣到一颗恐龙牙齿

本报马鬃山(酒泉)8月5日专电(记者 许琦敏)化石考察今天进入正题。目标是离营地2公里外的一个小山丘。清晨,汪筱林带上几位技术人员先去踏点。

这个寸草不生的普通小山丘表面铺满厚厚的灰白色的风化土,前年科考队曾在这里发现了不少露出地表的头骨以及其他骨骼化石碎片,并决定把这儿作为今年挖掘的重点。

刚上山包,所有专家都不约而同地蹲下,开始在松软的土中寻找化石的蛛丝马迹。一会儿,张玉光就拣到了一块长约1厘米的荐椎化石。汪筱林又发现一块不完整的小型食植恐龙的头骨化石。据介绍,在1.2亿年前的早白垩世,这里曾是个湖泊,附近生活着不少食植和食肉恐龙。湖里鱼龟悠游,湖边大树参天,是远古时代的生物天堂。

经过沧海桑田的地球演化,如今,沉积在地层中的古老生命即将展现在科学家的面前。研究生小耿拣到了一块化石,请老师鉴定。“这是一块齿骨化石的一部分,这个尖尖的弯曲的牙齿可能是兽脚类恐龙的。”汪筱林凭着多年与化石打交道的丰富经验,立刻作出了初步判断:这块化石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由于这一地区尚未发现过保存较好的兽脚类恐龙化石,因此值得进一步研究。于是,这件带有牙齿的古老化石被包装好,装入专用塑料袋并编号。不久,又一颗属于食植恐龙牙齿的化石被发现。接着,科学家们大致勘查了一下地形,看如何确定发掘方案。汪筱林告诉记者,在发掘化石时,他们会尽量保护周围环境。比如,挖土时尽量不破坏植被,而堆放挖出的土方时,也尽量别压坏了植被,挖出化石后,还要将土方回填等等。同时,选择发掘地点既不能离地表太浅,也不能太深,太浅则化石风化破损严重,太深又会加大工作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14
红色警戒吧,这种游戏没啥意思,建议玩ARPG,ACT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