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宿州人说话与天津口音相似?请详细说明一下

我一个朋友是安徽省宿州的。为什么她说话与我相似???

在李世瑜提出“天津方言岛”学说后,学术界一致予以认可,但对天津方言的语源却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流行在天津这一地区的一个土著方言;或说,是由静海话在声调发生演变之后而逐步形成的;另一民间传说,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村移来的;市历史博物馆的陈列根据志书所载,许多早期人物籍贯是山西,文献中也有“自山西移民”的记载,故也主此说;另是“燕王扫北”时从江苏、安徽移来的。李世瑜认为,从语言现象上看,“燕王扫北”一说是较符合实际的。 “燕王扫北”,是流传民间已久的传说。朱元璋称帝后,仿效古人,封了许多藩王。四子朱棣握有重兵,且屡建战功,故遭朱元璋忌惮。为了削弱他的实力,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他为燕王,让他带领大批老弱残兵到北京、天津一带戍边。据说,当时募兵的标准是“弱冠不挑,而立不去,天命之年随军去”,意思是说,随燕王扫北的人,二三十岁的人都不许去,只许五十岁左右的人去。无疑,这些人都是有家小的,就是说,燕王确实从固镇一带地区招募了很多士兵,带着家属开赴北方。 且不说传说怎样,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在燕王扫北前后,苏皖地区不断有移民到天津地区,江淮人逐渐地占了压倒性优势,才确立的天津方言岛。从山西或其他地方移民天津的人,由于不是大批的,无论是操什么方言,也都会被同化。 燕王是安徽凤阳人,他带兵北上定会从他的家乡及附近招募士兵,包括随军家属或其他移民,而且这些人有“明初有戍天津者,因家焉”(《天津县新志·汪来传》)。所以《卫志》户口有军籍,官籍。通过上述逃荒、漕运、戍边等,大批人定居到天津。 《卫志·毛恺德政碑》记:“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这些史料、说明了明朝初期天津卫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军经商的吴人成了天津卫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这些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比较高。于是,具有低平调的江淮方言成了天津卫的通用语。追寻天津话足迹 确立了天津话的来源,就要弄清楚,天津话的“母方言”到底在哪里?凤阳?蚌埠?淮安?还是……上世纪80年代,已经60多岁的李世瑜先后两次南下,奔波于安徽的各个城市。洪泽湖畔,留下李老踯躅的身影。线索遍布 出行之前,几种线索形成不同的画面,呈现在李世瑜的面前。 线索一:80年代,“凤阳杂技团”到天津表演,讲解员说的完全是“天津话”,李世瑜以为是临时雇用的天津人来当讲解员。表演结束后,他和演员谈话,才发现,他们的口音和讲解员差不多,他们说的就是自己的家乡话。李世瑜联想到,天津西于庄有一种民间舞蹈——花鼓,他们的唱词、鼓点、舞蹈、服饰都是从凤阳来的。听黄梅戏的时候,也常常感到道白很像天津话。 线索二:一次他从合肥乘车南下,列车员说的都是“天津话”。李世瑜以为这是天津列车段的乘务员调到淮南铁路段的。经询问后,才知道他们说的也是家乡话。一位在徐州工作的天津人告诉他,徐州话和天津话差不多,只要动几个音就可以了。凡此种种,都让李世瑜意识到,天津方言的“母方言”很可能与苏北、皖北一带有关,特别是以凤阳为中心的地带,当年燕王扫北时所带的兵可能就是从这里招募的,后来在天津定居下来。 线索三:周总理的口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他的口音和天津话很像,因为他的阴平(一声)读低平调。淮安是周总理的故乡,这样就又使他意识到,以淮安为中心的方言有可能是天津方言的“母方言”。寻访:凤阳不是老家 带着这些假设,1986年9月,李世瑜开始了寻访工作,先去凤阳。李世瑜在蚌埠下车,先调查了蚌埠方言,边听边录音边研究,结果却令人失望。因为除了它的阴平(一声)也读低平调之外,其他的音调都与天津话有差距,尤其保存了许多入声字,而天津话是没有入声字的。如果加快语流速度,他们便有听不懂的地方了。到了凤阳,发现那里的方言不像杂技团的成员那样,而是和蚌埠基本相同,可能是杂技团的人并非都是凤阳人的缘故。 与此同时,李世瑜发现,凤阳的方言南部和北部还有差异,南部入声字更多一些。他又调查了凤阳附近的临淮和留埠,结果也是一样。抵达淮安后,同样是一无所获,李世瑜的线索一下子断了。凤阳和淮安是天津方言的“母方言”的推断,被事实否定了。偶遇:宿州才是正根儿 绕着高邮湖、洪泽湖地区跑了一圈之后,天津方言的“母方言”似乎还在云里雾中。李世瑜决定再到安庆寻访。在从徐州乘火车前往安庆的途中,他却有了出人意料的收获,这个收获成为李世瑜寻访成功决定性的因素。 火车上很拥挤,李世瑜和很多人一样是“站票”。火车过了宿州后,李世瑜身边的两个人因为抢座吵了起来。一口纯正的天津话,从两个人嘴里硬硬地甩出来。李世瑜以为碰到了老乡,便劝起架来,“都出门在外的,都不容易,别吵了。”抢座的人眼眉一立:“嘛!嘛出门在外!我,我就这儿的。” 一句话,让李世瑜大喜过望,安庆不去了!他干脆跟着这两个人下了火车,下车的这一站叫固镇,在蚌埠北48公里处。一到固镇火车站,李世瑜以为回到了天津,充斥双耳的统统是他从小听到大、说到大的天津话。 车站的茶摊前,一位老掌柜和他们搭起了话,一种“共同语言”让他们相谈甚欢。至今李世瑜的录音带里还留存着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两位同志,你们哪儿人哪?”“您听我们是哪的人?”老人迟疑了一下:“听你们的口音是本地人,可我怎么没见过你们啊?”原来,固镇来来往往的人都要经过这个火车站,老掌柜差不多都认识。 老掌柜告诉李世瑜,固镇属于宿州市,宿州市距离固镇45公里。 兴奋的李世瑜马不停蹄地回了宿州,历经数月的调查,天津方言的“母方言”终于现出了真容——天津话来自以宿州为中心的广大的江淮平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01
楼上的~郭德纲是个相声演员。你知道吗?他说的并不一定准确的。宿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里面的中原官话的宿州-徐州片区,天津话也源于宿州方言。这个是经过专家论证的。是经得起推敲的。你听固镇人说话,完全像蚌埠的口音,和凤阳话稍有差别。而听安徽宿州人的口音,又和江苏徐州的口音又稍微有点区别,而且和天津的口音也是稍有区别。相比较而言,宿州话与天津话类似,举个简单的例子,宿州人说“笔”这个字念bi第二声,和天津话类似。而江苏徐州人说“笔”这个字,念bei{"碑"}第一声,后面拖长音。
第2个回答  2021-02-12
天津话不像宿州话,因为宿州话比较硬,上次天津市方言寻根溯源节目来到固镇,蒙城,宿州三角地带方言区进行实地走访,我也看了一下这个节目报道,固镇的方言,蒙城的音都还好,听着还是那么回事,到了宿州,宿州方言协会的老头发出来的音更像徐州音,说的是;春种一粒虚,秋收万括子。虽然是老派话,可是呢!话语太硬,我听了都看不下去了,然后又说到宿州地方志,那个老头又给天津代表说这个不可能给你胡吊扯!天津代表团大失所望,其实呢!宿州埇桥区南北话还是有点区别的,主要表现在发音上,天津话方言应该是宿州蕲县至怀远鲍集,蒙城东北到固镇县,这样一个空间里,到宿州市区可能就不太一样了,主要表现在发音上,为什么呢!因为北符离,和蕲县历史上是两个县,老蕲县境北不过汴河,南到淮河,只有宿州南才能找到天津话的感觉,干嘛不让天津方言考察团去宿州蕲县,桃园,永镇,大营去看一下,就这样让人家扫兴的走了,还说不跟人家胡吊扯!要我说,我都服了节目播出我满怀期待,我滴乖采访宿州播了才几分钟,固镇和蒙城播了一个小时,这看的我都来气,蒙城话和蕲县话很近的!和固镇县也不远的!
第3个回答  2014-05-01
实际上应是以蚌埠固镇为中心地带!说话与天津口音极其相似! 这点郭德纲已在主办的节目上进行了阐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9-03
天津人就是宿州人迁过去的,方言叫做中原官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