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作战时为啥也要背着行军背包,难道不能先放下,打完仗后再背上吗?

如题所述

抗日神剧导演们的共性,是对日军单兵装备的用途“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就尽可能地给“假鬼子们”披挂满身以显示专业,其实恰好露怯,也让不少观众误读了抗战历史。比如最近那个《河山》看了几眼就弃了,鬼子兵拉屎撒尿都得背着“野战背包”,攻击城门居然原始到用原木撞,不是神剧是什么?

既然单兵装备的名称为“野战背包”,顾名思义,是日军士兵在远离驻地、宿营地的行军中才使用的,一旦停留下来准备进攻或者防御作战,是一定会解下来的集中安置的。尤其是1941年之前日军普遍使用的“昭五式”背包,如果背着它冲锋或者拼刺,那跟送死没什么区别。

为什么呢?因为昭五式背包是用一个木框来固定的,材质为防水帆布,等于每个鬼子兵都背着一扇“小窗户”。上面捆着军用毛毯、雨衣、水靴、工兵锹、镰刀、饭盒、备用鞋等等,既笨重又兜风,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如果背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爬山、冲锋、肉搏以及射击,那得有多么的累赘和别扭?

更有甚者,个别抗日神剧为了证明自己在军事上的专业,连在监狱里站岗的日本兵都背着野战背包,这种值勤的哨位与营房最多几百米距离,日本人吃饱了撑的啊?心疼横店群演三分钟。真实的战争场景是,鬼子兵长途行军确实需要背着,一旦准备投入作战时会全部放下来,以便轻装上阵。

另外在遂行作战任务时,只有动作稍微剧烈些,野战背包上面的固定物肯定会发出撞击声,工兵锹、镰刀或者饭盒撞上任何东西都会有声响,部队如何隐蔽行动?实际上,只有一种情况之下鬼子兵才会背包作战,那就是战斗在猝然间打响,比如在行军中遭到伏击、突然发现敌情等等,来不及集体放下背包。

昭五式背包非常浪费材质,并且木框容易变形,所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开始装备“九九式”背包,取消木框而全部采用防水帆布,上面有许多条用来捆束装备的带子,所以又称“章鱼包”。但是要注意,日本士兵的野战背包都是军绿色帆布制,绝对没有褐色皮革部分的,那是军官专用背包,几乎所有的抗日剧都忽略了这一点。

比如《太行山上》演绎的平型关伏击战,呈四列纵队行进的日军确实都背着野战背包,当遭遇骤然火力打击后,会立刻散开寻找位置还击,当然没有时间再放下背包,这个桥段还是禁得住推敲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1

在这个影视行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抗日题材作品算是一直都备受关注,所以当我们看得多了起来,就会发现其中间的一些共性。比如日军在作战时为啥也要背着行军背包,难道不能先放下,打完仗后再背上吗?毕竟背上背着个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