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不思蜀的典故中,为什么没人认为刘禅是在装疯卖傻?

如题所述

装疯卖傻也好,真疯真傻也好,从后果来看,如果没有区别,那么实际上就没有区别。奥卡姆剃刀定理。杨都督已经分析得很明确,无论刘禅是装疯卖傻还是真疯真傻,第一,他对司马昭都不会形成什么威胁。第二,他的个人利益也都会被保全。那么即使他装疯卖傻,也是白白装疯卖傻,毫无意义。读史者不必去理会。除非刘的装疯卖傻在客观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比方某个答案说刘韬光养晦,派人暗中扶持五胡。这也是可以的,只要有证据。但如果毫无旁证,靠一个又一个假设连环支撑,就不免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说要还原历史人物,具体要怎么还原。要还原他所存身的历史环境,而后在充分理解历史环境的基础上,谨慎推断。而非什么都拿现代人的想法一套,一味诛心。许多看似人性温情的解读,实则荒悖不堪,就是犯了这个错误。

不认同的意见,主要纠结在司马炎到底会不会杀刘禅。看起来,似乎是会的。刘禅以亡国之君,居虎狼之地,为案俎之肉,司马炎杀他就是一句话的事情。所以认为司马炎肯定不会杀刘禅,就是犯了用历史逆推的错误。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还原一下具体环境。首先,刘禅作为蜀国皇帝,为什么会出现在洛阳?答案很简单。尽管钟、邓伐蜀也取得了很大的军事胜利,但刘禅是主动投降。他的身份,是投降者而非俘虏。他代表着一大批前蜀汉的投降派。这样,问题就来了。假如刘禅如题目假设,在司马炎面前装疯卖傻,那么他必是相当聪明且反应灵敏的人。这样的人,投降之前会不会算下利弊,算一下投降后会有什么处境呢?

而这些东西,其实都用不到刘禅自己想。著名动的蜀汉投降派谯周,早已一语道破。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受之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就是这个样子。你要说前蜀汉皇帝这身份有危害,那前大汉皇帝还在那摆着呢。你要说现亡国之君有威胁,那现大魏皇帝,大吴皇帝俩人多尴尬啊?四海未一,魏禅尚在。现在我刘禅主动做个表率,咔一下投了,你还咔嚓砍了。将来还指望曹奂禅让孙皓投降?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再怎么折腾也是一死,大不了互相伤害呗?

所以不要以为,刘禅已经孤掌难鸣,司马炎想砍刘禅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归根结底,司马家也不是制定游戏规则的人,只是游戏玩家里比较大的那个。魏乃至晋初,包括皇帝在内,都是要遵守这个规则的。所以刘禅只要不作死,就不会死。那问题又来了。假设刘禅听了郤正的话,说想西蜀了,想回去。这是不是在作死呢?这就得算算刘禅还有什么基本盘。季汉的情况,我们都比较了解。从刘备开始,季汉权力集团里就有几大派系。而这几大派系之中,和刘氏关系最糟糕的就是本土派。而一力撺掇刘禅投降的,主力也正是本土派。在两路伐蜀中尚能保全首领,没遭到根本重创的,也就是本土派。那么现在刘禅如果回西蜀,又该死不死的萌生异志,想玩一把。他能指望本土派给他站出来玩命吗?而除了本土派,那些当初手握兵权尽忠于蜀尚堪一战的人,都哪去了呢?指望老百姓?老百姓都被刘禅治得面皆菜色。指望南蛮?人家谯周又说了。

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好,就算刘禅王霸之气从天而降,不知从哪蹦出来一堆精忠之臣,还帮刘禅重新取了蜀。——司马炎怕你吗?取蜀确实是费劲,但大半费在地理。从蜀中往出打,也一样。

当年诸葛丞相努力了多少次,姜大将军努力了多少次?未必刘禅一个王霸之气,天上再掉下一个胜诸葛丞相十倍的人?所以情况清楚得很。刘禅大智若愚也好,蠢笨也罢,他已经完全没牌打了。这还不像当初刘备和曹操青梅煮酒。其时刘备本身素有人望,良将在辅,群雄林立,天下事不可知。到了刘禅这块,随便刘禅怎么蹦哒,也完全没戏。所以持“不装傻就会死“论的同学要注意了。

这里的关键,在于选择投降是刘禅的主动性行为。而跑到洛阳和司马炎谈笑风生,是选择投降的直接后果。所以如果刘禅足够聪明,他对投降的后果,投降后的形势,一定都会有自己的考量。不至于明知是火坑还往里跳。那么所谓一个应对不好司马炎分分钟砍死他的论调就不攻自破。但如果刘禅不够聪明,他又哪里来的聪明装疯卖傻呢?归根结底,刘禅是具体环境下的具体的人,而非一片混沌。我们可以理解他,但是要基于客观事实,而非凭空想象。不能出于个人的喜好,一会觉得这人聪明,一会觉得这人蠢。

我们当然也有想象的权力。比方说,我花1分钟就能想个故事出来。当初郭脩在姜维的引荐下入蜀,刺杀了费祎。姜维追悔莫及,打算以死谢罪。但英明睿智的皇帝刘禅发现这是个二桃杀三士的阴谋。曹魏以郭脩这个死士,打开蜀汉群臣彼此戒防的裂隙。而且像郭脩这个级别的刺客,庙堂中仍然还有。倘若姜维愧悔自杀,就中了计。倘若姜维不中计,就会被刺客杀死。所以刘禅只能选择自己倒行逆施,主动给蜀汉造成很大的危局,进而延缓刺客的进程,同时促成蜀汉群臣的团结。终姜维一世,刘禅始终默默守护着姜维,但姜维毫不理解。直到司马炎两路伐蜀,刘禅悟透要有爱,要和平的道理,毅然选择和平解决。姜维忿怒,拔刀斫石。而刘禅的信物传到军中,姜维才知道刘禅一向以来为了保全季汉装疯卖傻,付出多大牺牲,于是大梦初醒,发愤一死报君王……然而这个故事,一分钱也不值。

在真实的历史上,就是刘禅治国无方,就是刘禅主动选择投降,就是刘禅亲手中止了季汉,就是刘禅自己把自己送到了洛阳。他聪明也好,蠢笨也好,作为一个人,他有自己的选择。而他的选择决定了他的结果。所以,等到尘埃落定,刘禅坐在洛阳的宫室里喜笑颜开的时候,他究竟是蠢,还是聪明,其实已经完全没有意义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4

有啊,请客的司马昭便是: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司马文王说得明白,阿斗这副德行,表现出的并非愚蠢,而是【无情】。要知道,饭局上招待的不仅仅是阿斗一人,还有大批的蜀汉遗臣,阿斗的喜笑自若不仅仅是在压抑自己的感情,更是毫不顾忌得在遗臣的伤口上撒盐。易言之,此公为了自己的安全,可以不顾及任何人的感受,这就是【无情】。政治动物可以利字当头,但唯利是图到如此彻底,势必无法团结统治阶级,作为老资格的政客,司马昭自然熟稔其中奥妙,得出【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的结论也就顺理成章了。不过话绕回来,从另一方面看,这出也说明阿斗没有知人之智。司马氏篡魏在即,捎带还要拿着蜀汉的榜样去招降东吴,只要阿斗不作大死,没有任何理由秋后算账,因此,这出闹剧纯属多余。看看他爹是如何真•刀架脖子,和老曹青梅煮酒谈笑风生,不得不感叹:老子英雄儿好汉——谁信这个谁傻蛋。

第2个回答  2017-10-14

刘禅不是弱智,这是多显而易见的事实啊!但是题主和其他部分答主认为乐不思蜀是明哲保身,这显然不对了。

看书不能看一半啊,汉晋春秋里记载的乐不思蜀是分两个阶段的。

第一阶段是司马昭问刘禅,刘禅说他乐不思蜀,这个时候可能还有装出来的嫌疑。

第二阶段,郤正听到这话了,找刘禅说这不对啊,你是先主的儿子不能这么说啊,要有尊严啊。然后司马昭第二次问,刘禅说我特别想家,这还是装的?原文,出自汉晋春秋(网上找的):汉晋春秋曰: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这要是帝王之术,那刘禅也没必要换说法了。

感觉好多人连三国演义都没读完就开始上感悟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