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书法

如题所述

书法,是一项非常优美的艺术。它不仅能使人的字写得越来越漂亮,还能陶冶人的心情,使我们在一个心平气和的环境里学习。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上,许多人对书法已经渐渐地失去了兴趣,觉得书法太老土、太不时尚了。书法,它是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以来的历史,它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也是我们中国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国的象征。我们既然身为华夏子孙,就有必要学好这门艺术。但又要怎样才能学好书法呢?相信许多人心中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学好书法并不困难,学书法最在乎的是你对书法的兴趣、态度以及方法。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所做的每一见事情都需要用良好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去面对,当然学书法也不例外哦!首先,我觉得在课余时间,我们不仅要增长语文、数学、英语的课外知识,还应该多了解一下有关书法的知识。尤其是书法家的故事,在看的同时,我们应该积累一下写字的诀窍,还要从中体会书法家们的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相信你们看了以后也会受益匪浅的。另外还要多利用一些空余时间去看一些书法的书和书法作品培养审美学,上面讲什么样的字叫好看,怎么能写好看:字的笔画间的空隙要均匀,在同样大的一个方格内来讲,笔画多的字的横竖间的空间肯定比笔画少的小,这样要想均匀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将笔画少的字写小一点,看名家的书法作品就能看出来,他的字没有两个是一样大的,大小交错就是原则。笔画多的字写出来好看,所以书法家喜欢写繁体字。学书法最重要的是培养书法兴趣,如果你对书法一点兴趣都没有的话,那你练书法又有何意义呢?要想增强你对书法的兴趣,就应该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书法活动……在培养你对书法的兴趣的同时,也要注意你是否有用端正的态度去对待书法,如果你的态度不端正的话,那你写出来的字会进步会漂亮吗?所以请大家一定要用端正的态度去对待书法。书法,这是中国历史的灵魂,它将会在以后的路途上蔓延到永远。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好这门艺术吧!我们要坚信书法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它永远都不会老土,它将会以新的面貌来迎接我们这新一代的接班人。论书法教学中正确的写字姿势与执笔毛笔书法基础教学,核心内容不外乎写字姿势与执笔,运笔方法与字型结构。运笔和结构的掌握固然是重要的,而写字的姿势与执笔,也应该是基础中的基础。虽然我们不能说学生的字如果没练好,就完全责难错误的坐姿与执笔,但忽视了学生习字的这一重要环节。总是不完整的。从目前的书法基础教学看,正确的坐姿与执笔在教学环节中,往往被忽视掉了,或者说做的不尽人意。对于端庄的坐姿与正确的执笔,至少从三个方面体现它的必要性:第一,正确的写字姿势,无疑对正在成长发育中的青少年骨骼、视力的健康有益;第二,写字的坐姿与执笔是否正确,与正确的运用笔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写字的姿势优美也是书法美的组成部分。据笔者观察,无论从学校的书法课堂、书法班还是书法比赛现场,学生的坐姿达到距离书桌头部一尺、胸部一拳标准的几乎凤毛麟角。要知道漂亮的字,优美的握笔、坐姿,都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相反,看有的学生写字的样子,非但不美,简直象在受罪。那么,构成现有的学生写字姿势和执笔状况主要原因是什么?无疑与执教者有直接关系。因为学生就是学生,如何教势必生成如何学、如何接受、如何显现。从中国书法教育的宏观来看,专门设置的书法院、校很少,书法的师资队伍来源不一而足,良莠相间。甚至大量的书法基础书籍,书法教材都存在执笔方法上的误区。这种不正确的姿势与执笔方法,探究起来应该是由来已久,自发的民间传统(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不正确的运笔方法)。所以在实施操作过程,学生必然要对所写的笔画处于茫然不知所措状态。含混的运笔加上握的紧紧的手,使学生注意力便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由于紧张,学生的指、掌、腕、肘、肩、背部以至浑身的肌肉都必然蹦的很紧。头距纸很近,于是形成一个越是写不好,越紧张,越紧张也就越写不好的恶性循环。此时大多数的学生在这样的前提下,不是在写字,而是描字,不是将一个字一次写成,而是将一个笔画若干次反复的描成,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显然这与正规的传统书法的“法则”背道而驰。按照科学、传统的执笔与坐姿理论中讲一般要作到:“足安、坐满、头正、身直、虚腋、臂开、肘起”;“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这样的基础要领。翻开相关的书籍似乎都可以找得到,但真正把它内涵吃透的则又是一回事。我们不妨把以上列举的基本要领逐一进行诠释,就不难得到一点相应的启发:一、足安,如果把写字的人比喻成一棵树,“足安”就相当于树的牢固的根须。根须的牢固是树干牢固的基础。倘如学生写字时双足随意摆放,上肢体要领的标准就难以保障。清人包世臣说:“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定气”便是精神姿态的统领,“足安”是它的先决条件。二、坐满,可以以此类推,如果学生在写字时双足除放平外,任何不正确的位置都不能使书者达到“坐满”,“坐满”的意义当然是上部的腰处于挺立状态,挺立即达到“身直”的要求。三、身直。如果说定气是精神内敛的统领,那么“身直”和“头正”便是精神的外在体现。晋代书法家卫夫人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一身之力而送之……”如果写字确实须“一身之力”那么用力之源就是腰部,可见腰部的直立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四、头正:头正的直接益处是对笔下所写的字、所临的帖可以直视。而头歪就斜视,斜视就会因视差造成书写的结构不正确,以至于头部过低都对视力不利。正确的坐姿会使书写者进入全身放松下沉,气息平和的冷静状态,从而剔除运笔紧张的障碍,达到写字姿势规范的目的。执笔的方法与写字姿势相互协调、相互依存。没有正确的执笔方法,空有正确写字姿势是不完整的,更何况错误的执笔会严重的制约写字的姿势,例如,执笔要求“掌虚”,目的是在于运笔时指、腕灵活,肘、肩肌肉松弛。各部关节能一起上下,挥运自如。相反,当拇指内压,五指收紧,再加上手腕翘起,在运笔的力量连锁作用下,手臂、关节、肌肉必然处于紧张状态,形成运动力的互相抵触,这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手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再谈“悬肘”是绝不可能的。在执笔的 “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肘起”要领中,“指实”一般也理解为用力握实,这样就容易理解为拇指内压,仅就拇指内压和拇指节向外突起这一简单动作,如同机器开关一样,上下按动会得出两种结果。下压就“实”,突起就“虚”,“实”就死,“虚”就灵活。掌竖,给人的直观的理解就是掌心翘着竖起来,其实这里更是一个不小的误区。从实践检验中“掌”只不过在拇指关节向外突出的同时,自然的向外侧呈“竖状”,详细的说,它是卧着“竖”,而绝非“翘”着“竖”,翘腕“竖”正好使执笔的腕部反关节,腕既然已经“翘”起来,接下来的“腕平”也就无法存在了,更与“肘起”构成矛盾的死角。所以,只有当指、腕、肘、肩各部都处于顺关节时,才能使运笔轻松自如。反之,除非“掌竖”提法的本身就是错误的。至于站立书写,也应以关节顺畅为主。再说到左手扶按,不仅仅为了按纸,还可以达到运力时的平衡支撑,且五指向内又可达到抱气、扣气的作用。传统的执笔理论,有很多不同提法,不妨诠释一、二,列举如下:(一)龙眼法:就是四个指在笔杆一侧,拇指与食指的虎口处呈圆形,即称为“龙眼”。(二)凤眼法:就是拇指与食指挨的较近,拇指在下呈一平线,食指略弯,看起来象凤的眼睛,即“凤眼法”。(三)回腕法:执笔若“龙眼法”,所不同是将腕悬空兜回,传清何绍基擅用此法,用人很少,不宜提倡。(四)单包法:是指笔杆外侧只用一个食指,与现在执钢笔方法相似,宋书法家苏东坡使用此法。(五)拨灯法:(一说拨蹬法)拨灯,取意为手执柴棍儿拨油灯芯,即轻灵、宽松之意。至于“拨蹬”是因执笔的拇指、食指合起来象马蹬(镫)状而名。也有因蹬、灯通假而诠释。(六)五字执笔法:是现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积极倡导并极力推广的。五字依次为:“厌、压、钩、格、抵”,此法与“拨灯法”实为一法。(七)挫管法:“立势俯写”时,与坐势比较,执笔的高度发生变化,笔杆的角度也随之由指尖竖立改变为虎口处,五指均处于直挫状态,故称挫管法。以上各项执笔法,还不尽然,还有不同的执法。然而,不管采用那种方法、什么名称或什么主张,给书写带来便利是最关键的。苏东坡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有人把“无定法”理解成随意而不强调方法,是片面理解,其实,“虚而宽”就是方法,方法毕竟是固定的,灵活的应用才是真正的目的。关于执笔法当今倍受推崇并广泛应用的莫过于“五字执笔法”,与其它主张相比,“五字执笔法”符合骨骼肌理和实践操作,是科学合理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29
初学者必须长期的临摹碑帖和不停的练习,本人自学书法多年,讲下自己的心得。首先正确的坐姿、持笔为前提,练时建议从笔画和部首开始练习,因为汉字都是由不同的部首和笔画组成的,所以写一个漂亮的字主要看字的结构,结构框架搭好了,你的字自然就漂亮了。注意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练到知道该如何写才行。推荐几本书给你《颜真卿多宝塔碑》,《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适合小楷,欧体(欧阳修),柳体(柳公权),初学者应从楷书学起,为以后的行书,隶书,草书打好基础。购书时最好选择碑帖,学习原著。平时可以多看看其他名家的碑帖,取长补短,持之以恒到了有一定的功底建议再买一本《书法章法技法》,这是很重要的。

写一手漂亮的字必须有好的笔,笔杆要直,毛要软硬并兼,也叫兼毫,你也可以先使用狼毫和羊毫。
记住不要太过心急求成,心平气和、心无杂念很重要。记得要勤加练习。
第2个回答  2019-01-17
【版权所有,请勿抄袭】
这是我自己总结的方法,你看能不能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先看你有没有下面四样东西,其他的字帖呀什么的都不是重要的部分.以下四点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第一.你有没有兴趣
第二.你有没有耐心
第三.你悟性高不高
第四.你能不能坚持
上面四项中只有"第三"可以不高,但是其他三项必须有.没有这三项别指望能很快的练好字.如果有了上面四项,那你练字就变的很容易了.具体方法很多.下面我以最常见的练字方式讲:
1.选本好的字帖(我个人认为司马彦\司马东父子的字可以选择,字体不错,最重要的是练起来容易上手.推荐你买那种8元/本的中间夹有白纸的字帖练习,方便使用,并且经济实惠)
2.每天印着白纸写1~2页,不需要写太多(重要的是一定要慢,一笔一画写到位,用心细细的体会,琢磨字的运笔方式,可以记成顺口溜“一笔一画写到位,用心琢磨细体会”).
3.写完了开始读帖(看字帖上的字,一类字的偏旁的布局怎样,怎样摆放?体会它的运笔方向,在脑子里写)
说到读帖再说一下.你除了看字帖,在大街上或者是其他什么地方,看到有些店铺的招牌,牌匾什么的,只要觉得那字好就可以看一看.很有效果。“周末无聊没事干,走到街上转一转,有事没事看牌匾,不用动笔把字练”
4.这个时候是你已经写完字帖中的白纸的时候,你自我评价一下,感觉自己的字有没有长进,长进大不大,是否能让自己满意,如果长进不大那你可以买点薄白纸裁小再印着字帖写一段时间.如果已经很有效果了,你这时候就没必要再印着字帖写了.可以照着字帖模仿.照着字帖上的字写.这个时侯应该很熟练了,可以加快速度,加大书写量.
5.这个时期你的字已经很有长进了,就可以扔开字帖了.呵呵.当然不能把字帖也扔了哦.有兴趣的话还要看看,矫正你写的字.
以上是我总结的一些练习硬笔书法的经验,有兴趣可以借鉴一下,希望能对你书法
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作用
【版权所有,请勿抄袭】
第3个回答  2017-08-25
一、写字的字体已经成形,能改:
很多同志认为:写字已经成形,年龄已经渐大了,不能改了……,这种看法不对。
要知道,写好字并不是什么难事,也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极其好学,只要方法对头,改正旧的写字习惯。
具体地说,在练写的时候,必须端正写字的姿势和执笔方法,这是首要条件。
现在列举先人练字二例,现结合本身体会,谈谈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中国书圣王羲之,他先从卫铄学书,之后又多见先代名家钟繇等名着,遂改变初学。
正是他,继往开来,把古朴的书体变成娇美流畅的今体,对楷、行、草书均有创造性的贡献,这就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历史功绩。
再说颜真卿,他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法。
他参用了篆书笔意,写出了端庄雄伟的楷书。
是他开创了二王以外的新风格。
本身先从钟绍京的楷书摹法,后又从欧阳询、黄自元的楷书得法,在行书上追学黄若舟的笔法,自感距离尚远,自己仍须努力。
但不论写的字成形多少年,都是可以改的。
有的同志提出:写钢笔字摹仿毛笔字帖行吗 。
实践证明,可以,其效果一样。
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不论年龄大小,不论写字是否成形,只要勤字当头,下定决心,认识到对工作对前途有着相关的重要性,经过一番努力,是能写好的。
起步虽晚犹可追,古往今来,有许多三十而立后学成才的名师。
宋朝的梁颢,八十二岁才考上进士,他咏道:“也知少年登科好,争夺龙头属老成。
”明朝李贽,弃官就学,立志着书的时候已是五十四岁了,他的名着《焚书》,《藏书》先后在六十四岁和七十三岁时完成的。
成就的取得,不在于年龄大小,关键在于志向和恒心。
二、写字应当从何学起:
先要选好所理想的字帖,又要考虑是否近似所写的字形,选好了,先看上几遍,分析其中字形要点和结构的规律。
这叫“意在字先”,然后用透明白纸先描摹,后临摹,熟记每个字中的关键部位。
具体步骤分述如下:
写字的姿势和执笔
(1)坐要正,肩要平,背要直,身子和头部不能歪,更不要低;
两眼距桌面约一尺,前胸距桌沿约三寸。
(2)执笔要正,笔尖应直向前,切忌内斜,(只要掌心放平些,笔尖就自然向前);
食指指尖距笔尖约一寸。
拿笔不正或笔尖向内斜,就写不好捺,写不好横,写不好钩,很难顺手,甚至每写一笔,就得挪动一下右手。
同时,写出的线条一无骨气,二无韵律,字形也就谈不到舒展大方。
(3)笔杆的斜度,写大字拿笔往上些,笔杆斜度要稍大,写小字往下些,笔杆斜度稍小。
一般的斜度应倾斜在食指关节处,超过这个部位,写出的笔画,不是拘泥,就是呆板。
笔杆斜度不适当,笔速要受到局限的,并且不可能写出飘然、神韵的字形来,因此不应倾斜“虎口”处。
(4)握笔要轻松,运笔才自如;
握笔太紧,写出的字,不能开阔大方。
据在中学讲课所见,一个有五十人的班级里,就有四十五人拿笔不正或笔尖向内斜,大学里也是这样,正是这个缘故,这些同学写出的字,钩不象钩,捺不象捺,笔画全是平拖堆砌。
前已说过,写字好坏,在姿势和执笔上有绝对关系。
如同木工锯木一样,如果姿势和拿锯不正,即便“线条”画得再直,也要锯歪的。
这和写好字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学书法的步骤安排:
先从楷书基本笔画学起,即点、横、竖、撇、捺、提、钩、折八种。
一个字好比一台机器,基本笔画练好,等于把“零件”加工好;
练好偏旁部首,就好比开始“组装”;
练整个字形,就等于进入“总装”。
就是说,先学“分解”,后学“连贯”。
所以说,楷书是基础,而基本笔画则是基础的基础。
在练写基本笔画时,要分类去练。
如练写“丶”时,要把丶、丿、丶、丨等分别练好,然后后再写“连贯”,进行组合。
一般的规律:练楷书先练基本笔画;
再练笔画顺序;
三练偏旁部首;
四练字形结构;
五练分行布局。
汉字的“点”画写时要加重,如石坠地。
什么样的部位需要什么样的点,要做到“意在笔先”。
如“宀”上头的点按钟绍京、欧阳询的写法,用短小竖势书写是比较有力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