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建造的历史分析

如题所述

矿床是含矿岩石建造中有用元素富集到具有工业价值程度的那些“特殊岩石”。对一个成矿带(区)进行区域成矿条件分析,首先要研究该区的地质-构造发展史(即该区的形成历史),这就得先从该区3类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建造的形成历史分析入手,因为岩石建造都是在一定的地质-构造背景与环境中形成的(如沉积岩建造是在一定的古地理-古气候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沉积形成,岩浆岩建造是在一定的岩浆作用下由炽热岩浆侵入或喷发后冷凝结晶而成、变质岩建造是先存各类岩石经过一定变质作用而成的),是该成矿带(区)地质发展演化与成岩成矿条件与环境及其变化的忠实记录与保存者。所以可以通过对该区含矿岩石建造形成历史的分析,来认识对成矿带(区)成岩成矿历史。

(一)沉积岩石建造形成历史分析

在进行分析时应注重沉积环境、古气候、古地理、古地貌、沉积物源、沉积相等在时代上的变化趋势,因为外部地质条件在地球发展的进程中是在不断变化的。地球发展进程中表现出的大气圈成分的变化[大气圈成分中还原剂(CH4、NH3、H2)减少,氧化剂(O2)增加],对元素的富集或分散作用过程影响尤为强烈。因此,应当注意研究分析沉积建造中从晚元古代开始的有机物质数量增长及其活动性。自晚元古代以后生物有机质的活动性无论对于元素的富集作用(由于细菌活动的结果形成硫离子),抑或对于元素的分散作用(有机化合物成为元素运移的因素),都有重要意义。

(二)岩浆岩建造的形成历史分析

岩浆活动与构造运动关系密切,岩浆作用及其演变是区域构造及其演化的标志(产物)。构造环境不同,岩浆活动及其产物也不同,每一个造山带或裂谷带都表现出由该区具体条件所决定的区域岩浆活动特点。因此,分析成矿带(或矿集区)的岩浆活动历史,首先需要先分出该区内存在的侵入岩和火山岩及其相互之间的形成序列,并进行相应岩石类型的划分。

对于侵入岩(包括次火山岩)系列,要分析研究侵入岩(包括岩脉)的形成时代、岩石类型、侵入期次,并在研究侵入体内部的相带、原生构造、包裹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含矿性等特征的基础上,恢复侵入体的形态和岩浆活动历史,认识不同岩浆岩的含矿特征。

对于喷出岩系列,要先分出是海相火山岩、还是陆相火山岩,并确定是喷溢相、还是爆发相或侵出相,寻找火山通道,并在详细研究火山岩喷发次数,所形成的相应火山岩的厚度、产状、层序、韵律、旋回、火山岩浆流动方向、含矿性和其中所夹正常沉积地层及其特征等内容的基础上,确认火山活动的历史过程与含矿特征。

再综合研究侵入岩和火山岩相互之间的形成序列和含矿性,进而恢复该区的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历史-矿化过程。

(三)变质岩建造的形成历史分析

先存的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热流的变化等内动力地质作用,使其所处的地质环境与物理化学条件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这些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情况下,发生结构构造、物质成分的变化,即产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和相应的变质矿产。因此,分析研究成矿带(区)内变质岩作用的形成历史,首先要划分区内发生的变质作用的种类,特别要注重区域变质岩相系和变质带以及变质程度的研究,并在系统研究各类变质岩的结构构造(特别要注意寻找变余结构与构造)、成分、指相矿物、显微组构,以及含矿性等特征的基础上,恢复变质岩的原岩和变质作用的类型与期次,进而全面系统地恢复该区的变质作用历史和认识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史。

在实际工作中,上述三方面的分析,是有机联系的。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全面地认识区内的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地球化学作用-矿化过程,指导矿产勘查工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