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的“新市民”热潮涌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2006年,对于西安市的许多农民工来说,也许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时间里,一场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新市民”热潮在这个城市一再掀起。
事情始于2006年8月,8月21日西安市雁塔区区委、区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新市民”称谓的通知》,标志着“新市民”成为雁塔区40万农民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新称谓。这一文件要求,从即日起,“外来人口”、“外来务工人员”、“打工者”、“农民工”等称谓统一规范为“新市民”。今后在雁塔区的各种文件、汇报、资料、讲话和口头称呼中,一律将使用“新市民”。
西安市大雁塔
雁塔区还组建了“雁塔区新市民援助服务中心”,出台了具体办法,为“新市民”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困难进行帮助。援助服务中心从法律援助、子女入学、看病就医、就业指导等方面,为“新市民”提供帮助。同时建立“新市民”援助服务中心基金,对因家庭遭受天灾人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生活难以为继的“新市民”,对因工伤亡,家庭困难,子女面临辍学的“新市民”,援助服务中心将给予一定救助。
“新市民”子女就学按照就近入学原则,按暂住地就近直接到学区内所在公办学校报名,学区内所有公办学校无法容纳的,由区教育局调整到相邻学区公办学校就学,就学收费标准按雁塔区学生收费标准执行,并享受同等选先评优待遇。
雁塔区还将西安同济医院、西安和平医院、陕西省红十字会医院等12家医院,命名为“新市民医疗援助服务定点医院”。今后凡是经过援助服务中心审定,来此看病的困难“新市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各医院擅长的专科病将免收挂号费、诊疗费;对化验、B超、心电图、X光检查、治疗和手术费优惠30%;对住院病人床位费优惠50%。
同时,雁塔区聘请了10名法律顾问,专门为“新市民”提供法律援助。劳动部门对“新市民”免费进行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咨询;成立“新市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免费进入区劳动力资源库进行登记,免费提供用工信息,免费参加区劳动局举办的每月一次的用工招聘会。
新市民
雁塔区的举动在西安市引起了很大反响,越来越多的单位投入到了“新市民”运动中。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西安文理学院和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华商报》社很快推出了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新市民大学班”活动,旨在为他们提供高层次的教育。在数百人报名参与的情况下,最终有54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拿着通知书,开始了学业。
据西安文理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市民”大学班免费授课,授课时间为每周的星期六和星期日,学习时间为一年。针对这些“特殊的学生”,西安文理学院设计了专门的课程,除了开设文化基础课和英语课外,主要有个人职业规划、个人创业指导、投资与理财、心理健康与调试、社交礼仪、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城市风险规避等帮助他们更好融入城市的实用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全国具有领先和探索性。“新市民”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与其他学生一样共享公共资源,参加学校的统一考试,合格者可获得西安文理学院颁发的结业证书。
除了西安之外,国内许多城市也掀起了“新市民”热潮。沈阳、长春以及长三角的一些城市,纷纷提出将外来务工人员当作“新市民”看待,尽力消除各种针对他们的不合理待遇和歧视。
西安莲湖区62名新市民子女领到助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