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电视台的历史发展

如题所述

新疆电视台于1970年10月1日开播。1986年7月1日,新疆电视台用维吾尔语、汉语节目正式卫星传输,成为全国第一家卫星播出的省级电视台。1993年8月1日,实现了汉语、维语、哈语三种语言的节目每天分时段卫星播出16个小时。1997年8月28日,新疆电视台采用亚太ⅠA号卫星,采用数字压缩技术,实现了汉语、维语、哈语三种语言的卫视节目分频道卫星播出。
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要的新闻传媒,新疆电视台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精办栏目,多出精品”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作为办好电视节目的方针,努力为各族观众奉献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为促进自治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连续三届摘得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桂冠,对新疆电视台来说的确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这也是新疆电视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的超越。它是幸勤汗水的结晶,更是勇于拼搏和富有实力的象征。“三连冠”殊荣的获取,不仅向全国的新闻同行们展示了新疆电视台出色的创优能力和创优成果,更是为新疆电视事业新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回顾取得这一骄人成绩所走过的道路,有几点是很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
新疆电视台所以能摘得“中国新闻奖” 一等奖三连冠,首先是坚持了电视台必须以新闻宣传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作为党的新闻舆论机关,这些年来,新疆电视台始终严把舆论导向关,坚持把“三贴近”作为做好自己工作的准则,把创名牌、出精品作为提高自己工作质量的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传媒领域里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一一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走什么样的道路?如何进一步发挥好电视在众多媒体中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是新疆电视台党委一班人经常思考的问题。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上,我们不能有任何松懈,更不能有任何糊涂的认识。但同时,要想把电视新闻宣传工作做好,还必须具备强烈的创名牌、出精品意识。新疆电视台拥有在全国仅次于中央电视台的十一个频道资源、拥有唯一用维、汉、哈三种语言播出的语种优势。但是如果没有创优意识,没有精品之作,没有观众叫好的电视新闻节目,就不能产生积极的舆论影响作用,收到好的宣传效果。
毋庸讳言,与内地许多电视台相比,新疆电视台在资金、设备、人员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困难,然而,各民族采编人员创名牌、出精品的决心却始终没有动摇过。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创名牌之心不改;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阻力,出精品工程从未停止。全台从上到下,齐心合力,围绕创名牌、出精品大做文章。从策划方案的拟定到采编工作的落实,从人员调整到设备配置;从创优机制的形成到冲击全国最高奖目标的确立,新疆电视台的创优工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曾经沧海难为水”,新疆电视台的“三连冠”的摘得,也正是在多年规范化管理和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路上结出的必然硕果。
新疆电视台之所以能摘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三连冠,是因为拥有一支刻苦钻研业务、工作不畏艰辛、勇于无私奉献的采编人员队伍。创优不是一句空话,精品要由人来做。不抓好采编队伍的培养,没有构建精品工程的优秀人员,再好的决策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这些年来,新疆电视台注重对各民族采编人员的素质培养,坚持对采编人员进行新闻工作“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育,启迪大家热爱新闻事业,树立起正确的责任观念,采取各种形式引导大家对创名牌专栏、出精品节目的热情。为了提高广大采编人员的专业水平,新疆电视台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利用各种机会请区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同行到台里讲课,从本台、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出发,结合优秀作品进行评析,相互交流学习;各频道、各节目生产部门还定期指派业务骨干到中央及其他省区电视台进行业务培训,从各方面汲取新的理念和创优工作的经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多年的创优实践证明,不深入基层,惧怕艰苦,再好的创优意识和策划,也不可能变为精品。尤其是以年轻人为主的采编队伍不光应具有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更需要在基层一线勇于锤炼自己的务实精神。好的节目素材,丰富的创作源泉,精妙的构思,加上优秀的创作人员,这才是构成名牌专栏、精品节目的综合条件。新疆电视台“三连冠”作品的创作人员,无一不是长期战斗在基层第一线的记者、编辑。没有偶然,只有必然,捧起“三连冠”奖杯的,正是一个由精兵强将组成的优秀集体。新疆电视台之所以能摘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三连冠,还得益于全台各民族各语种节目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支持;得益于新疆电视台12个频道的共同发展。新疆电视台是全国唯一一家由三种语言播出电视节目的电视台。多年来,无论体制机构如何改变,新疆电视台在节目创优上始终坚持走三种语言共同发展的道路。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电视事业的发展上同样存在着各民族相互团结、互相帮助的必要。许多实践证实,只要有好的体裁,有好的策划,任何语种的节目生产部门都有可能实现精品目标。在节目录制的第一线,经常能看到各民族采编人员一起工作的身影,大家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确保对节目主题的准确把握,共同寻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为精品节目的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在全国性的电视节目评比中,新疆电视台拥有的诸多奖项中,有近50%属少数民族节目奖项,这些获奖作品大多都是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采编人员完成的。在一些重大题材、重要节目的制作上,新疆电视台都实行统一指挥,实行三种语言采编人员共同策划,拿出最好的方案共同实施,保证了名牌和精品工程的实现。
时代需要精品,时代呼唤精品,随着电视在世界传媒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名牌电视专栏、精品电视节目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电视节目创名牌、出精品工程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新疆各民族采编人员孜孜以求、努力奋斗的目标。
新疆电视台频道规模、内容及其排版
每日播节目主要包括:《新闻联播》,时长30分钟;《新疆新闻联播》,时长20分钟;《今日访谈》,时长13分钟;《英语新闻》,时长10分钟;《国际时讯》,时长20分钟;电视剧,时长共364分钟/每天;总得来说,新疆电视台的传播结构有这样几个特点:
从频道设置上,汉语频道多于民语言频道。在新疆电视台12个频道中,汉语言频道占了7个,包含新闻综合、经济生活、信息服务与法制、综艺、体育健康、电影各个方面;而维、哈两种语言占了三个频道,包括新闻、综艺、经济与生活。
从播出方式上,除了汉语综合、维语综合、哈语综合3个频道之外,其他频道闭路播出,需要安装有线电视才能收看。因此,在欠发达地区群众只能收看到三套电视节目,而于语言的限制,有效频道其实只有一个。
从节目设置上看,三套节目中电视剧占份额都很大。新闻节目主要是《新闻联播》《中央新闻联播》、《英语新闻》、《国际时讯》,其中《英语新闻》收视率极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居民根本不具备收视这种节目的能力。专题性节目近两年有所增多,特别是涉及教育、科技、经济、自然、文艺各方面。但是重播率很高。再者,少数民族频道文艺节目设置上,创新性和民族文化特征不明显。
新疆新闻媒介受众分析
受众即受传者,或称阅听者,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是传播活动中的另一端,使传播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受众是社会人,他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对于所接受的各种信息具有自己的选择、识别、判断能力。从本质上说,他们可以左右新闻媒介的传播内容和形式。
从受众接触媒介时间看,现阶段受众花在电视上的时间最多,电视观众每天收视90分钟以上者达50.29%。接触媒介每天10分钟以下排序依次为:报纸39.71%;广播23.83%;电视17.92%;网络16.09%。接触媒介每天10—30分钟的排序依次为:报纸32.79%;广播25.46%;电视14.26%;网络20.37%。接触媒介每天30—60分钟的排序依次为:报纸14.05%;广播14.66%;电视14.26%;网络16.09%。
接触媒介每天60分钟以上的排序依次为:报纸1.43%;广播21.28%;电视50.29%;16.70%。
按受众喜欢电视内容排序依次为:新闻评论类占20.16%;影视类占18.32%;娱乐类占14.25%;消息类占9.57%;体育类占8.96%;文艺类占6.92%;社会教育类占6.52%;生活服务类占5.30%;广告类占2.65%;
新疆电视台的覆盖率
新疆电视台现已拥有汉、维、哈、柯、英等五种语言15个频道,每天播出新闻、综艺、经济生活等各类电视节目218小时,是目前我国播出语种最多、拥有频道资源最丰富的省级电视台。新疆电视台节目覆盖优势明显。新疆电视台15个频道实现了在全疆、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立体交叉的强势覆盖,新疆卫视已在全国14个重要省会城市落地。新疆卫视维吾尔、哈萨克语节目通过卫星覆盖中亚及周边国家。在国家广电总局的强力支持下,新疆电视台实施“走出去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通过卫星每天向吉尔吉斯斯坦传送播出60分钟的柯尔克孜语《今日中国》节目,向乌兹别克斯坦传送播出15分钟的维吾尔语《走进中国》节目,哈语卫视也已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蒙古国乌兰巴托等落地播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