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谛、假谛、真谛分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三谛】 p0161
  如谛施设建立中说。
  二解 大毗婆沙论七十七卷十六页云:如契经说:出家梵志,总有三种婆罗门谛。云何为三?谓有出家梵志,作如是说:一切有情,皆不应害。如是所说,是谛非虚。是名第一婆罗门谛。复有出家梵志,作如是说: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如是所说,是谛非虚。是名第二婆罗门谛。复有出家梵志,作如是说。诸有集法,皆有灭法。如是所说,是谛非虚。是名第三婆罗门谛。问:此中何者是婆罗门,何者是谛?答:此中意说:出家外道,名婆罗门。彼所说中,前三是谛。余皆虚妄。一切有情皆不应害者:谓诸有情,皆不应杀。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者:谓我不属彼,彼不属我。诸有集法皆有灭法者:谓诸有生,皆归于灭。复有说者,此中意说住佛法者,名婆罗门。即前所说三种名谛。为对外道,佛说此经。谓有外道,自谓我是真婆罗门;而为祠祀,杀诸牛羊,及多聚集杂类众生,而断其命。佛对彼故,作如是说:损害他者,非真婆罗门。真婆罗门者,于诸有情,皆不应害。复有外道,自谓我是真婆罗门;而为生天,受诸欲乐,勤修梵行。佛对彼故,作如是说:为天欲乐修梵行者,非真婆罗门。真婆罗门者,于诸所有,志无系属,而修行梵行。复有外道,自谓我是真婆罗门;而执断常,乖于中道。佛对彼故,作如是说:执断常者,非真婆罗门。真婆罗门者,知有集法,皆有灭法。集故,非断;灭故,非常。非断非常,契于中道。复次此经意说三解脱门所有加行。一切有情皆不应害者:说空解脱门加行。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者:说无愿解脱门加行。诸有集法皆有灭法者:说无相解脱门加行。有作是说:此经意说三解脱门。如其次第。或有说者,此经意说三三摩地。谓空无愿无相三种。如其次第。复有说者,此经意说戒蕴定蕴慧蕴三种。如其次第。如说三蕴,如是三学、三修、三净、应知亦尔。
  http://www.cnbuddhism.com/cidi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6996

  【空谛】 (术语)天台所立三谛之一。一切世间之法,不论有情非情,总为因缘生者,因缘生之法,自体不实,故曰空,此理为真,故曰谛。依中论偈之‘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二句而立之。见三谛条。
  http://www.cnbuddhism.com/cidi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68675
  空即虚幻之义,谓谛审一切众生及与世界等法,性相本空,虚假不实,是名空谛。

  三谛(tri-satyas)

  即空谛、假谛、中道谛。佛教天台宗所立的谛理。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叫做空谛;一切事物其中虽无永恒不变的实体,却有如幻如化的相貌,叫做假谛;这些都不出法性,不待造作而有,叫做中道谛。一切事物,皆不出此空、假、中三谛的范畴,故称为三谛之理。《始终心要》说:“三谛者,天然这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假谛者立一切法。”又此三谛,圆融无碍,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如观空时,无空无假无不中,名为圆融三谛。《中观论·四谛品》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被认为是圆融三谛的出处。
  http://www.buddhism.com.cn/fjcs/tancong/%C8%FD%DA%D0.htm

  圆融三谛
  天台宗用语。为表显诸法的本然实相而立的三种原理,即:空谛、假谛、中谛等三谛。空谛谓诸法空无自性,体不可得。假谛谓诸法宛然而有,施设假立。中谛谓诸法其体绝待,不可思议,全绝言思。三谛是天台宗的中心思想,用以表达体用相即,圆融无碍的教义。同时,天台宗止观法门之心要即为与三谛相应之三止三观,由此益见三谛在天台宗的重要地位。
  三谛思想脱胎于《中论》卷四〈观四谛品〉所云(大正30·33b):“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偈。但包括《中论》在内的印度大小乘佛教,都是以二谛(真谛、俗谛)为通说。天台宗在二谛之外加上中谛,主要是用中谛连系真俗二谛,强调三谛的圆融相即,由此建立起天台宗的诸法实相论。
  天台宗所说三谛又称圆融三谛,谓诸法实相,其体唯一,即德用而分空、假、中三谛。因此空非偏空、假非偏假、中非空假之外的中。由是而空之当处,即假即中;假之当处,即空即中;中之当处,即空即假。三谛各自皆是破、立、绝待三义互融,因此三谛俱破、俱立、俱绝待;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相互融即,无碍自在。
  天台宗认为三谛圆融之理是天然的性德,无论是佛界还是地狱,乃至法界任何一物,其当体当相都是圆融三谛。这是实相论之极致,称之为一境三谛。为令修行者实证此一境三谛之理,天台宗主张可以透过观察吾人之“一念心即是三谛圆融”。以此为观法,便是一心三观。

  圆融三谛者,天台教观之玄枢。三谛者,空谛假谛中谛。谛者,审实。一切法并从缘生,缘生无主谓之空,无主而生谓之假,不出法性谓之中。一云真谛俗谛中谛,真即真空,泯亡一切法。俗即世俗,建立一切法。中即中正,统摄一切法。此宗以为法界森罗诸法,一一当体即实相之妙体,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纯一实相,更无别法,即一切万有之事相,皆是法性真如界之本体本相。言实相者,理极真实,以实为相,故名实相,此从不可破坏真实得名;又此实相,诸佛得法,故称妙有。妙有虽不可见,诸佛能见,故称真善妙色,实相非二边之有,故名毕竟空。空理湛然,非一非异,故名如如。实相寂灭,故名涅盘,觉了不改,故名虚空。佛性多所容受,故名如来藏。寂照灵知,故名中实理心。不依于有亦不附无,故名中道。最上无过,故名第一义谛,如是等种种异名,悉是实相之别号。实相之体,三谛具足,极镕融无碍不可思议之妙,名之曰中道实相。此三隔历,即是次第三谛。三一无碍,即是圆融三谛。隔历者,三谛不互融也。次第者,前真次俗后中,即别教三谛也。圆融者,举一即三,全三是一,即圆教三谛也。圆教所谈三谛,唯是一法上之德用差别,即皆是诠显真理之一面,故三谛一一皆圆融相即。所谓空,不离假中,所谓假,不缺空中。中亦然。三谛而一谛,一谛而三谛,故谓之圆融三谛。三谛圆融相即,不经空假中之前后次第,曰不次第三谛。又纵非前后差别,横非彼此区分,亦曰不纵不横三谛。三谛而一谛,一谛而三谛者,法界唯是一个三千。所谓三千者,该罗诸法之名;三千诸法,绝凡夫之情虑,而诸相宛然,相即相入,绝待不可思议。所谓空假中,即诠显此相貌之言。三千诸法,穷绝凡虑边,名之为空。即真如中道,离一切言语思虑之形容计度。是曰真如破情之德。诸相宛然边,名之为假。即一切万有者,真如之显现。离真如,迷悟染净一微尘亦不得有,是曰真如立法之德。绝待不可思议边,名之为中,即空谛假谛,既不过真如之一面,则空假一体,是曰真如绝待之德。如是空假一体,言空,则空中已含摄假中二谛,非除假除中而为空。三千诸法,诸相宛然。而相即相入,绝待不可思议。当相当处,穷绝凡虑,是曰一空一切空,即空当处假中,全假中而为空。又言假,则假中已含摄空中二谛,非离空中而为假。三千诸法,穷绝凡虑,当相当处,诸相宛然,而绝待不可思议,是曰一假一切假,即假当处空中,全空中而为假,言中亦然。如从义始终心要注云,一中一切中,无真无俗而不中,则三谛皆统理而绝待也。一真一切真,无中无俗而不真,则三谛俱亡泯而无相也。一俗一切俗,无中无真而不俗,则三谛并建立而宛然也。是故非独中谛绝待,空彻底空,有中亦空。假彻底假,空中亦假。中彻底中,有空亦中。三谛皆绝待,是为三谛圆融。此圆融三谛者,天然之性德,本有之妙谛。宇宙间之事象,随拈一法,皆是圆融三谛;微妙庄严之佛身,呵责叫唤之狱卒,无非法性三谛之妙相。风行云走,山高水长,即是常住不变之本体,是曰一境三谛。
  http://baike.baidu.com/view/789896.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9
这里的真谛俗谛,只是就同样的一个真实义理对应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对象而言,真,是以出世间的角度,针对已经了解佛法理论,能够按照佛法的见解思维事物的人,以直接的、广泛性的、深入的方法而宣说的真实、本来的佛法道理。这里的真,是真正、实在的意思,不是真假对错中“真”的意思。俗,是 指从世间法的角度,针对普通的迷惑凡夫,以间接的、方便的、有针对性的甚至种种比喻方法而宣说的佛法道理。这里的俗,是通俗和普通的意思,不是虚假不实的意思。所以说,真俗不二,本无区别,只是适应的对象、解释的角度不同而采取的不同方法,本身的目的和意义并无差别。
第2个回答  2007-05-13
空谛--凡所有相 戒是虚妄
假谛--若见诸相非相 则见如来 依此则须破妄相而后见真相
真谛--则山河大地全露法身 万相当体真实 依此则即相直显实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