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背后有什么故事?

如题所述

1942年到1945年,滇缅危急,面对突然来临的战争、祖国的号召,三十万士兵入缅甸作战,他们被称为“中国远征军”。据统计,近十万人在缅甸战死。十万死者,是十万母亲的孩子。七十年过去了,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尸骸都没于荒野,未能回家,只有三十多具遗骸通过官方途径回国。还有347具遗骸,2015年被挖出后悬置,至今未获安葬。

故事

77岁的张三幸从西安来到腾冲,祭拜自己的父亲,祭拜中国远征军。黑色石墙绵延百米,密密麻麻的蓝色小字,一刀刀刻下去,是103141个名字。77岁的陕西人张三幸佝偻着身子,打一把伞,眯着眼聚光,看了好长时间。他要找父亲张双照的名字。

这是清明节的云南腾冲国殇墓园。天正滴滴答答落雨,白菊花铺了好几层,一炷炷香烧了起来,青色的烟,柔弱无骨,没入天色之中。

查无此人。石墙和墓园管理处的电子名录给了他同样的答复。

七十多年前的张双照,他是哪个部队的士兵,死在哪儿,埋骨何处,没人知道。

热带与亚热带的森林,是生命力最旺盛的造物。无论经过多么惨烈的炮火,只要雨落几场,草木就会从裂缝里长出来,盖满群山。

野人山尤其如此。这里已经很难看到战争的痕迹了。这个面积数百里的无人区,在缅甸北部,喜马拉雅山之南,被原始森林覆盖,终年云封雾锁,不见天日。

离家时他才五个月大的孩子张三幸,如今已经77岁了。从陕西带来了花馍馍、挂面、苹果、柿饼,当地最好的西凤酒、好猫烟。

七十多年前,饭都吃不饱,他想父亲可能一生都没喝过好酒,所以这次带来给他尝尝。不知道他埋骨何处,只好在国殇墓园,轻轻洒上一点儿。

他年纪大了,又摔了一跤,怕自己这次不来,下次就来不了了。找不着名字,他只好带了一枚徽章回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12
中国远征军是中国政府于1941年底成立的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当1939年9月1日在欧洲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6月4日英法军在敦刻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希望借助中国长期抗战的经验和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甸、印度、马来西亚方面的军事战局,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同时,在中国方面,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当时也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因此,自1940年10月起,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同盟。

中国远征军高级将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无力他顾,对于英国的战略方针而言在远东地区首要之务就是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并将其余殖民地视为保卫印度的战略纵深;但是对于中国而言缅甸等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作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为此,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华民国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亚考察。几经协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中国远征军就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
第2个回答  2017-04-12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日本帝国陆军以及保卫中国 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立下赫赫战功。1942年后称为中国驻印军,由于古代印度从来没有和阿萨姆地区统一过,18世纪英国殖民者侵入阿萨姆地区,后来才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属印度的一部分,随英国在缅甸的军队进入阿萨姆地区后,中国远征军又被称为中国驻印度军队 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东南亚战场的主要作战地区。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争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