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骁勇善战著称的直隶提督叶志超,甲午战争中为何会成为逃跑将军?

为何她要逃跑?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惨败,仗打输了,身为军队统帅的叶志超必然难辞其咎。还被人冠上“逃跑将军”的称号。那么,叶志超为什么要逃跑呢?因为这场仗实在打不赢,清军和日军的实力悬殊实在太大。


光绪二十年,朝鲜局势不稳,所以一直觊觎朝鲜的日本开始蠢蠢欲动,他们决定抓住这次机会向清军进攻。清廷派叶志超率军作为第一波入朝的军队。7月29日,日本军队开始向清军进攻,叶志超的军队先在牙山被击退,随后退守平壤,但在日军的不断攻击下,叶志超弃守平壤,选择连夜撤退,不料却又中了日军的埋伏,在路上损失惨重。平壤之战失败,局势进一步恶化,叶志超由此被冠以“逃跑将军”的称号,并被朝廷治罪。

其实,这场战争清军和日军的差距实在太大了。首先清军的制度就不行,他们采用的还是明朝时期戚家军的编制,而这种编制有很大的疏漏。而在日军那里这种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而清军的后勤供应、医疗卫生等保障制度,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弹药不足,粮草也不足,这些都是战争失败的原因。而且日军战斗力我远远强于清军,在人数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清军也可能无法取胜。更何况清军在人数上也不占优势,而清军还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后勤补给供应不上。所以此次战争失败也是必然的。

再往大了说,甲午战争失败,原因起自清朝政府上层,目空一切,妄自尊大,无视清军与日军的战斗力差距,又不及时的做好战争准备,最终失败也是在情理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1
刚看了百科,简单说两句。
1.叶志超1894年已经55周岁了,即将告老还乡,此时仍然属于淮军体系,归李鸿章指挥,他跑或者不跑也属于李鸿章指挥,从后面战败结果上,没有被斩首而且还被保护说明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
2.那就将问题定义为:高层为何授意逃跑
3.叶志超仅带领了2000淮军上战场,而由于高层斗争,周围驻扎在朝鲜的10000余名清军不一定就齐心协力听叶志超指挥,叶打胜了,高层可能会对淮军不利,而淮军将没有底蕴,清军会坐收鱼温之利。叶打输了,周围还有清军在附近顶着,大清的八旗也有责任。
4.以上是怀疑,而且可能李鸿章就判断打不过日本当时,清朝的高层当时有太后和皇帝之争,还有满汉之争,内部和平不了。
第2个回答  2019-10-13
平壤之战,无论清军是选择继续坚守还是撤退,失败都不可避免,相比较之下,小院认为如果能把部队带回去,保存实力,要优于死守孤城,全军覆没。
第3个回答  2019-10-11
因为这场仗,实在是打不赢。
清军和日军的差距,是全方位的。
清军的制度,沿用的还是明朝时期戚家军的编制,以“营”为最大建制,步兵一营有400-800人,骑兵和炮兵一营是100-300人,所以我们看晚晴的战史,动辄就是几十个营几十个营的往上调,其实也就万把人而已。建制过小带来的缺点是什么呢,是指挥混乱,统共万把人的军队,除了营就没有再上一级的编制,战场指挥官要同时协调指挥几十个营的兵力,难度可想而知,营级单位往往只能各自为战,近代战争的指挥系统,在清军那里,还是个传说,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战斗力的低下。
在日本陆军那里,这个问题早已被解决,日本以师团为战斗单位,师团下有旅团,旅团下又有大队,层级分明,一个师团12000多人,相当于中国陆军几十个营级单位,战时两到三个师团组成军级战斗单位,一个军的兵力3-5万人。这样的编制好不好,看看它被一直沿用到二战就知道。
此外还有近代化的后勤供应、医疗卫生等保障制度,对于清军更是闻所未闻,简单来说,清军就是自己保障自己,粮食自己运,受伤自己扛,虽然武器是近代的,其他方面还停留在中世纪。
在退守平壤之前,叶志超、左宝贵所部3500多人,已经在牙山跟日军混成旅团的3000多人交过战,结果是在成欢设置好阵地,以逸待劳的清军被日军轻松击溃,日军只损失了几十人,清军伤亡在200上下,战斗力的差距一目了然。
第4个回答  2019-11-14
具体的事情好像已经说不太清楚了,感觉疑似有背锅的嫌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