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古诗词鉴赏

陶渊明<读山经海>,张继<枫桥夜泊>,范仲淹<渔家傲>,刘禹锡<金陵怀古>,
高适<塞上听吹笛>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谢谢大家了!!有多少就是多少!!!

  读山海经①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②,绕屋树扶疏③。
  众鸟欣有托④,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⑤,频回故人车⑥。
  欢然酌春酒⑦,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⑧。
  泛览周王传⑨,流观山海图⑩。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释]
  ①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
  ②孟夏:初夏。农历四月。
  ③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④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⑤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
  ⑥频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⑦欢然:高兴的样子。
  ⑧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⑨泛览:浏览。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
  ⑩流观:浏览。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
  ⑾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终宇宙:遍及世界。

  [解说]

  这首诗写陶渊明好读书的种种乐趣:“孟夏”两句,宜读书的季节初夏气候宜人;“众鸟”两句,宜读书的居所有一个小屋;“既耕”两句,宜读书的时机农忙已过;“穷巷”两句,宜读书的环境没人打搅;“欢然”两句,宜读书的景色有和风细雨相陪。最后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总写一笔读书的乐趣。陶渊明真算得上会读书、善读书的人.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枫桥:桥名,在今苏州城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江枫:江边的枫树。
  4.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5.愁眠: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
  6.姑苏:即苏州。
  7.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

  〔今译〕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
  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作者简介〕:张继,(生卒年不祥)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中唐时候的诗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范仲庵

  (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进士出身。累官至参知政事(副相)。是北宋初期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有《范文正公诗余》。

  渔家傲①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②。四面边声连角起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④。羌管悠悠霜满地⑤。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衡阳雁去:相传大雁飞至衡阳不再南去,城南有回雁峰。
  ③边声:边地的各种声音。
  ④燕然未勒:无破敌之功。勒:刻。
  ⑤羌管:笛也,因出自羌中,得名。

  〔赏析〕

  这是一首抒怀词。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这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上阕写景。首句顿入,起调突兀,俊骨雄风,已自夺人。千峰连亘如屏障,一座孤城,日未落而城门紧闭。也突出布防将士的备战警惕。下阕抒情。表达将士功业未立,无计归家的责任感,披露爱国衷肠。不愧苍凉感慨的豪士之伟词。这首词开启了苏辛豪放派的先声。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 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 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诗可能写于次年初春。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究竟在哪儿呢?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迹。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次于蔡洲。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有没有变异呢?没有,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此化出。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有没有被后世记取呢?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诗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脱胎于此。
  《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刘禹锡这首诗就是这样,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这种手法,用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颇为高明的。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赏析:这首诗充满了边塞诗中不常见的和平宁静气氛: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大地解冻,牧马晚归,暗示着边烽暂息。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关山。“风吹一夜满关山”的意境与李白的“散入春风满洛城”相似。但诗中的哀怨凄清之气已被边塞和平宁静的风光冲淡,基调显得开朗壮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诗实景与虚景交融,前两句“雪净”“月明”等景是实写,三四两句妙就妙在将《梅花落》的曲名拆开,营造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片片落梅,一夜之间飘满关山。声色相融,诗句又因设问而出,更是虚之又虚。胡地并无梅花,听笛而想到梅花飘落,其实也蕴含着故园之思。只是这种情绪并不低沉,而带有一种盛世的豪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
  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解说]
  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
  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9-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有《王昌龄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17
不知道
第2个回答  2020-04-19
1练字型
答题步骤
解释该字在句中含义,解释该句内容,指出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2中心字型
解释诗的内容,怎样体现了该字,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
总之注意1,解释诗句内容2有什么特点3用了什么手法4抒了什么情感
第3个回答  2020-07-06
www.opencn.cn/gsgc.asp
诗歌全部是鉴赏的,你看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