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城的历史发展是怎么样的?

如题所述

西安,古称长安,我国六大古都之首,曾经是历史上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的都城,历时1100多年。这座永恒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它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迹遗存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至今,西安与世界名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同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早在1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以西安的蓝田猿人为代表,揭开了人类文明的一页。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为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先后在西安定都,历时长达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04年,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是中国古代作为都城时间最长的城市。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安的名称经历了几番变化,西周称为“镐京”,秦代称为“咸阳”,后秦称为“常安”,隋代称“大兴城”,唐末五代叫做“新城”,元代叫做“奉元”。而其中使用时间最长的要算“长安”了。长安不仅是城市的名称,更加代表了时代风貌。

秦咸阳城遗址在今天西安市西北25千米处,因“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商鞅变法时期秦孝公迁都于此,直到秦朝灭亡,前后140余年。秦始皇扫六合、统天下,在此过程中不断兴建宫殿,竭力体现一统天下的辉煌胜利和自豪感。咸阳城的规模也空前壮大,宫殿建筑与借助驰道、复道、甬道等交通设施和城市的中心区连为一体,组成了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群。宫殿建筑是帝王的象征和政权的标志,秦始皇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力量精心建造宫殿,全力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短短时间内形成了以原咸阳宫为主的渭北宫殿群,以兴乐宫、信宫和阿房宫组成渭南宫殿群和六国宫殿群,且规模宏大、金碧辉煌,虽然广建宫殿、横征暴敛的行为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秦宫也被烧毁,但是秦宫效法天象来设计宫殿的思想,不仅显示了帝王与天比肩、唯我独尊的恢宏气势,还增加了这座城市的神秘色彩和浪漫情调。

公元前202年刘邦即帝位,开始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开始在渭河以南、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命萧何建造未央宫,同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汉惠帝时开始修建长安外城的城墙,先后征发了14万人筑墙,历时五年。汉武帝继位后,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在城南开太学,在城西扩充了秦朝的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官等。至此,经过近一百年的兴建,汉长安城的规模始告齐备。在西汉的200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繁盛一时。汉平帝元始二年(2)时,城中有8.8万户,24.6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汉长安城。但当时的长安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便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塬南坡另建一座新城。开皇二年(582)起,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开皇三年(583),隋王朝迁至新都,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

隋朝灭亡后,唐朝继续在此定都,并更名为长安。唐代长安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全城呈长方形,周长70多里,总面积是今天西安旧城区的7倍左右。城墙宽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筑,城门处的墙段还砌有砖壁。宫城是宫殿区。唐朝皇家最初使用的宫城是太极宫,太极宫位于全城北部中间的地方,显然是为了表达唐朝皇帝至高无上、面南称王的威仪。634年,唐太宗在宫城东北皇家园林中另修了一座永安宫(后改名为大明宫)。唐高宗时曾两次扩建大明宫,并从太极宫搬到大明宫居住。从此以后,除唐玄宗外,其他唐朝皇帝都在这里起居听政。大明宫的前殿名为含元殿,是当时长安最雄伟的建筑,东西宽70多米,南北进深40多米,夯土台基高3米多。站在含元殿基址上居高临下,举目四望,风物满眼,可以体会到杜甫的“蓬莱宫阙对南山”的开阔境界。唐代长安还有一个宫殿群,名为兴庆宫,宫中种植了许多牡丹花。相传有一年唐玄宗携杨贵妃在此赏牡丹,唐玄宗命李白填写新词交李龟年演唱。李白当即挥笔而成《清平调词》三章,其中一首是:“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对杨贵妃满是赞美之词。但古长安城下水道铁滤网由于高力士挑拨是非,使杨贵妃对李白很不满,阻挠唐玄宗重用李白。唐玄宗是个风流天子,晚年沉湎于酒色。他并不满足于长安的豪华宫殿,因骊山脚下有温泉,又将唐太宗时在此营建的汤泉宫大肆扩建为华清宫。一座座宫亭苑宇,分布山上山下,著名的长生殿、朝元阁、集灵台、宜春亭等都围绕着华清宫兴建起来,一片金碧辉煌。诗人杜牧所写“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诗句就是对这种辉煌景象的生动描述。华清宫成为大明宫、兴庆宫的别殿,也成为唐玄宗和杨贵妃及一些宠臣权贵们游玩享乐的好去处。皇城又名“子城”,位于太极宫之南,是中央官署所在地。在那里的南北7条街和东西5条街之间,分布着尚书省、太常寺、鸿胪寺等许多官署。外郭城占地广阔,划分为108个坊,遍布寺院、府第和民宅,还有两个市——东市和西市。东市有220个行业,邸(货栈)、肆(店铺)栉比相连,“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同样繁荣,许多西域胡商和波斯、大食等外国商人多聚居于此。长安城内的街道宽阔笔直,著名的朱雀大街宽达150米。以这条大街为中轴线,东西两边的建筑形式完全对称,南北11条大街和东西14条大街纵横交错于各坊里之间。大街小巷两旁栽种着多种树木,其中以槐树最多,宫城、皇城里栽了许多梧桐,环境都十分优美。唐代长安继承和发展了以往城市建筑的传统,同时又给后来封建王朝的都市规划创造了典范,如明清时代的北京。就是参照唐代长安的规划设计发展建造而成的。

880年,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军曾占领长安,并建立“大齐”政权,但很快失败。904年,手握兵权的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并强迫长安城内居民一起东迁。临出发前,他下令拆毁长安的所有建筑物,长安城被彻底破坏。此后,长安不再作为国家首都,人口也大为减少。从唐末经五代、宋,直到元朝,长安城一直很小。唐时的宫城和外城被破坏无余,只剩下皇城那么大的地方。

1090年,宋朝政府将在唐时刻成的《开成石经》、《石台孝经》和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等名家的书法石刻搬到当时长安府学的北部(即今天西安碑林所在地),同时修盖了保存碑石的房屋、廊庑和碑亭等建筑,形成了西安碑林最初的规模。明代曾为缺损的石经补刻了字,并将变浅的字重新刻深。清代曾整修了碑林房屋,采取了保护措施。解放后,人民政府又不断地对其整修、扩大,增加了大量新出土或新发现的碑刻,并对全部碑石按时代和类别进行了调整。西安碑林现展出从汉代到清朝各个时期的碑石1000多块,不愧为书法艺术的宝库。

唐代以后,长安虽然不再是国家的首都,但在军事、交通、商业贸易上仍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大西北的首府。1369年,明朝大将徐达率军攻克奉元城(即长安城),同年又改元代的奉元路为西安府,从此历史上首次出现了“西安”这一名称。明代西安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修起了高大的城墙。西安城也进行了一定的扩建,扩建后城墙高12米,顶宽12米至14米。城墙每隔120米修一座突出城外的敌台,敌台上都修有驻兵的敌楼。明代西安城既是一个严密的防御工程体系,又是我国目前仅存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古代城堡,因而具有很高的保存价值。遗留至今的明代建筑,如城门、城墙、瓮城、箭楼、钟楼、鼓楼等,都得到当地政府的妥善保护。

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定国号“大顺”,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末年的赤眉、绿林军和唐末的黄巢军之后,又一次在西安出现的农民起义军政权。至今西安一带还流传着许多有关李自成的故事。

西安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拥有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阿房宫,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明代古城墙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堡。近年,汉阳陵的开发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轰动,其出土的裸体彩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市内有6000多年历史的半坡遗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块、被誉为石质历史书库的碑林博物馆,文物储藏量全国之最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译经之地大雁塔等诸多人文景观、历史遗迹构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韵风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