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意上学,家长应如何逼他去上学呢?

如题所述

对这种做法,我非常不赞同。

一般来说,好的目的和好的手段可以带来好的结果,但如果为了好的目的和结果,就不在乎手段的正确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不择手段吧。

这个事件中,父母的目的无疑是正确的——希望五岁的孩子能够去上学;结果也是有效的——孩子愿意去上学了;唯独手段(通过让孩子体验捡垃圾的辛苦对比出上学的优越),虽不涉及道德层面的问题,但不妥当,不可取,不具有普遍价值。

接下来说一说这样做的问题。

孩子上学的结果达到了,方式上下点猛药,大家都觉得很正常。这就好比以毒攻毒”择其效一样,毒的作用变成了好的结果,也是治病的方式啊。这也是大多数人接受的原因吧。可是这种只看表面效果,不考虑风险和个体差异的思维模式是会坑人的。

01不一定都管用
这种偶然刺激有时候是维持不了多长时间的,孩子厌学情绪和原因仍在,家长教育方式的错误仍在,如果这些没有解决,强逼也势不管用的。

朋友的亲戚,也就是转发文章的那个妈妈,她的孩子就是不愿意去上学,妈妈觉得网上宣扬的这个方法不错,就效仿这个做法逼了孩子一把。说你不上学可以啊,但是你要自己赚生活费的,不上学我也不能白养着你,你做家务赚钱养自己吧。

后来听朋友说,管用了两天,开始孩子还勉为其难的干一点家务,后来孩子既不愿去上学,也不愿再做家务赚钱。妈妈想到可能在家里孩子容易扯皮,不太好操作,索性把孩子推出去,让他到理发店学徒吧。结果是孩子去了两天,又不去了。

目前妈妈束手无策,即便是父母的打骂,现在也不管用了,孩子和父母关系特别紧张,不断升级的强制手段,妈妈也知道,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

02孩子找不到自我价值感
我也听说,有的家长用类似手段很成功,,还有的父母是把孩子送回老家,让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干农活儿,大人们串通好,要狠狠的让孩子吃吃苦,说不上学只能干这个了。孩子选择了上学,虽然成绩还不错,但是一点活力也没有,觉得非常茫然。

因为这种选择是被动的,渗透着一种不得已”的意味。孩子在这种更高压的环境下无处可逃,即使他学习再好,也没有自我成长的主动性和价值感。我们的教育难道不是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吗?这是成功了吗?我们社会里那些缺乏灵性的高分学霸和空心人”还少吗?

03错误归因,忽视了其他更重要的影响因素
有的家长用这种方法,真的展现出了好结果,孩子选择了上学,而且发愤图强。但这个好结果,父母的吃苦计划却不是成功的主因。

有个离异的爸爸,是一个公司的老板,非常非常忙,平时没有时间陪孩子,只愿意拿零花钱打发孩子。这个孩子觉得生活里没有爱,不愿意去上学,每天打游戏,充值游戏很多钱。爸爸觉得没有办法了,下决心请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假,带着孩子山区体验生活。

在这一个多月里,爸爸带着孩子吃住在老乡家,帮老乡干农活。虽然吃不好,生活特别艰苦,但父子俩朝夕相处,互相照应,感情越来越融洽。孩子情绪也越来越好,每天都很开心。当爸爸假期满了,不得不带孩子回家时,孩子忽然说,爸爸,你去工作,我也去上学吧,不过你每天都要陪我一小时。



当家长愿意为了孩子的堕落”,做出一些关注和举动的时候,即使方式和手段不妥,孩子也是愿意改变的。因为有的孩子,他对学习本身的价值是清晰的,只不过,他所缺少的,是父母的关注和爱,他不好好上学的表现,只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爱。

这位老板爸爸,其实也没有搞明白孩子,他说,可能那边太苦了,孩子还是觉得上学是最好的出路。难道真的是因为艰苦的环境改变了孩子吗?不,是孩子自己想要改变!他们知道自己的方向,他们也知道需要的是什么,不是苦难,是父母的爱和陪伴。

那些宣扬苦难,并把苦难作为拯救孩子良方的家长,是高估了苦难的作用,也是低估了孩子的智商和自我向好的能力。苦难有时候顶多是催化剂,但绝不是主要作用。这些方式成功的核心不是苦难,而是爱。家长往往忽略了爱的力量,归因为环境的催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19
孩子不愿意上学,不应该逼迫他,而是想办法让他感受到生活的不容易!
第2个回答  2024-02-27
孩子不愿上学,如果还逼迫他,那么孩子会更加逆反。
处理这件事的时候,先看看孩子当下的状态是否适合沟通,如果不适合,需要创造适合的条件和孩子进行沟通,也就是在孩子心情比较轻松的状态下。
先处理孩子的情绪,然后看看是否有实际性的问题,压在孩子的心里,无法解决。
然后再和孩子回忆一些关于学习的美好的事情,增加孩子的信心。
给孩子创造一些轻松的环境,让孩子吐露心声后,然后试着和孩子进行学校的轻松缓解,让孩子对学校产生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需要觉察一下自己当下的情绪,以及和孩子之间建立了如何的关系,是否可以进行良性互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