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哥哥姐姐们 我要一篇800字左右的关于普通话的作文 帮帮

如题所述

普通话是我们全国的通用语言。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我们中华民族相互交流和对外交往的规定语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方言。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语言,大家都讲自己的地方话,谁也听不懂谁的话,那么就无法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外交往也是一样,如果你只讲自己的民族方言,不但外国人听不懂,就是翻译人员,也无法进行翻译。 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深圳和珠海旅游。我们来到大街上,满街的人都说南方话,就像电视上的香港人说话一样。找人问路,人家很费劲的讲了半天,我们一句也听不懂。我说:“妈妈,我们还在国内,怎么就跟到了国外一样?”妈妈说:“这是因为他们讲的都是南方话,我们听不懂。要是都讲普通话,你就听得懂了。”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必须大力推广普通话。只有推广普通话,才能消除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语言障碍,促进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只有推广普通话,我们才能更好的和外国人交往,不但能和外国人做生意,还能学到国外的许多先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人民,都能早日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国家规定,推广普通话,必须从学生抓起。要在各级各类学校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使普通话成为学校的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要在学校开展“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活动,把推广和普及普通话,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规定,从1998年起,每年9月份的第三周,要成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我做起,学好、说好普通话。学好普通话,面向现代化;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学好普通话,建设我们繁荣昌盛的好国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8
学习普通话的体会没上教师口语这门课程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说的就是普通话,可是真正的学习后才知道,原来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那么什么是普通话呢?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要学好普通话,我觉得有这么几条要领:第一,就是学好拼音字母,掌握发音部位,对于局部个别的方音要反复练习直至完全到位为止。第二,多读些拼音报上的文章等,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或者看到一个字后,就是暗暗地朗诵其标准音,并注意与方言音的对应关系,争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三,不懂就查。字典是我们很好的老师,若有不懂,要虚心请教,直至完全正确为止。尤其要注意一些字的多音与多义等。第四,读辞典,翻开现代汉语辞典,一字一字、一词一词、一句一句、一页一页地朗读,极为有效。 另外,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有人说:语言取决于环境。在一个大家都说普通话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近朱必赤。即使你方音浓重,逐渐逐渐你也会受感染的。总之,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把普通话说好。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普通话学好。于是我就从最简单的B、P、M、F开始学起。每天早上,我就在校园里面的草地上坐着练习发音,遇到不懂了就问同学。由于我的广东口音太重了,学起来特别困难有时为了发准一个音而不断地反复练习,经常练到嘴巴疼,舌头发硬。刚开始学发后鼻音时,根本找不到一点要领,那只能靠自己的不断练习了。经过不断的努力后,我的普通话水平终于有了提高。学习普通话的过程是很苦的,但是也有乐趣。苦的是有时在练习一个发音时,怎么也发不准,乐的是当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把一个音读准后那种收获的喜悦!通过普通话的学习,使我受益非浅。修改一下,应该可以满足你的要求,望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18
我的故乡在沧州东部,靠近海边,那里地是盐碱的,水是苦咸的,所以人们说话的口音也是硬邦邦、倔生生的,一句话扔出去,没准儿能给你脑袋砸个大包。因此,在我们这里你听不到吴侬软语的轻柔娇媚,也听不到闽南话的玲珑干脆,有的只是大平原的粗犷和豪放。但是,我却觉得故乡的口音又动听又顺耳还顺口,走到哪里一张嘴,就知道遇到了故乡人。而普通话,在我们的心目中则是城市和洋气的标志。 但是我从事了一个不仅必须说普通话,还要教普通话的职业——教师,这让我很快乐,因为我和普通话之间的关系并不“普通”。 接触普通话是从很小很小的时候。我随当老师的父母住在一所中学的大院儿里,院儿里的老师们来自天南海北,口音也各具风韵。但总起来说,还是北京和天津的居多,听一口京片子的老先生说古,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偶尔也会找没人儿的地方偷着学两句,自己逗着自己乐。那大概就是普通话的启蒙了。 八岁那年的秋天,一个女孩儿从老远的呼伦贝尔草原搬到了我们大院儿,从此,这个圆脸小眼睛的女孩儿就成了我的朋友。她的东北口音有点儿幽默,还带着那么点儿嘲讽的味道,让人感觉说这种口音的人总是一脸可爱的坏笑。于是,我开始向她学习这种口音,模仿她吐字的方法。其实她也在悄悄地跟我学沧州话,若干年之后,我们熟练掌握了对方的口音,说话时往往交换角色,以博一笑。 东北话十分接近普通话,我多年的模仿为自己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打好了基础。 再后来,就上了幼师,每天学习画画、弹琴、跳舞、唱歌之余,老师还要求我们练习普通话,因为教师授课必须说普通话,哪怕你面对的是一群三、四岁的小孩子。那时说普通话对我来说已驾轻就熟,但是出于心理作用,就是说不出口。同学们都形成了一种共识——说普通话很假很酸。于是,我们不仅自己不说,当我们听到隔壁班的女生们说着生硬蹩脚的普通话时,还要嘲笑人家。其实现在想来,很佩服她们的勇气——在一片嘲笑声里顽强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相对来说,我们就很渺小啦!十几年过去了,当年嘲笑别人的同学们,个个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且说话时,早就没有了当年的羞涩,说普通话已经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上班后的第一年就遇到了普通话考试,上级规定——没有普通话合格证是不准上岗的,尤其语文教师必须达到二级甲等。考试是很严格的,一看到师专老师们那严肃得有点儿发黑的脸,别说腿了,心都颤了。不知道自己发挥得究竟如何,反正迷迷瞪瞪地进去又糊里糊涂地出来。直到我们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兴奋地搂着我的肩膀夸我考得好,得了94分,拿了个一级乙等时才回过味儿来。呵呵!普通话说得好也能受表扬,第一次知道。 可是上班后又多了一个毛病——只要一进教室,一看见学生就不会说沧州话了。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说普通话的好习惯,无论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我都对自己的学生说普通话,也要求他们说普通话,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他们。因此,我的学生普通话说得都很棒,可是,他们却从来没听过我的家乡口音,一次在班级联欢会上,他们一致强烈要求我用沧州话讲几句,一时间我竟语塞,还憋了个大红脸,惹得小孩儿们哈哈大笑。 后来结婚生子,儿子出生在一个沧州话的环境里,爸爸、妈妈、姥姥、姥爷、舅舅都冲着他说沧州话,可是这小子居然从一张嘴说话那天起说的就是纯正的普通话,你的沧州话他可以马上给你“翻译”成标准的普通话,他自己却半句沧州话也不会说。一个地地道道的沧州人不会说沧州话,是不是一种悲哀? 如今,普通话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就像喝咖啡吃面包一样司空见惯了。可是,每次回家,看到白发苍苍的父母时,冲口而出的“爸爸!妈妈!”的呼唤永远都是我那朴素豪爽的沧州话。 让普通话与家乡话共生吧!让它们在不同的环境里发挥各自的作用,就像草地饰以鲜花,草自翠绿花自娇艳,方是缤纷的春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