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深受好评,这些好评真的不是请的水军?

如题所述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很出色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并且能让人静下来的纪录片。


在大多数人眼里,文物是优雅的也是脆弱的,是高贵的也是难以接近的。

但是在这部纪录片里,观众们可以看到蒙尘、破损的古物,看到它们最真实最“难看”的一面,同时也能看到它们是如何一步步从陈旧难辨到焕发容光的。它们的过去和新生都不再神秘,这无疑给大家带来了关于古董的崭新的认识。


再者,我在故宫修文物让大家真正认识并了解了这样一群默默无闻又伟大的人——修复师。他们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双手,能温柔的拭去古物上的尘埃,赋予古物生机,帮助它们焕发千百年前的葳蕤光彩;

他们接触到的都是价值连城的瑰宝,却淡泊名利,一心只看眼前工;他们把大半的时间花在紫禁城里,却又处处透露着平凡的光彩……这些修复师们,这些站在文物背后的人们,是最可爱最可敬的匠人。


总之,推荐大家去看看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或许随着纪录片中紫禁城大门的打开,你我也能再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感受到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传承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9

根据知乎导演的讲述:导演曾经参与拍了故宫100,《我在故宫修文物》是导演第二次拍摄故宫。正好有制片人雷建军老师就带着学生们在做各个修复组的田野调查,写调查报告,关于各种工艺各个师傅的介绍。又恰好是2015年故宫建博物院90周年,领导们觉得这个项目好,就重启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资金不足并且只有半年的制作周期,周一周五拍,周末剪辑,连拍带剪,用了三四个月完成拍摄,又用了三四个月进行剪辑。成片效果却超乎想象的好。

有幸参观过故宫,可惜是在看过这部片子之前,《我在故宫修文物》可以说是大型文化科普现场,不急不躁缓缓道来的画外音,将文化瑰宝徐徐展现在观众面前,明明没有煽情的地方,观看时却在不知不觉之间两眼发酸。

这种简单到近乎单调的拍照方式,朴素到近乎平淡的展示方法却是最真实的展示了文化的底蕴。中国的片子很多热衷于神秘化以至于使事件失了真实性缺乏感触,《我在故宫修文物》反其道而行,用最平常日化的叙事,感动着屏幕前的你我,如果这种片子再多一些,文物面对的破坏可能会更少一些。

《我在故宫修文物》采用实地拍摄,全片没有一个专业演员,却都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看似朴素无华默默无闻,实际上都是顶尖的学者。他们熟知各朝各代,他们精通各种科技知识,他们谦逊温雅,他们自豪自信。

很惊喜于《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表现手法,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展示现代人与文物穿越千年的对话。原来记忆中高大上无法触及的文物也能如此的平易近人,原来庄严肃穆的深宫伟院也能轻松明媚。那些葱郁茂盛的果树,那些安家落户的“御猫”。

故宫钟表还留有上千件,一个人的一生是修不完的,需要一代代师徒传递来完成。印象最深的是王津的钟表组,一句在修我就退休了,屏幕外的某墨差点泪奔。王津修过的钟表不计其数,精妙绝伦的艺术品都是存在生命的,那些动起来的钟表演绎者创造者与修复者的智慧,可惜这些精致震撼的工艺只能尘封在展览柜中。

王五胜说自己很快就要退休了,故宫的很多地方却还没有去过。将一生奉献给修复事业的大师们,倘若没有这部纪录片,恐怕都没几个人能够知道。

第2个回答  2019-10-09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非常平实、细致的视角展现了在故宫工作的文物修复者们的日常文物修复工作。通过这部纪录片,让人们了解到更多故宫文物的故事,并且传递出工匠们身上的匠人精神。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故宫馆藏了数量众多的珍宝,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历历史时代的洗礼,文物宝贝自然有破损,这部纪录片就是展现了在故宫工作的文物修复大师们对文物珍宝的修复工作。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跟随师傅们的日常工作轨迹,去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了解不同朝代的历史文化,感受那些沉淀在文物珍宝上的岁月气息。

陶瓷、木器、钟表、织绣......不同的文物有不一样的修复之道,不同的材质,不同专业的修复大师。修复师们都有一双妙手,对每一件文物进行耐心、细致的修复,一件文物的修复工作不同于修补一件衣裳、修理一个机器那么简单,文物的修复要尽最大可能还原原貌,取用同样的材质,搭配同样的颜色,保持那种时间留下的味道。修复一件文物,有时会耗上几个月的时间。

谁说修复师的日常工作生活是枯燥无味的?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之后,才发现在故宫里工作,是一种享受。他们对一件文物要精雕细琢,需要细致观摩,需要聚精会神,文物修复者身上具备那种匠人精神,耐心细致,追求完美。每日的工作地点是在故宫,在闲暇之余,还可以一起采摘故宫里的果子吃,这么悠然的工作环境,轻松的工作氛围,也令人羡慕啊!

看完《我在故宫修文物》,会被文物修复者身上的匠人精神所打动,也会被故宫中珍藏的文物珍宝所吸引,迷上那种浓厚的历史气息,多少人看完也想去故宫修文物啊~

第3个回答  2019-10-09

如果说单霁翔给了故宫生命力的话,这部纪录片让故宫里的文物融入现代。一件器物因为造型精美、保存得当被留存至今,我们得以管中窥豹,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境。作为一个群居的物种,人,血脉里就有寻根的基因。

经历了时间的腐蚀与历史的变迁,器物自然会磨损。修复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是头发花白的老师傅在昏暗的灯光下,一件孤苦凄冷的事情。因为这部纪录片,才第一次知道这个特殊的行业,也是由和我们一样的一个个普通人组成的。他们从美院毕业,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有了这样一份与众不同的工作。

老师傅们个性不同,钟表组的王津老师被提及最多,像极了我想象中的样子。

但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修复瓷器的纪东歌。在大街上遇到她的话,大概就会认为这是普通上班族吧。差不多的年级,差不多的打扮,她也会穿开衫、露脚踝,但骑着自行车在空无一人的太和殿前路过,是我们羡慕不来的人生体验。

她和她爱的瓷器一样,都是契合时宜却又与众不同。她评价瓷器是没有阶级性的,穿越千年,依旧是我们每日使用的容器。精美与否,有无瑕疵,都不影响它作为容器的本质。既能出现在博物院的展柜中,也是生活必需品。这样的文物,生机盎然。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代表了一个时代最高工艺水准。匠人不惜人力、物力,只为一件完美的器物,这是我们无法达到却又心向往之的执拗。看着它们,我们不一定能了解当时的生产生活,因为那是象牙塔的顶端,是我们民族的图腾,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会更加为自己的同胞自豪,为生而为人自豪。

说得太大了,但面对一件比自己还要精美无数倍的器物,它穿越历史,见证了我们祖先的一切,敬畏会自然流露。

第4个回答  2019-10-09

这是我最爱的纪录片,没有之一,是唯一。

还记得刚播出的时候为了看这个还在破站充了个大会员。当时看完了感受就是真是没白充。

我不是一个喜欢看纪录片的人,但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听说了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就非常想看。好不容易等到可以看了,又要会员才能看。我就想,嗯,就当今天中午吃多了吧,虽然充的时候心在滴血,但好值好值好值!

这部纪录片主要记录的就是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工作的日常。我们在故宫展览上看到的文物往往都是经过他们修复后才还原成那样的。

我最喜欢的就是王津师傅,谨慎、认真,看到他我就仿佛看到大师们的那种执着劲。也是文物修复师们这种精神才让我们的文物得以传承,得以从阴暗的仓库到光鲜的展览。除了修复文物,故宫里的许多建筑也都是由他们修复的。

我们应当感谢,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故宫博物院;我们应当学习,为传统文化更好的明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