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标,有何寓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标,有何寓意

标志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的鱼纹,隐含“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于“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寓意。标识图形传达出古朴和质拙感,一方面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向前的时代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12
2006年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标志。该标志主要用于研究、收藏、展示、出版等领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是通过网上征集、群众投票和数轮专家评议最终选出的。标志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的鱼纹,隐含“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于“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寓意。标识图形传达出古朴和质拙感,一方面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向前的时代精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启用后,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志,主要用于研究、收藏、展示、出版等领域。文化部将专门制定相关规定,规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的使用。
第2个回答  2011-05-14
对于任何学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学科发展看,分类是一门学科由一般理论研究向特殊对象研究转化的中间桥梁,是一门学科向更系统化研究迈进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概念,它体现着特定民族或群体的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也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系一个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同时她也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这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丰富的价值与意义。 但是,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的保护实践和相应的理论探索,都是相当晚近的事,因此,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均找不到某种权威性的或者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方法。这一状况的存在,既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深化,也给现实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传承、保护、展示等实践带了困惑。所以说,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需要,更是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是需要,我们必须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问题。 本文在遵循一定的分类原则和借鉴其他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作了新的探索,提出了“四层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的构想,为构建科学、规范并合乎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分类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第3个回答  2019-12-29
标志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的鱼纹,隐含“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于“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寓意。标识图形传达出古朴和质拙感,一方面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向前的时代精神。
第4个回答  2020-12-11
1、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 循环,永不消失”;

2、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

3、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的鱼纹,隐含“文”字,“文”字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

4、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于“文”字,意取“ 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寓意。

标识图形传达出古朴和质拙感,一方面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向前的时代精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