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戒是什么意思

14

共有两层意思。
一是中国伊斯兰教五项基本功课之一,除白天禁止饮食外,还有禁止房事等。二指中国旧时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表示诚敬。
伊斯兰教斋月系先知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徙到麦地那的第二年作为履行斋戒功课的月份。斋戒最多为30天。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除病人、孕妇、哺乳的妇女、幼儿以及旅途之人外,均应全月斋戒。封斋从黎明至日落,戒饮食,戒房事,戒绝丑行和秽语。伊斯兰教认为,斋戒的意义在于陶冶性格,克制私欲,体会穷人饥饿之苦,萌发恻隐之心,以资济贫、行善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0
道经云:夫为学道,莫先乎斋。外则不染尘垢,内则五脏清虚,降真致神,与道合居。  “斋” “斋”是“戒”的另一种行持,道教通常把“斋”、“戒”连称,视为修道者的基本准则。道书《云笈七签》中说:“斋者,齐也。齐整三业(身、口、意)。外则不染尘垢,内则五脏清虚,降真致神,与道合真。” 意即修斋可以净化自我的身、口、意,提升自己的道德修为,长养内在的灵性与智慧,以致内外清明而与无上大道合而为一,永得逍遥。道教将遵斋法而不违,谓之“持斋”。道教认为,学道不持斋,就如同夜行不持火烛一样。因此,道教历来把“持斋”作为修道者在其证道过程中最为基础的修持法门。 持斋之法 道教“斋法”的种类很多,一般有三种常见斋:清心涤念为斋、洁身净言为斋、素食为斋。 清心涤念斋 简称“心斋”,是道教明心见性、开慧通神、了脱生死、证悟上乘的根本斋法。 持“心斋”的重点在于,洗心净念以致心无杂想、意无妄思,清虚真寂、万念定息、空空无我。 持“心斋”的基本要求是做到,心存正念、善念与好念;经常反省自悟、观照内心;学会忏悔、改过从新;努力让自己做到,“用平常心迎人、用欢喜心悦人、用赞美心励人、用谦卑心敬人、用接受心顺人、用宽厚心容人、用真爱心感人、用慈善心化人、用祝福心助人、用无我心度人”。努力使内心处于“外相不入、内相不出”,以及万缘不起、心不被境转的状态。 持“心斋”的功德在于,正思维、开智慧、和万物、超三界、脱轮回,与道合真。
洁身净言斋
简称“身口斋”,乃道教广行身教、修积口德、正己化人、普度众生的必修斋法。
持“身口斋”的关键是,正行慎言以求言无狂妄、行贵真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正身体道、正言度人。
持“身口斋”的方法在于,正信正行、身心清静;正直为人、真诚待人;处事笃信、行动合道;多做好事、多积阴德;乐善好施、济困扶贫;尊老爱幼、恤孤怜寡;谦虚谨慎、团结互助;节约资源、投身环保;护国爱民、捍卫和平;培养自己常讲好话、常说善言;口传道德、言播真爱;话出真心、语气温顺;以言励人、用话暖心。克服自己不妄言、不恶语、不是非、不诽谤、不信谣、不传谣;不道人短、不夸己长;不口是心非、阳奉阴违;不颠倒黑白、混淆视听。
持“身口斋”的功德在于,正身正行、正言化人,人己共度、天地咸宁。依此免除一切苦难,得证人间上仙。因此说,做到内心单纯清净则自然身正行正而言无妄,以致身、口、意圆融无碍、空无一物,方现大道祥和、物我无别、天人合一的逍遥境界。 素食斋 也叫“素斋”,往往把自茹素食者称之为“吃斋”,谓施舍斋食的主人为“斋主”。“素食斋”是道教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维护生态,长养慈悲,了脱轮回五苦(生、老、病、死、别)的重要斋法。  “素斋”的斋法方式诸多,一般可分为:设供斋、节食斋、慈心斋等。修这些斋法的功德在于解冤、拔罪、祈福、禳灾、保命、延寿和免受因果轮回之苦。 “设供斋”法,即经常以各种素食供奉神灵或施舍供养大众。素食供奉神灵,旨在感恩神灵赐予的同时以祈求神灵的福佑;而素食施舍供养大众,其意义则在于广结善缘、广播爱心、广种福田。修持“设供斋”法的前提要求施舍供养者本身必须是素食者,特别是在设斋供奉神灵时,还要沐浴身心、清整衣冠。信众一般可在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和神仙诞辰日在家举行“设素斋”供奉神灵或施舍供养大众,也可来到道观或寺院进行设斋,以普通供养,功德更大。 “节食斋”法,顾名思义,就是以禁食的方式为斋法。其功德在于惜福感恩、禳灾解厄,内养精气、外炼形体,形神合一、益寿延年。 “节食斋”常常在某些特定的日子举行。如“三元斋”,即以“三元节”(上元天官诞辰正月十五日,中元地官诞辰七月十五日,下元水官诞辰十月十五日)为斋日,因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故在此日修斋可获福、赦罪、解厄;又如“庚申斋”、“甲子斋”是以“六十甲子”的庚申日、甲子日为斋日,庚申、甲子日是北斗星临凡日,此日修斋,可消灾延寿、获福无边;再如:“本命斋”即在自己的生日那天为斋日,其功德在于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怀亲朋的合助之德。此外,修持“节食斋”的另一意义在于道教内丹修炼功法的需要,引申为辟谷术。当然,常人如能适当节食行斋,在培植福德的同时,亦可调整体内机能,有利于身心健康,但不可私自盲目禁食辟谷。 “慈心斋”法,也叫“素心斋”法,乃道教关乎自然生态,保护动物,长养慈悲心,断绝杀业,永脱轮回,得悟大道之首要斋法。道教之所以重视修持“慈心斋”,其根由源于道教主张“万物有灵”和“重生贵生”的思想。道教认为万物皆禀道而生,故一切蠢茧含灵都禀赋“道性”。“道性”的根本即本性自然、处物平等、无形无名、运化自如、和谐为一。而人类作为万物中的有机部分,其同样禀道而生,与万物处于共生共荣的状态。基由这一思想,道教不光十分重视人类自己的生命,也极为爱护其它所有生命物种,甚至小到“昆虫草木,犹不可伤”的程度。这与儒家“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而不忍食其肉”的思想是一致的。  持斋之日   斋日也就是指斋月中某一天或祖师圣诞或有斋醮科仪等活动时,道教徒必须严格按照道教仪范所规定内容行事,这样举行仪式时才能有天神护佑,才能有求必应,心神感应。   道教的斋日有十直斋日、八节斋日、三元斋日、四始斋日、三会斋日等。
十直斋日
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小月可取二十七日)。   十直日:一月中规定禁止执行死刑、屠宰、渔钓的十天。《因缘经》云:每月十直斋,各有善神直日。一日北斗下,八日北斗司杀君下,十四日太一使者下,十五日天帝及三官俱下,十八日太一下,二十三日太一八神使者下,二十四日北辰下,二十八日下太一下,二十九日中太一下,三十日上太一下。自下中上三太一下日,皆天地水三官、一切尊神俱下,周行天下,伺人善恶。
八节斋日
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八节日亦有八神记人善恶。凡八节日,是上天八会大庆之日。其日诸天大圣尊神,上会灵宝玄都玉京上宫,朝庆天真,封斋持戒,游行诵经。此日修斋持戒,宗奉天文者,皆为五帝所举,书名玉历。
三元斋日
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道士有)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皆法身自忏罪焉。”每年逢此三日,道观均作法事、诵经。宋太宗时,三元日不禁夜,上元御乾元门,中元、下元御东华门。后罢中元、下元二节。见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
四始斋日
正月一日,四月一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
四始意为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四季之始。此四日为传统祭祀之日。每到四始之日,皇家都要举行大规模斋戒祭祀活动。
三会斋日
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这些斋日是持戒做斋的特定时间,斋日里必须严格持戒、护戒,这样才能真正以身正教化世人,以净心感,化世人。 违戒的处罚   违戒谓受戒道士违背所应受持的规戒条律。破戒谓道士受持规戒后重又违犯规戒。对违戒、破戒者,原本都有统一规定,后来各宫观以清规作为处罚的标准,现在基本是以批评教育为主,直至催单(开除)。 现行主要斋日
现在各全真庙宇中的斋日与传统定制有些变化,十方丛林主要以农历初一、十五及祖师圣诞日等作为斋日,子孙庙里还以传统定制斋日为主。
持斋功德
欣逢盛世,国政昌隆,社会发展,生活富裕。当我们一边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富物资生活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应重视和加强对思想精神领域的建设,从而实现物资文明与精神文明齐步前行的良好局面。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历史时期,在广大信众中大力弘扬、实践道教传统文化中的“持斋”教义思想,无疑对推动道教信众队伍建设,纯正道风、奉教化人,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希望大众,纯净内心、持守真道,善言善行、慈爱众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素食素心,持斋奉道、正己化人,虔诚修持、时刻精进,如此则功德无量、获福无量!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各门各派、各宗各教都有自己的规矩,对道教而言,这个规矩就是戒律了。
所谓戒,是解、界、止的意思。《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说:能解众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防止诸恶。其实戒就是禁止的意思,它是道士归真的首要。天真皇人说: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所以戒就是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
所谓律,是禁止道士某些不当行为的规则,是道士犯戒后惩罚的手段,内容是根据戒条而订立的,所以道士除了遵守戒条外,还必须熟悉律文规则。
有戒就必须授。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自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初期道教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借鉴儒家名教纲常的一些观念和佛教戒律的某些规定而制定“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其内容除五戒、八戒与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违戾父母师长”、“不得杀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乱骨肉”、“不得毁谤道法”、“不得污漫静坛”等。《老君想尔戒》为早期天师道戒,《说十戒》和《思微定志经十戒》为上清、灵宝派的戒律,《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为新天师道的戒律。
南宋道教全真派兴起,随之道教中出现了“传戒”制度,究其宗源,道教全真先期传法,依之古制,口口相传,六耳不谈道,旨在法不传于匪人,目的是神仙修持。重阳祖师向七真传法,口传心授,要义是积功累德、丹法修持、清静清修、长生久视之术,以及作为一位全真道士守持规范禁忌的具体要求,比如《重阳立教十五论》、《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七真之首马丹阳真人有《丹阳真人直言》,邱祖则有《长春真人规榜》、《长春真人垂训文》。至邱长春祖师时,全真戒规为传承衣钵时口口相传、单枝相接的形式。正如《太上律派源流》所说:“自昔五祖心传,说尽虚无妙旨;七真演教,备言清静玄宗。”龙门第一代传戒律师赵道坚因辅佐邱祖在白云观率众有功,“于大元至元庚辰十七年(1280)正月望日授初真戒;如法行持,传授中极;妙德无漏,遂传心印天仙大戒。修持凡有三十年,功圆行满”。可见修持全真戒律确是不易。
元明之际,戒律之外又出现清规。戒律为警戒于事前的行为准则,清规则是对犯律道士的惩处条例。《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所收《全真清规》与清代北京白云观所订清规,均按道士所犯过失的轻重,分别处以跪香、催单(劝离)、革出(逐出)、杖革(杖责逐出)以及火化(处死)等。
全真派的传戒科仪
全真戒律公开授受起自第七代传戒律师王常月。王常月撰《初真戒律》,与《中极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堂大戒”。凡从他受此三戒之道士,须经百天戒期。他于顺治乙未(1655)秋到京都,于丙申(1656)三月望日于白云观中传戒,三登戒坛,授弟子千余人,遂使全真传戒制度闻名大江南北。由清以降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白云观中已传戒达14次,至二十一代陈明霖律师。另外,四川成都二仙庵和东北沈阳太清宫等均曾设坛传戒,全真戒法于是传布四海,绵延至今。
根据全真派的传统,举办传戒的道观首先须是十方丛林宫观。“十方”意指四方、四隅、天上、地下;“丛林”原指树木生长茂密旺盛的森林,比喻人才济济之处。十方丛林宫观在此即指管理规范、清规戒律已成为固有制度、有资格和实力举办大型宗教活动的道教宫观场所。丛林宫观自古财产公有,常住道士就是主人;宫观是所有常住道士栖身修持之所;用人制度则是民主选举,唯才是用;丛林宫观的人员(常住道士)来自四面八方,所以注重民主公议,制度管理;宫观人员中不得相互拜师授徒,亦不得以师徒相称,宫观常住的道士均为道祖“太上爷”的弟子,所以相互间地位平等,过去北京白云观的老道长相互间均按其姓氏称呼,即是此意。
十方丛林宫观的常住道士都是各地参访的人员,所以宫观在一开始即以制度管理,为传戒打下了规范基础。十方丛林宫观按道教全真派仪范,都应该设常住执事(即各方面的负责人),监院以下称为“三都五主十八头”,也有根据不同情况专设执事名称的。“三都”:即都管、都讲、都厨;“五主”:即堂主、殿主、经主、化主、静主;“十八头”:即库头、庄头、堂头、钟头、鼓头、门头、茶头、水头、火头、饭头、菜头、仓头、磨头、碾头、园头、圊头、槽头、净头等。这其中客、寮、库、账、经、典(点)、堂、号,称作“八大执事”,这在全国各常住宫观都是一样的。
过去举办传戒活动最多的道场是北京白云观。观中至今存有珍贵的、只有传戒方丈接法才提供的史料“法统”。考其源流,白云观传戒律师从元朝第一代赵道坚大律师开始至今已历二十二代。
传戒中方丈大律师的选择很重要。方丈的人选,不仅要学问好、人品好,更要有功德、会办事、能服众。方丈人选必须在过去受过“三坛大戒”,而且最好是在上一坛中获受“天字第一号”的戒子。
确定方丈人选后,即要聘请配合方丈传戒的八大师人选:监坛(戒)大师(专门负责监督戒坛威仪,禁止戒子违犯戒规)、证盟大师(专门为戒子解说经义,回答戒子疑问)、保举大师(专门负责保箓、保戒、保香,该师一般由开坛传戒丛林的监院担任)、演礼大师、登箓大师(专门负责为戒子取道号,填写《登真录》)、提科大师(专门负责诵经拜忏及经堂事务)、引请大师(专门负责主持大型道场,担任高功)、纠仪大师(专门负责纠正戒子仪规),若能请得一批护坛大师(专门负责保护坛场秩序)尤佳。此外,还有道值师(每日领取方丈示“道值签”,巡视各寮,查处犯规戒子的执事,一般由海巡、巡寮、巡照等轮流担任)等,协助律师传戒。他们在方丈的带领下,贯彻以“戒”为师的精神,依据教义,安排传戒活动的具体程序。
现在传戒首先应向政府主管部门报批登记相关手续,并准备传戒中所需的物资,包括经、钵、简、服饰等。报批获准和物资筹备齐全,即可向十方道众发出开坛传戒的信息。古来“开坛演戒,挂号转单,各处稍异,或有上元,或有中元,或有下元,总依三元”,但亦可选择其他黄道吉日开坛。传戒日期,古时是“或九年、或三年、或一年半载不等”。“成都二仙庵,自光绪癸未(1883)有慧安宋老律师,至京都白云观云溪高老律师坛下拜受三坛大戒,接法回川,于戊子岁(1888)开坛演戒,每期一年,连开五次”,可见戒期长短亦不必拘泥,重在目的和效果,可因时因势而变化,近二三十年来,北京白云观、四川青城山常道观、辽宁千山五龙宫开坛传戒,戒期均以20天为限。
传戒期间的科仪内容,现在一般有扬幡、张榜、开坛、取水、荡秽、迎师、请圣、祝将、演礼、审戒、考偈、诵经礼忏、上大表、说戒、传授衣钵、发放戒牒、晋表谢神、大回向、落幡送圣等仪式。现择要解释如下:
扬幡:传戒活动开始配合有隆重的“扬幡科仪”,目的在于誓告天地神明,宫观即将开坛传戒,请求善加护持。张榜:榜示某月某日某名山道观开坛传戒,主持戒坛的方丈传戒律师为何人,开坛传戒的意义何在等等。荡秽:这是大型科仪开始之初即要做的内容,请神水为坛场洒净,以科仪祝告神明,请得十方神圣临坛护佑。迎师:设坛宫观全体道众和赴坛戒子以隆重的科仪形式迎请方丈大师临坛主持传戒活动。演礼:以演礼大师为主,为众戒子演示规矩礼仪,以及戒坛所发的法器、戒物、冠服的使用和收执方式。审戒:由大师临坛,与众戒子面对面按仪规设盟发誓,当堂逐项询问戒规,众戒子能否持守?戒子如表现得不坚定,即不能通过此项考核,不能继续留在戒坛参加传戒科仪活动。考偈:由戒坛预设考题,主要考核文采学问,通过该项程序,方丈和众大师可以从中了解戒子的禀性和志向,以便进行道教人才的后续培养。考偈结束,即按“千字文”的排序,排出名次。说戒:传戒中最主要的就是“说戒”,所谓传戒本身就是为戒子讲戒条、说律法,帮助戒子了解戒律。由方丈亲自临坛说法。过斋堂:戒期中安排戒子就餐也是要合乎规矩的。届时敲钟击板,方丈在侍者的陪同下,率先踏着钟板的节奏跨入斋堂,众戒子庄严肃穆,有序地跟随方丈之后,鱼贯入座。送饭布菜均有程式,索汤加饭都有礼节。在现代,一般仅仅将其作为一种知识演示给戒子,在古时,如果稍有差错,纠仪大师发现后,即会被处罚,发牌最轻亦要跪香。
戒期中禁忌亦多,其中“忌戊”是最应该了解的内容。道教认为:凡六戊日烧香诵经,建斋设醮,关申天曹者,丧体减身。知而故犯,殃及九祖,万劫不原,并无宽宥之门。若非接法箓的平常人,罪可减三等。惟道家戊日烧香,玄律最重,倘犯六戊禁忌者,无解释之门。必须慎重!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日,这叫“明戊”。念修行皇经和拜静斗的老修行,亦且忌“暗戊”。口诀为:正羊(末日)二犬(戌日)三在辰,四月期间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鸡(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巳日)十猪(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头(丑日)重千斤。
戒子经历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恭听方丈大师传戒讲经说法后,身份地位就起了变化,方丈大师更因此变化为“人天法主”。从传统上说,“人天法主”可以代天说法,被尊称为“方丈大律师”;“三坛大戒”后的戒子,依据《初真戒·入戒要规》规定: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受中极戒者称妙德师;受初真戒者称妙行师;同戒晚辈者称同衣;上座称先师。全真戒坛实际上就是全真道士学戒律、学知识、学科仪、学文化的特殊课堂。
经过授戒的全真道士,不仅是获得了戒牒,更明白了如何去做一个合格的全真道士。对每一个受戒教徒来说,按道教传统准则要求他们的言行举止,会产生规范的效果。由此对道教整体起到整合规范、树立形象和展示风貌的积极作用。
一、尊戒法意义何在
又或:“受戒不尊戒法,阳为戒子,阴为邪人,发愿不能行愿,出言不能信复。闻道不行,自谓已行,知法故犯,以智术欺愚痴,以无明为火性,以嗔怒为身气,以假为真,以无为有,指鹿为马,卖狗悬羊,暗室亏心,腹中暗算,种种不善,未有自己不知者。不知者,为之痴人、恶人、邪人、小人”,“如此之人,世间极多,惟修行却使不得”,“有此心者,速求忏悔”。
二、戒行精严
又说戒律云:“戒律就是玄都禁约,乃三清上圣所定科条,女青天曹所管,纠察神兵卫护,天将稽巡。遵守者,丹册加功,犯悖者,黑册加过,丝毫不漏,针发不差”。.“出出入入,只在尔念。‘戒行精严’四字,降心顺道,唤作戒;忍耐行持,唤作行;一丝不离,唤作精;一毫不犯,唤作严;始终不变,唤作持戒;穷困不移;唤作守戒”。“有过急须改,全凭戒行精。.万法千门,修心为上”。
三、全真之大事皆从戒定中下
“全真之大事皆从戒定中下手,道在圣传修在已,德由人积鉴由天。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从心上立经纶”。“谁曾不死,那见长生。不死者,岂是凡身;长生者,非关秽质,彭祖至今何在,颜回万劫还存。不死者,我之法身;长生者,我之元气。如来也有寂灭之期,彰入涅檠之境,太上也有飞升之日,高超大赤之天。道存即是人存法在即同身在。死而丕亡者寿,千万劫不坏的无名之名;生而不刁!者空,千百世无损的无相之相”。“人皆有死,但死的好,干干净净明明白白,去来自在以无拘。人皆有散,只要散的好,清清洁洁,脱脱洒洒,变化圆通而莫测。回首之前,遍辞大众,时候已到,撒手便行。赤条条,现出婴儿,顶门上浩气祥光万道;圆陀陀,飞升妙相,半天中彩云白鹤许多仙景。元神竟返青虚;真骨寄于洞府,大丈夫能事毕矣”。
四、人从心上立经纶
只要明心,圣贤可以见得。自然通了。
只要了心,仙道可以见得。自然悟了。
只要虚心,妙理可以见得。自然透了。
只要澄心,妙相可以见得。自然撤了。
只要照心,真空可以见得。自然化了。
只要定心,生死可以见得。自然无罪业了。
只要平心,阎王可以见得。自然有阴德了。
只要公心,神鬼可以见得。自然有愿力了。
只要普心,菩萨可以见得。自然有光明了。
只要正心,妖怪可以见得。自然有智慧了。
只要诚心,邪魔可以见得。自然无怖畏了。
只要悲心,无物不可见得。自然有觉照了。
只要空心,无相不可见得。自然无人我了。
只要婆心,无处不可见得。自然无众生了。
只要无心,无境不可见得。自然无寿者了。
只要圆通心,无事不可见得。自然无挂碍了。
只要利生心,无劫不可见得。自然大圆满了。
老老实实行戒律,终是至人。
五、一心一意,到死不悔
“我所说法,并无一法。不过是对症发药。有病就医,病愈不必又服药了。如渡河必须用船,到了岸不可又想船了”。“只要老老实实的把戒律去行持,功夫到手自得祖师提拔接引,切不可没主意。倚师父,靠道友,执名着相,终日价随人脚跟走。须要拿定心肠,不生疑惑,一心一意,到死不悔,则是火候到的节刻了。岂不闻,皇天不负苦心人。大道寂然不动,人能感而遂通。你们若是个肯心直往不回,才唤志气;远举必至,方唤作愿心。若是至人,记着记着”!
六、正道宜行 邪门莫入
王栖云真人云:“修行之人乡中便了道,也休住。酒肉食了飞升,也休用。眷属便是神仙,也休恋。众人爱的休爱;人都非的莫非自己浑是莫认。睡里得道也休睡。不是好伴休合。无益之言休说。遇事成时休喜。遇事坏时休忧。胜己者学之,不如己者教之。人亏己者福也,己亏人者祸也。言过行者虚也。行胜言者实也。有欲情者人事也,无尘心者仙道也。肯低下者高也。肯贫穷者富也。返常合道,顺理合人,正道宜行,邪门莫入,通道明德,体用圆成,是谓全真也”。
七、内功外行全在自心
栖云真人云:“因缘有数,非由人力,必须自然,安以待命。内功外行全在自心。自能着力。自己有功。行与不行,各各自得。教门不开,须当隐伏,必与天通。教门即开,外功亦应,合天应人。功不厌多,行不厌广,但在此心坚,乃可成就耳”。“修行之人,若玄关不通,心地不明,忙忙业识不能无为者;盖为无福德故也。乃当于有为处、教门中、随分用力,立功立事,接待方来,低下为心,恭敬师友,常行方便,屏去私邪,久久缘熟,日进一日,自有透得处。胜如,两头空担。不能无为,不能有为,因循度日,无功无行,稳处着脚,甜处着口,闲管世事,闹处出头,恣纵身心,不惧神明,打算有日,岂不闻长春真人云:心地下功,全抛世事,教门用力,大起尘劳!又无心地工夫,又不教门用力,因循过日,请自思之,是何人也。”
赘语:所摘语录,皆祖师之直言,学人之冰鉴。进德修业,无越乎此。我等虽“未生祖师时,未遇祖师面”。但读语录则“祖师言可听,祖师心可见”。
太上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性有敏钝,各有见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或行或疑,惟德是依!
愿我学人“在教门下,愿教兴隆”方不负学道之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