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楚国的疆域,和变动情况

那又是怎么灭亡的呢

楚国本是丹阳地区一个很小的国家。居民穿的破破烂烂,交通工具为竹车,当年,周成王大会诸侯时,楚国的熊释子还可怜巴巴的身裹布衣,看守着祭祀的火堆,这种不起眼的工作似乎找个农民工都能干。但是,聪明的熊释子看透了一点:他的小小地盘其实是一块大有发展的宝地。

在这里,华夏姬姓国家很多,文化发达,却都是和他势力相差无几的小国。只要他放大胆量,伺机而动,楚国的疆域就会逐渐扩大。当然,这需要相当的小心。于是,楚国人开始一面开荒,一面“械斗”,做着不被发现的扩张活动。

楚国就这样零敲碎打的积累着土地,对诸侯来说,那些远在南方山林中的小规模争斗,根本不在他们的视线以内。这种忽视更为楚国提供了扩张的胆量。周穆王时期,楚国通过对徐偃王的征战独霸南方,夷王时,楚更强大,楚君熊渠接连册封三个儿子为王,公开蔑视周天子,并开始步入大规模扩张阶段。春秋伊始,杀兄篡位的熊通正式称王了(楚武王),他不仅拥有辽阔的领地,还统率各支南蛮,因此,即使在名义上,他也不愿再承认周天子。当华夏诸国被战鼓惊醒时,他们才发现,长江以南一个空前强大的对手已横空出世。

当西周破灭,平王东迁之时,南蛮曾趁火打劫,企图侵暴上国,然而,这批蛮兵并不禁打,晋,蔡两家的正规军一到,那些走路都吊儿郎当,用竹枪棍棒武装起来的矮子就被吓跑了。南蛮偷鸡不成,自己和自己打了起来。公元前699年,楚武王野心膨胀,攻打百濮,侵夺了不少土地,后又派遣屈瑕伐罗,却被罗和卢戎两家杀得大败,屈瑕将军的脑袋也被晒在了竹竿上。说到渊源,罗本是祝融部落的传人,和楚国同宗,都姓熊。卢戎则算商朝旧人。自家兄弟一旦相残比仇人更凶,武王实在咽不下这口气,率领大军拼死报仇。俗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到底是楚国人多势众,卢国终于被灭,罗人则杀出一条血路,逃到湖南湘阴跪地不起,当上了楚国的附庸。

随着楚国扩张步伐的加快,南方能与之对抗的只有庸国。楚,庸之战也是决定南方局势的一次重大战斗,影响深远。庸是追随周武王打过商纣的“光荣军属”,西土八族之一,有《牧誓》为证,那时“军属”都有封地,待遇较好,庸国的封地还不算小,从江汉平原到陕西安康一带尽归其所有,因此不服楚国。早在周夷王时期,楚子熊渠就兴兵讨伐庸国,一直打到湖北,并册封三个儿子为王。到了楚庄王即位,连续三年号令不出,楚国出现饥荒。庸人看准机会,率领群蛮来攻,不仅如此,他们还获得了麇蛮的支持。庸率领着群蛮,麇率领着百濮,铺天盖地,声势十分浩大。楚国惊惧,有人主张迁都,有人主张力战,上下乱作一团。最后,戢黎硬着头皮前去应付,马上成了囚车里的座上客,楚军大败,七战七溃,被打得哭天喊地,满地乱窜。然而“人怕出名猪怕壮”,一旁的秦国与巴国眼看这种局势,越琢磨越不睡不着觉。庸国如此强大,万一打到咱们头上怎么办呐?于是,两国干脆“拔刀相助”,和楚国结盟共伐庸国。庸人哪里料到半路杀出这么两个程咬金,登时措手不及。战局惊变,情势骤然逆转。庸国和麇国在惊骇中相继灭亡了。从此以后,群蛮几乎全部归附于楚国。前523年,楚平王伐百濮,收南方,楚国势力获得了进一步的巩固。

南国的天空在不断的变色。从势力上上看,楚国成为当之无愧的天南霸主,从文化上讲,楚国逐渐华夏化,南蛮之地出现了中国文明的曙光,南方人越来越多的感受到自己也是“华夏人”了。
自楚国强大以来,北方的华夏各国都将其看成危险的国家。楚国君臣也乐于自称蛮夷,并和北方华夏各国作对。在楚国,五年不出兵便是耻辱,无颜面对祖先。因此,在整个春秋时期,谁要想争霸,仿佛都要先和楚国较量较量。 早先,齐桓公就是用遏制楚国的行动为自己奠定了霸主的基业。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先后吞并三十多个国家,于公元前679年开始称霸。此时,楚国连年攻打宋国,齐桓公便联合鲁,宋,陈,郑,卫,许,曹等八国诸侯,进军至召陵向楚国示威,并喊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这是华夏诸侯第一次联合对抗南蛮大国,虽不能全胜,但终于使楚国不敢北进。

齐桓公以后,晋国逐渐强大,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公子重耳(晋文公)回国理政,逐渐使晋国迈向霸主的宝座。三年后,晋文公联合宋,齐,秦三国对抗楚军,先以退避三舍的方法使楚国轻敌,旋即于城濮大败骄横狂妄的楚军。20年后,楚国似乎有点缺心眼的王子侣即位,是为楚庄王。此人三年不理朝政,任意享乐,被大臣视为昏君。三年以后,庄王一鸣惊人,灭庸,败宋,击败陆浑,并问鼎中原,把矛头直接指向周天子。楚庄王亲率大军攻郑,与郑的盟国晋恶战于郑州郊外,大获全胜,从此楚国成为霸主。

楚,晋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凡三次,晋两胜一败。但是到了前482年,当精疲力尽的双方在黄池争霸时,处于分裂状况的晋国已不占优势。尊王攘夷的霸业结束了,但北方国家毕竟勉强拖住了楚国的进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11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
但到了怀王和顷襄王时,确实就由胜而衰了。二王的确弱智,又胆小量窄:政治上被讹诈,还疏远忠臣;军事上又抛弃楚国“尚武”的传统,不断兵败地削。从此,楚国离灭亡就一步步接近了。
是不是说要是怀王和顷襄王当不上楚王,楚国就还有希望?或者他们的后继者若像楚庄王一样“一飞冲天”,楚国就不会灭亡?谁知道!毕竟即使是有偶然因素加入的历史,也是如铁铸一般,是不会被更改的。
怀王和顷襄王的登基也许是个偶然的错误,但单就这个偶然的错误下结论的话,它遗憾地导致了一个必然的灭亡。悲哀!

看看有没有你要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