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数最少的是哪一个少数民族

如题所述

生活在西藏的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

西藏东南部的米林县有一条南伊沟,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环抱着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成群的牛羊在山坡河谷间觅食,春季桃花盛开,秋来果实满枝。

这里就是珞巴族在我国最大的聚居地——西藏林芝地区南伊珞巴民族乡。

“珞巴”一词为藏语,意为南方人,因居住地不同而有多种称谓,如“博嘎尔”、“崩尼”、“崩如”等,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洛瑜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米林、隆子等县的边沿山区。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到2000年底,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珞巴族人口为2856人。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尚未确定,且各地区的方言差异较大。除住在墨脱县北部的珞巴族使用藏语外,其余通用珞巴语。珞巴族无本民族文字,解放前还采用刻木、结绳记事方法,少数人会用藏文。

珞巴族自古就在西藏的塔布、工布、白马冈和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广大地域内生息,是由活动在这一带的古老群体中的一支或数支“蕃”繁衍而来的。

据藏文史籍记载,很早以前,藏族和珞巴族人民的交往便很密切。松赞干布时期,该族所属地即辖于吐蕃王朝。17世纪以后受命于清代中央王朝的西藏地方政府设有专门管理该地区的机构。在近代史上,曾屡次开展驱逐帝国主义间谍和“远征军”的斗争,为维护祖国神圣领土不受侵犯做出过极大贡献。

珞巴族的服饰各地区差别很大,珞瑜北部部分地区的珞巴族男子,一般穿着羊毛织的长到腹部的黑色套头坎肩,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上。帽子有熊皮圆盔和竹藤条编制的圆盔两种,后者帽沿外还套一个带毛的熊皮圈。男子喜欢赤脚、戴竹骨耳环、项链,腰挂弓箭、长刀等物。妇女穿自织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短上衣和统裙。各式各样胸饰、腰饰、背饰是珞巴族人民喜爱的装饰品,且各地佩戴方式颇不相同。

珞巴族的住房都是竹木结构的二层干栏,户外另建粮仓,习用头额背负物资。

在珞巴族流传着大量民间故事和传说等口头文学。喜庆集会时,人们一边喝酒一边以特定曲调对唱古老的传说,常可通宵达旦。

西藏和平解放前,珞巴族生活在奴隶社会,生产生活基本处于刀耕火种、刻木记事的时代。那时,绝大多数珞巴人一年到头衣食无着,还要给领主服役,缴纳繁重的苛捐杂税,当时的珞巴人被西藏官家、贵族、寺院上层视为“野人”。

上个世纪50年代末,珞巴族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了现代社会。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珞巴人开始走出深山洞穴搬到地势平坦、通公路、有电站的河谷定居。他们开荒造田,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开展了编织竹器、烧木炭等副业生产,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国家在珞巴族地区兴建了新村,办起了学校和医疗站,本民族干部也得到培养。

目前,南伊珞巴民族乡已有2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去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12.5万公斤,人均纯收入2256元,其中现金收入就有1400元。现在乡里村村通电话,大部分家庭购买了电视机,家产数十万元的有十几家,还出现了“百万富翁”。今天的珞巴人正大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文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19
珞 巴 族
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
较少的一个民族,有2 3 1 2 人。
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
门隅之间的珞瑜地区,以米林、
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地最
为集中。
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
有“博嘎尔”、“宁波”、“邦
波”、“德根”、“阿迪”、“
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对他
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新
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
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
方言差异较大,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珞巴族没有本
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
山峡谷地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十分不便。架
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穿藤网,是珞巴
族的交通绝技。直到2 0 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
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刀耕火种兼营狩猎,大型猎物平均
分配的古老习俗,至今还在沿袭。
粗犷的衣着
珞巴族长期生活在高原峡谷,在其衣着上也能表现
出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
为原料,是珞巴族衣着较突出的一个特点。过去,在珞
巴族地区流行一种叫“阶邦”的草裙,是用鸡爪谷的秸
杆编成的。现在。妇女们穿上土布衣裙,还习惯在外面
罩上一条草裙,起到对布裙的保护作用。
珞巴族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
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
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她们很重视佩戴装饰品,除银
质和铜质手镯、戒指外,还有几十圈的蓝白颜色相间的
珠项链,腰部衣服上缀有许多海贝串成的圆球。珞巴族
妇女身上的饰物可多达数公斤重,可装满一个小竹背篓
。这些装饰品是每个家庭多年交换所得,是家庭财富的
象征。每逢节庆之时,妇女们一个个盛装打扮,互相比
美。
男子的服饰,充分显示出山林狩猎生活的特色。他
们多穿用羊毛织成的黑色套头坎肩,长及腹部。背上披
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内着藏式氇氆长袍。
博嘎尔部落男子的帽子更是别具一格,用熊皮压制成圆
形,类似有沿的钢盔。帽沿上方套着带毛的熊皮圈,熊
毛向四周蓬张着。帽子后面还要缀一块方形熊皮。这种
熊皮帽十分坚韧,打猎时又能起到迷惑猎物的作用。男
子平时出门时,背上弓箭,挎上腰刀,高大的身躯再配
上其它闪光发亮的装饰品,显得格外威武英俊。
珞巴族男女都喜爱系一条考究的腰带,有藤编的,
也有皮革制作的,也有用羊毛编织的,并织有各种彩色
图案。腰带除用来扎系衣裙外,还用来悬挂小刀、火镰
和其它铜、贝制作的饰物。
古老的饮食习惯
珞巴族所有成年男子的腰间都挂着火镰。不过,从
一些饮食习俗的残迹中,仍可窥见珞巴族先民曾经过生
食的历史。如一些部落在盟誓时,要饮用血酒。博嘎尔
人每年秋收后杀牲庆祝,把余温未冷的牛血和在酥油中
饮用。他们认为,野牛的骨髓吸出来生食味道最鲜美。
一部分珞巴人常把獐子肉剁成肉酱,拌上辣椒和姜末作
为其它食品的配料。
烧烤,是珞巴族最常见的一种加工食物的方式。不
管是植物性食物,还是动物性食物,都可以烧烤。整条
鱼投入火塘,埋上热灰,用不多时便焖熟可吃。在山上
捕获到大的动物,除烤吃外,还切成肉条,烤熟后长期
贮藏。
用石块烙制的食品也很常见。把荞麦、玉米和达谢
(一种木本棕类乔木树杆加工后提取的淀粉)研磨后,
用水调和成稀面团,摊在烧红的石片上,先烙熟一面,
再翻烙另一面,如饼太厚,烙过后再埋人火塘的灰烬中
,使其熟透。
珞巴族煮食食物的方法也很独特。崩如、苏龙部落
的人把达谢调成浆,放在大葫芦里,再从火塘里把烧红
的石头取出来,立刻投放到葫芦里,利用石头的热量把
达谢煮熟。或者把粮食放进竹筒,加上水,堵上木塞,
放在火堆上烧。食用时用刀把竹筒破开。这种方法多用
于外出远行。
采集和狩猎是珞巴族食物的重要来源。他们捕捉山
鼠的方法多种多样,用石板压、设小地弩、下活套都很
有效。有的家庭还占有特定的捕鼠区,外人不得染指。
捕到山鼠后把毛烧掉煮熟便可食用,如果一时吃不完便
烤干、晒干贮藏备用。珞巴地区的山鼠肥而大,肉质细
嫩,往往是婚嫁待客的上乘佳品。珞巴族是一个非常好
客的民族,招待客人端出的食品,客人必须吃完。主人
还要当着客人的面,先喝一口酒,先吃一口饭,以示坦
诚。珞巴人把挽留客人视为荣耀,如果待客不周,会遗
憾终生。
长刀和弓箭
佩戴长刀是珞巴族男子的嗜好。它不单单是作为一
种显示阳刚之气的装饰品,而是受自然条件的驱使,成
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工具和重要武器。不仅用它来防止
野兽和毒虫的袭击,而且用它来砍竹木,架藤网桥,起
房造屋甚至剪头发、裁剪兽皮……
除长刀之外,弓箭更是珞巴族男子不能离身之物,
是狩猎的主要器件。珞巴人制作弓箭的技艺很高,使用
弓箭的本领十分娴熟。珞巴人从幼儿时就开始练习射箭
。对弯制竹弓和削制箭杆很有讲究。制弓不但要选择竹
种、竹龄,而且对弓长、厚薄都有固定的规格。箭杆、
箭镞和箭羽的选材、制作工艺也很精细。制作一副好的
弓箭,大约需2 0 天左右。
珞巴人还有一种称为“古马”的地箭,安放在野兽
经常出没之处,一旦野兽踩上机关,箭就自动射出,击
中要害部位。安放地箭全凭丰富的经验。珞巴人使用的
地箭,不用铁箭头,而是用一种叫做“达白”的竹子削
尖熏烤成箭簇。
善射是勇敢猎手的象征。一位勇猛出色的年青猎手
,会得到漂亮姑娘的垂青。谁家生了丁,四邻亲友以弓
箭为礼祝贺。建造藤网桥时,人们隔河射箭,箭尾拖曳
绳索,把藤索、棕索和竹索带过宽阔而湍急的河面。逢
年过节,射箭比赛是一项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
射箭比赛
吉祥年节
除了散居在墨脱、米林一带的少部分珞巴人与藏族
一道过藏历年外,各地的珞巴人都有自己的年节,
珞巴年节是按照本族历法推定,过节时间虽不一致
,但都是在一年劳动之后。
珞瑜西部的珞巴人约于藏历二月过“旭独龙节”。
过年这天,由“纽布”(巫师)手执一根贴满五彩羽毛
的棍子,在村寨里挥舞念经,全村人围拢在一起欢歌起
舞,祈祷丰收。年节期间,各家各户都拿出酒肉,在一
起聚餐。老人对歌追忆部落的古老历史,青年人对歌表
达爱慕深情。夜幕降临后,在熊熊篝火旁,欢歌笑语此
起彼伏。
珞瑜东部的珞巴人在藏历十二月十五日过“调更谷
乳术”节。人们把年前宰杀的猪、牛剁成一块块,分送
给家族或母系的亲友,保留着共享劳动果实的古俗。牛
肉吃完了,头盖骨却不扔掉,要高高地悬挂在自己家中
墙上,作为勤劳和富有的象征,世代相传。
一些珞巴地区习惯在年节举办婚事,欢度节日又加
婚筵喜庆,使人们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
第2个回答  2007-05-13
珞巴族
第3个回答  2007-05-13
珞巴族
第4个回答  2007-05-13
珞巴族
第5个回答  2007-05-13
珞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