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传习录》中「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如题所述

无 善无恶心之体,
(体:本也;根本、本来。心之体:心的根本,心的本来。)
句释: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
有善有恶意之动。
(意:内心的思想、内心的想法。意之动:思想在活动,想法在活动)
句释: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
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良好的知道。)
句释: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好的知道。(你说知善知恶有什么用,就是使你明白那些应该做那些不应该做,使你生活过得顺。)
为善去恶是格物。
(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句释: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 王阳明的心学是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就的。王阳明的心学,用他自己的四句话可以阐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一、心即理。
  理又作何解呢?王阳明则对此作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所谓理也就是心之条理,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友则为信。可见,理也就是儒家的伦理。由此,阳明还把理等同于礼,作为儒家伦理具体体现的礼,也就是理,或者说也就是天理。把理作伦理性的解释,心学家与道学家是相同的。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心即理的命题,使作为一个知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心,成为一个与具有伦理含义的义理之心。在心学家看来,因为心本身就包含着义理(伦理),所以首要的问题并不是道学家所说的格物穷理,由外而内,而是如何"发明本心",由内而外,把人人同有的义理之心发散于外,付诸实践。
  二、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是围绕"无善无恶"→"起心"来展开的。
  他认为:我们的心本来是没有善也没有恶的,首先是起心,起心之后就有了善恶之分。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起心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这时就要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此四句为明阳先生著名四句偈。影响中国文化数百年。成之为"心学"的核心。有大师言:"明阳先生悟到了清净面,并非彻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30
无 善无恶心之体,
(体:本也;根本、本来。心之体:心的根本,心的本来。)
句释: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
有善有恶意之动。
(意:内心的思想、内心的想法。意之动:思想在活动,想法在活动)
句释: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
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良好的知道。)
句释: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好的知道。(你说知善知恶有什么用,就是使你明白那些应该做那些不应该做,使你生活过得顺。)
为善去恶是格物。
(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句释: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 王阳明的心学是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就的。王阳明的心学,用他自己的四句话可以阐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2-08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讲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要超越善和恶之间的对立。虽然他说的无善无恶是绝对的善,但仍然是不与恶对的善
第3个回答  2019-09-20
无善无恶心之体,未收外物感知是时人是无善无恶的。一旦意念一动,则就存了善恶之念。而知善知恶则是人的本心。为善去恶只有通过识别,探究才能实现,也即通过知行合一的过程才能为善去恶!阳明的核心世人多不理解!
第4个回答  2016-04-13
这个是王阳明的心学核心!
因为有儒家的性善说,有法家的性恶说!
性善以道德伦理为本教育世人!
性恶,以法律法规约束人的行为!

为什么说无善无恶心之体呢?
其实这里面有用到六祖坛经里面的,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明上本来面目!
说的是真心!
道德经里面说的是有无相生!
所以说刚开始你那个真心是你做善他不会说别做,钱没有了!你做恶,他不会说小心警察抓你!
看到美女起邪念,看到老奶奶过马路起善念
你起了善恶的分别,当然是意识心吗,知道善,扶看奶奶过马路,知道恶,不能见到美女就想上!
行善去恶,格是什么,去除!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