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

如题所述

德育的内容相当广泛,既包括孩子纯真的品质,又包括生活细节中显示出来的个人修养、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大度与真诚。

这些优秀品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孩子的日常行为中,潜移默化地慢慢渗透。

1.在衣、食、住、行中渗透德育

从早上入园,教师就应教育孩子讲文明、讲礼貌,如和老师问好,与家长道别。

进入教室后,应让他们自己擦桌子、摆桌椅,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

一日三餐前,教育他们讲究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热爱劳动,珍惜粮食,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另外,在升旗活动中还要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热爱党,在参加各类活动中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美好情感。

2.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德育

传统教育中,孩子的知识、品德、习惯百分之八十都来自于学校的课堂。

所以,课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幼儿园的课堂教学中要怎样加强品德教育呢?

在幼儿园的每一节课中,教师都要用滴水穿石、润物无声的精神对孩子不厌其烦地进行一次次的启发、熏陶、感染,从语言的表现到行动的实践,让品德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让品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园的教材是人们的知识、智慧、才能的汇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内容,所以我们要用好教材,用鲜艳的色彩、生动的故事、栩栩如生的绘画吸引幼儿,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棵品德教育的种子。

比如,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启迪幼儿的智慧;在动手描绘各种图案的过程中健全孩子的的人格;在歌声嘹亮的音乐课中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向往之情。

总之,我们要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让品德教育在课堂中扎根、开花、结果。

3.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德育

孩子在衣食住行、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各种优良品质,最后都要回归到生活这个大环境中去实践。

所以,要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德育。

比如,在户外体育活动拍皮球的游戏中突然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孩子的皮球飞了出去,另一个孩子帮他捡了回来。其中一个孩子说出了“谢谢”这样的礼貌用语。

这时,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时机及时表扬这两个孩子,把他们作为当天的学习典型,放大他们的这一行为,肯定他们的优点,为全班学生树立品德教育的好榜样。

相反,针对活动中出现的孩子争抢、打骂等现象,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讨论,这样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

这些都是生活中最鲜活的教育素材,教师应抓住这些契机进行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裘惠芳.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4):244~245.

  [2]林瑞云,吴小昭.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初步尝试[J].教育评论,1989(6):39~4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18
由于幼儿有很强的向师性,喜欢模仿老师,老师的许多言行都能够较明显地体现在幼儿的一举一动中,老师的话语是孩子们的口头禅,老师的动作是孩子们的模仿秀,孩子们写的字是师体,孩子们说的话是师腔……这种影响虽无法准确量化,但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足以说明教师自身的品质可以辐射到幼儿的认知世界,导向于幼儿的行为习惯,也必定作用于幼儿品格的形成。  师德是进行幼儿德育的活资源,教师优良的自身品质通过潜移默化可转化为幼儿某种行为规范,并逐步发展为良好习惯。作为教师,要懂得修己之德就是最好的践行“身教胜于言传”,从平时易忽视的细节做起,改变一些认识上的随意,纠正一些言行上的不足,使其不断规范、美化,这样就可以在幼儿的心目中树起好行为的标准,立起好行为的榜样,给予幼儿正确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导向,使幼儿在倾向化模仿中感知行为,内化品质。  充分发挥优良师德的渗透转化作用,就能使师德与幼儿行为习惯之间建立起对等效应,产生以“德”促德的教育效果。  二、环境渗透,文化润德  教育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变化不仅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来决定的。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就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全面衡量整体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体的差异,合理构建适合幼儿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外部环境,实施环境德育,并借助这一外部作用的渗透,强化幼儿内心的认同,促成幼儿行为的认可。  环境是文化,是实施德育的一种载体,他可以通过视觉、听觉阅读等方式传递信息,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启发,丰富道德情感,增长道德认知,催化道德行为。创建幼儿德育环境要抓住以下几点:  1. 教育性。要有主题、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保证幼儿能从中受到某方面的道德启迪。如在教学楼的墙壁上设计布置各种小动物欢聚的版块,营造出友好和平的氛围,让幼儿从中感受到融洽相处的和谐。  2. 趣味性。环境布置一定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要能激起幼儿融入环境的兴趣。如将土豆、扁豆、荞麦这些家乡特产打扮成一个个可爱的卡通形象,拉近与幼儿的心理距离,让他们乐在喜爱之中。  3. 参与性。要突出发展主体,尽可能为幼儿多创造参与的机会和空间,带给幼儿更多直接体验,给予幼儿更深的影响。如“可爱的祖国”展览,可带领幼儿共同收集资料,一起布置展板,在主动参与和教师的感染下接受爱国情感的启蒙。  4. 延伸性。要将环境创设与相关德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扩大德育渗透的空间与时间,增强德育效果。如让幼儿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可结合环境再配合看、听、找、说等活动让幼儿多方式持久参与,加深体验,加浓情感。  5. 发展性。环境创设要随幼儿的发展不断变换内容与方式,以适应幼儿道德品质发展的需要。如区角剪纸环境,小班时可通过收集现成剪纸作品布置,到中班和大班时,就需要用幼儿自己的作品来设计。  三、活动渗透,过程育德  步入幼儿园,幼儿的认知快速发展,道德观念开始萌芽,此时正是一个人良好品德行为雏形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现代家庭条件优越等状况,导致一部分孩子养成了一些不利于品德发展的行为习惯,对于教师来说,应发挥园内集体教育优势,通过各种德育活动,逐渐使幼儿建立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1. 利用常规教育渗透德育。日常生活是德育的起点,也是归宿,从常规教育入手,将品德教育融入生活,随时随地渗透德育。如要求、指导幼儿自己整理书包、摆放桌椅、穿衣系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不仅学会怎么做,也养成自己做的习惯。  2. 利用传统节日渗透德育。在妇女节时,向幼儿介绍妇女节,要求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奶奶、妈妈送一句祝福的话,制作一份节日礼物,帮家人做一件家务活等,并在班里进行交流,这样的感恩教育能使幼儿在行动中懂得尊敬长辈,增进亲情。  3. 利用体育游戏渗透德育。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有效利用,能为德育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如在玩老鹰捉小鸡中领悟团结协作的重要,在玩皮球中学会互相谦让,在活动结束后收拾整理玩具中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等。  4. 利用地方文化渗透到德育。不同的地方都有各具特色的文化,这些都可以作为地方特色德育资源,通过组织外出社会活动开展品德实践教育。如带领幼儿参观红军会师园,看红军照片,听红军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给幼儿的心灵播下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情感种子。  四、同步渗透,合力固德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可以起到有效巩固和提高学校教育成果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家庭与学校在教育观念与行为上都不能处在同步的轨道,虽有这样那样形式上的合作,却不能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家园相互认知的程度处于浅层,缺乏共识。因此,在实施幼儿德育过程中,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是实现家园共育的关键。  有效沟通是家园达成共识的保证,除以往常用的家长会、联系册、个别访谈等方式外,我们还可以借助网络,利用校园网、QQ群、博客、邮箱等建立多种合作平台,多样化沟通方式不仅便捷了家园联系,还增强了家园德育信息的流通与互动,使园内德育多层面渗透于家庭教育,如家长可以了解到家庭对幼儿品德形成的重要性,应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等,同时老师也可了解到幼儿在家与园表现的异同。双方建立了更为广泛的认知,便可赢得家长内心的认同与行为的支持,使家园德育保持步调一致,产生合力,则更有利于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增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利用好各种德育资源,创造教育机会,将德育渗透到幼儿学习、游戏、生活、劳动等日常生活中,渗透到幼儿与他人的交往中,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促使幼儿在具体的行动中孕育行为准则,养成行为习惯,塑造优秀品质
第2个回答  2022-11-18
由于幼儿有很强的向师性,喜欢模仿老师,老师的许多言行都能够较明显地体现在幼儿的一举一动中,老师的话语是孩子们的口头禅,老师的动作是孩子们的模仿秀,孩子们写的字是师体,孩子们说的话是师腔……这种影响虽无法准确量化,但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足以说明教师自身的品质可以辐射到幼儿的认知世界,导向于幼儿的行为习惯,也必定作用于幼儿品格的形成。  师德是进行幼儿德育的活资源,教师优良的自身品质通过潜移默化可转化为幼儿某种行为规范,并逐步发展为良好习惯。作为教师,要懂得修己之德就是最好的践行“身教胜于言传”,从平时易忽视的细节做起,改变一些认识上的随意,纠正一些言行上的不足,使其不断规范、美化,这样就可以在幼儿的心目中树起好行为的标准,立起好行为的榜样,给予幼儿正确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导向,使幼儿在倾向化模仿中感知行为,内化品质。  充分发挥优良师德的渗透转化作用,就能使师德与幼儿行为习惯之间建立起对等效应,产生以“德”促德的教育效果。  二、环境渗透,文化润德  教育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变化不仅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来决定的。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就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全面衡量整体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体的差异,合理构建适合幼儿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外部环境,实施环境德育,并借助这一外部作用的渗透,强化幼儿内心的认同,促成幼儿行为的认可。  环境是文化,是实施德育的一种载体,他可以通过视觉、听觉阅读等方式传递信息,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启发,丰富道德情感,增长道德认知,催化道德行为。创建幼儿德育环境要抓住以下几点:  1. 教育性。要有主题、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保证幼儿能从中受到某方面的道德启迪。如在教学楼的墙壁上设计布置各种小动物欢聚的版块,营造出友好和平的氛围,让幼儿从中感受到融洽相处的和谐。  2. 趣味性。环境布置一定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要能激起幼儿融入环境的兴趣。如将土豆、扁豆、荞麦这些家乡特产打扮成一个个可爱的卡通形象,拉近与幼儿的心理距离,让他们乐在喜爱之中。  3. 参与性。要突出发展主体,尽可能为幼儿多创造参与的机会和空间,带给幼儿更多直接体验,给予幼儿更深的影响。如“可爱的祖国”展览,可带领幼儿共同收集资料,一起布置展板,在主动参与和教师的感染下接受爱国情感的启蒙。  4. 延伸性。要将环境创设与相关德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扩大德育渗透的空间与时间,增强德育效果。如让幼儿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可结合环境再配合看、听、找、说等活动让幼儿多方式持久参与,加深体验,加浓情感。  5. 发展性。环境创设要随幼儿的发展不断变换内容与方式,以适应幼儿道德品质发展的需要。如区角剪纸环境,小班时可通过收集现成剪纸作品布置,到中班和大班时,就需要用幼儿自己的作品来设计。  三、活动渗透,过程育德  步入幼儿园,幼儿的认知快速发展,道德观念开始萌芽,此时正是一个人良好品德行为雏形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现代家庭条件优越等状况,导致一部分孩子养成了一些不利于品德发展的行为习惯,对于教师来说,应发挥园内集体教育优势,通过各种德育活动,逐渐使幼儿建立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1. 利用常规教育渗透德育。日常生活是德育的起点,也是归宿,从常规教育入手,将品德教育融入生活,随时随地渗透德育。如要求、指导幼儿自己整理书包、摆放桌椅、穿衣系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不仅学会怎么做,也养成自己做的习惯。  2. 利用传统节日渗透德育。在妇女节时,向幼儿介绍妇女节,要求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奶奶、妈妈送一句祝福的话,制作一份节日礼物,帮家人做一件家务活等,并在班里进行交流,这样的感恩教育能使幼儿在行动中懂得尊敬长辈,增进亲情。  3. 利用体育游戏渗透德育。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有效利用,能为德育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如在玩老鹰捉小鸡中领悟团结协作的重要,在玩皮球中学会互相谦让,在活动结束后收拾整理玩具中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等。  4. 利用地方文化渗透到德育。不同的地方都有各具特色的文化,这些都可以作为地方特色德育资源,通过组织外出社会活动开展品德实践教育。如带领幼儿参观红军会师园,看红军照片,听红军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给幼儿的心灵播下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情感种子。  四、同步渗透,合力固德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可以起到有效巩固和提高学校教育成果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家庭与学校在教育观念与行为上都不能处在同步的轨道,虽有这样那样形式上的合作,却不能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家园相互认知的程度处于浅层,缺乏共识。因此,在实施幼儿德育过程中,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是实现家园共育的关键。  有效沟通是家园达成共识的保证,除以往常用的家长会、联系册、个别访谈等方式外,我们还可以借助网络,利用校园网、QQ群、博客、邮箱等建立多种合作平台,多样化沟通方式不仅便捷了家园联系,还增强了家园德育信息的流通与互动,使园内德育多层面渗透于家庭教育,如家长可以了解到家庭对幼儿品德形成的重要性,应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等,同时老师也可了解到幼儿在家与园表现的异同。双方建立了更为广泛的认知,便可赢得家长内心的认同与行为的支持,使家园德育保持步调一致,产生合力,则更有利于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增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利用好各种德育资源,创造教育机会,将德育渗透到幼儿学习、游戏、生活、劳动等日常生活中,渗透到幼儿与他人的交往中,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促使幼儿在具体的行动中孕育行为准则,养成行为习惯,塑造优秀品质。
第3个回答  2022-11-18
由于幼儿有很强的向师性,喜欢模仿老师,老师的许多言行都能够较明显地体现在幼儿的一举一动中,老师的话语是孩子们的口头禅,老师的动作是孩子们的模仿秀,孩子们写的字是师体,孩子们说的话是师腔……这种影响虽无法准确量化,但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足以说明教师自身的品质可以辐射到幼儿的认知世界,导向于幼儿的行为习惯,也必定作用于幼儿品格的形成。  师德是进行幼儿德育的活资源,教师优良的自身品质通过潜移默化可转化为幼儿某种行为规范,并逐步发展为良好习惯。作为教师,要懂得修己之德就是最好的践行“身教胜于言传”,从平时易忽视的细节做起,改变一些认识上的随意,纠正一些言行上的不足,使其不断规范、美化,这样就可以在幼儿的心目中树起好行为的标准,立起好行为的榜样,给予幼儿正确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导向,使幼儿在倾向化模仿中感知行为,内化品质。  充分发挥优良师德的渗透转化作用,就能使师德与幼儿行为习惯之间建立起对等效应,产生以“德”促德的教育效果。  二、环境渗透,文化润德  教育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变化不仅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来决定的。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就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全面衡量整体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体的差异,合理构建适合幼儿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外部环境,实施环境德育,并借助这一外部作用的渗透,强化幼儿内心的认同,促成幼儿行为的认可。  环境是文化,是实施德育的一种载体,他可以通过视觉、听觉阅读等方式传递信息,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启发,丰富道德情感,增长道德认知,催化道德行为。创建幼儿德育环境要抓住以下几点:  1. 教育性。要有主题、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保证幼儿能从中受到某方面的道德启迪。如在教学楼的墙壁上设计布置各种小动物欢聚的版块,营造出友好和平的氛围,让幼儿从中感受到融洽相处的和谐。  2. 趣味性。环境布置一定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要能激起幼儿融入环境的兴趣。如将土豆、扁豆、荞麦这些家乡特产打扮成一个个可爱的卡通形象,拉近与幼儿的心理距离,让他们乐在喜爱之中。  3. 参与性。要突出发展主体,尽可能为幼儿多创造参与的机会和空间,带给幼儿更多直接体验,给予幼儿更深的影响。如“可爱的祖国”展览,可带领幼儿共同收集资料,一起布置展板,在主动参与和教师的感染下接受爱国情感的启蒙。  4. 延伸性。要将环境创设与相关德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扩大德育渗透的空间与时间,增强德育效果。如让幼儿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可结合环境再配合看、听、找、说等活动让幼儿多方式持久参与,加深体验,加浓情感。  5. 发展性。环境创设要随幼儿的发展不断变换内容与方式,以适应幼儿道德品质发展的需要。如区角剪纸环境,小班时可通过收集现成剪纸作品布置,到中班和大班时,就需要用幼儿自己的作品来设计。  三、活动渗透,过程育德  步入幼儿园,幼儿的认知快速发展,道德观念开始萌芽,此时正是一个人良好品德行为雏形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现代家庭条件优越等状况,导致一部分孩子养成了一些不利于品德发展的行为习惯,对于教师来说,应发挥园内集体教育优势,通过各种德育活动,逐渐使幼儿建立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1. 利用常规教育渗透德育。日常生活是德育的起点,也是归宿,从常规教育入手,将品德教育融入生活,随时随地渗透德育。如要求、指导幼儿自己整理书包、摆放桌椅、穿衣系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不仅学会怎么做,也养成自己做的习惯。  2. 利用传统节日渗透德育。在妇女节时,向幼儿介绍妇女节,要求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奶奶、妈妈送一句祝福的话,制作一份节日礼物,帮家人做一件家务活等,并在班里进行交流,这样的感恩教育能使幼儿在行动中懂得尊敬长辈,增进亲情。  3. 利用体育游戏渗透德育。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有效利用,能为德育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如在玩老鹰捉小鸡中领悟团结协作的重要,在玩皮球中学会互相谦让,在活动结束后收拾整理玩具中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等。  4. 利用地方文化渗透到德育。不同的地方都有各具特色的文化,这些都可以作为地方特色德育资源,通过组织外出社会活动开展品德实践教育。如带领幼儿参观红军会师园,看红军照片,听红军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给幼儿的心灵播下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情感种子。  四、同步渗透,合力固德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可以起到有效巩固和提高学校教育成果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家庭与学校在教育观念与行为上都不能处在同步的轨道,虽有这样那样形式上的合作,却不能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家园相互认知的程度处于浅层,缺乏共识。因此,在实施幼儿德育过程中,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是实现家园共育的关键。  有效沟通是家园达成共识的保证,除以往常用的家长会、联系册、个别访谈等方式外,我们还可以借助网络,利用校园网、QQ群、博客、邮箱等建立多种合作平台,多样化沟通方式不仅便捷了家园联系,还增强了家园德育信息的流通与互动,使园内德育多层面渗透于家庭教育,如家长可以了解到家庭对幼儿品德形成的重要性,应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等,同时老师也可了解到幼儿在家与园表现的异同。双方建立了更为广泛的认知,便可赢得家长内心的认同与行为的支持,使家园德育保持步调一致,产生合力,则更有利于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增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利用好各种德育资源,创造教育机会,将德育渗透到幼儿学习、游戏、生活、劳动等日常生活中,渗透到幼儿与他人的交往中,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促使幼儿在具体的行动中孕育行为准则,养成行为习惯,塑造优秀品质
第4个回答  2022-11-18
1.德育渗透在细节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第二场所,幼儿在幼儿园生活的时间非常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总是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然而在这些问题中总会看到幼儿的品德问题,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应该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在纷繁琐碎的互动中,老师要抓住机会及时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将良好的品德教育及时种植在幼儿的心田中。比如站队,教师要和幼儿说清楚,这是遵守秩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的修养的体现。坚持站队就是坚持秩序,就是为未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做努力。在每一个细节中坚持德育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必须要遵守的关键。在午餐前,要让幼儿学会感恩,感谢农民的辛苦劳动,感谢食堂阿姨的辛苦劳动。体会到别人的劳动和付出是不容易的。学会感恩就是学会做人。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每个细节,并针对细节对幼儿渗透德育。
2.德育渗透在教育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行为的引导者,是幼儿可以模仿的榜样,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幼儿将来的行为,所以教师在教育中不仅要渗透德育,并且要做好自身的示范,例如礼貌待人,不仅当幼儿家长来接幼儿时要有礼貌,在平时与幼儿交谈、活动的过程中,要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争取每一句话都是尊重幼儿的,并且讲礼貌。在教育过程中时刻注重幼儿的表现,对于幼儿好的行为及时提出表扬,针对幼儿不好的方面要及时提出建议,并帮助幼儿改进,在日常教育中便很好的完成了德育工作,并且渗透教育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更有利于帮助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利于改正幼儿言行不一的表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