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赏析三句话

如题所述

原文和赏析如下:

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赏析:孔乙己有着封建教育制度影响下的书生特有的清高本质,没有经济来源,也不愿意从事劳动赚取钱财,端着读书人的架子只能越过越穷。其穷酸迂腐可见一斑。

2、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赏析:茴香豆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可是在那样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在“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咸煮笋,或茴香豆,做下酒物”的年代,在卖酒都要羼水的年代,对于一个穷愁潦倒之人来说,确是何其珍贵,可他却一人一颗,一直分到所剩无几为止。可见其善良的本性。

3、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赏析:孔乙己内心轻视广大劳苦众生,同时又渴望融入在他看来高大上的上层地主阶级和读书人、有钱人的世界,这种意识使他处在一种尴尬的社会地位当中,不但不被这两个阶层认可,反而成为他们讥讽的笑柄。

扩展资料:

《孔乙己》折射出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被封建科举制度、封建读书制度这样的毒害,一个“有价值”的人就这样被活活“撕碎”“撕裂”。

孔乙己的悲剧从正面描写看似乎是性格悲剧,但从侧面刻画可以看出《孔乙己》是命运悲剧,是那个时代造成的,是那个科举的制度毁灭了一批读书人。

中心思想:

国民精神的麻木愚昧、冷酷无情,孔乙己双层性的悲剧:被压迫与被侮辱者的悲剧,这些正是当时中国“病态社会”及其“不幸的人们”的象征。就因为鲁迅把旧中国缩小成一个鲁镇,又把焦点放在咸亨酒店,旧社会的各种症结都立体的通过酒店这个象征表现出来。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反映了孔乙已的特殊身份,“站着喝酒”表明他的地位与“短衣帮”一样。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语言表现了他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表现孔乙已的悲惨遭遇,说明他是一个多余的人。

“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用这样的结尾给人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表现了孔乙己的半字人生。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2-11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写出孔乙己是中国封建科举制的一个牺牲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窃书不能算偷——咬文嚼字说明他在极力维护自己的形象,表现出他爱面子又自欺欺人的性格。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制造文化气氛说明他极力的想把自己和短衣帮分开来,献出自己读书人的气质,体现了他想要出人头地却又迂腐可笑的性格。
第3个回答  2019-03-10
1.
2.
3.
第4个回答  2010-12-11
只以为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