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

如题所述

其实这是在说社会上一个很普遍“感恩”现象,只不过冠以“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才引起了这么大的社会轰动效应。本人很想问问襄樊市工会的周主席和资助贫困生大学生的企业家们,你们的孩子理解“感恩”吗?我看也未必吧,那么你们为什么把很多普通孩子都存在的社会问题强加在这些弱势群体-贫困生身上呢?我也是从贫困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很遗憾的是我没有那么幸运,没有得到过好心人的资助,但我对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及心理状况有着深刻的体会,正如周主席所说“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是的,分析的很到位,但我们为什么不分析一下这种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回想我2000年刚进大学时的情景:上厕所不知道怎么冲水,上计算机课不知道怎么开机。这些对城里孩子看来都是及其普通的事情,他们都不懂的,他们能不自卑吗?在这件事上我一直比较疑惑。疑惑之一,受资助大学生给你说声谢谢抑或写一封所谓的感谢信就是感恩吗?如果资助者认为这就是感恩,那么这种感恩是否是一种流于形式的表现呢?如果不是,那又何必倡导这种虚伪的感恩方式。贫困生没说谢谢也没写感谢信就说明他们没有感恩之心吗?未必是这样吧。从另一个角度讲,受资助大学生能够在您的资助之下顺利完成学业,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本身不就是对社会的一种回报吗?我想资助者们如果这样草率下了结论,未免有些官僚了吧,你们为什么不更深入了解一下出现这种不和谐现象的真正原因,而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疑惑之二,你们当初资助他们的时候就是为了得到他们的感恩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你这种资助就是附有条件的资助,实质上是资助者和被资助者形成了一种合同关系,在资助之前就应当给予说明。如果受资助贫困生接受了你的资助未履行义务,那么对他们进行谴责是无可厚非的。如果资助者当初不图被资助者感恩,是真正的无私资助,那么我们就不要太难为这些本身已经很可怜的孩子了。贫困生本身的社会经验就比较少,他们内向、敏感以及自卑的的心理是和他们的成长历程分不开的。可以想象,当一个贫困学生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别人的帮助,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一定心存感激,这是勿庸置疑的,因为没有你们的帮助,他们的十年寒窗将付之东流!也就意味着将失去改变自己乃至整个家庭命运的机会。我也曾经是一名贫困大学生,深知贫困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的心里的感恩之心绝对不会低于生活优越的孩子们,因为他们经历了普通人没有经历的磨难,只是他们的内心不善于表达,把感恩默默记在心里,一旦有机会一定会回报。当然,也不否认社会上有些受资助学生不懂得感恩,但这绝非是社会主流。感恩是全社会都应当倡导的,不能仅仅针对受资助的贫困生。我们不能因为曾经给予了别人资助就高高在上,对别人有这样或那样的要求,这会对本身就不公平的贫困生带来更大的不公平。“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古人对我们的教诲。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对感恩却有逐渐淡化的趋势,但这并非仅仅是某些人所致,而是一种社会普遍现象。懂不懂感恩其实是对人们社会道德的考量,他值得全社会人的深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