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

如题所述

AHP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进行计算决策权重的研究方法。

完整的AHP层次分析法通常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步:标度确定和构造判断矩阵;

    此步骤即为原始数据(判断矩阵)的来源,比如本例中使用1-5分标度法(最低为1分,最高为5分);并且结合出专家打分最终得到判断矩阵表格。

    第二步:特征向量,特征根计算和权重计算;

    此步骤目的在于计算出权重值,如果需要计算权重,则需要首先计算特征向量值,因此SPSSAU会提供特征向量指标。 同时得到最大特征根值(CI),用于下一步的一致性检验使用。

    第三步:一致性检验分析;

    在构建判断矩阵时,有可能会出现逻辑性错误,比如A比B重要,B比C重要,但却又出现C比A重要。因此需要使用一致性检验是否出现问题,一致性检验使用CR值进行分析,CR值小于0.1则说明通过一致性检验,反之则说明没有通过一致性检验。

    针对CR的计算上,CR=CI/RI,CI值在求特征向量时已经得到,RI值则直接查表得出。

    如果数据没有通过一致性检验,此时需要检查是否存在逻辑问题等,重新录入判断矩阵进行分析。

    第四步:分析结论。

    如果已经计算出权重,并且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最终则可以下结论继续进一步分析。

可以使用spssau在线完成层次分析,非常简单。

参考资料:AHP层次分析法-SPSSAU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16

层次分析法是研究储层复杂非均质体系的基本方法。长期以来,人们致力于各种方法研究和认识储层,主要目的是为了查明储层及其间隔、夹层的空间分布状态(如几何形态、规模、相互排列方式和接触关系等)和物理属性(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孔隙结构等)在地层中分布的不均一性。碎屑岩储层大都具有复杂的非均质体系,如一套储层内往往包含有不同级次旋回层之间构成的层间非均质性;小层或单砂层不同相带或单砂体之间的平面非均质性;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单元之间的层内非均质性;颗粒间不均匀排列形成的孔隙结构非均质性,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非均质体系。因此,储层研究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认识其非均质体系。碎屑岩沉积普遍具有多级次的旋回性已是地质家的共识;一个复杂的沉积体系可在平面上划分成不同级别的相、亚相、微相乃至于单砂体;Miall(1985)在单一河道砂体中划分出不同等级的层次界面和结构要素,这些都表明作为一个复杂的非均质体系,储层内部包含有明显的层次性、结构性和有序性。

该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思想,首先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时对比法则,建立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并研究其间隔层、夹层的分布;然后在等时地层单元内,按照其中不同级次沉积界面和结构单元的特征,把储层详细解剖到成因砂体或成因单元,并进一步分析界面间沉积、成岩胶结屏障及断层遮挡状况,建立精细的储层结构模型及渗流屏障模型;最后通过影响渗流的储层地质参数分析,在成因砂体或成因单元内定量划分流动单元,建立储层流动单元三维定量分布模型。该方法思路明晰,重视流动单元渗流屏障的成因及分布,并综合了多参数分析法的优点,是目前研究流动单元的一种比较先进而完善的方法。具体方法步骤详见第一章第四节(图1-13)。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