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有哪些误导??

如题所述

误区一:饭后马上刷牙

口腔学专家最新研究认为,饭后立即刷牙是有害牙齿健康的。

在牙冠的表面有一层珐琅质,珐琅质又叫牙釉质,是在牙冠表层的半透明的白色硬组织。

牙釉质内部并不具神经与血管。它的功用除了咬碎食物之外,也可以保护下层的牙本质,是人体中最坚硬的物质。但它不会再生,因此当有蛀洞产生后不像哺乳动物的其他组织会自行修复。

刚吃过饭,尤其是食用了酸性食物,会使珐琅质变松软。

这个时候刷牙容易造成珐琅质的损害。时间一长,牙齿的珐琅质就逐渐减少,容易使人患上牙齿本质过敏症,吃东西时牙齿就会出现酸、痛的症状。

因此,口腔学专家提醒,进食后最好用清水漱口,待1—2个小时后再刷牙。

误区二:洗肠、断食可排毒养颜
很多人明显坚持洗肠美容,目的是让自己的身体里没有宿便,不蓄积毒素,避免了社交场合的尴尬,皮肤也会变得透明有光泽,比单纯外用化妆品效果好。

有不习惯这种方法的人,选择了断食的方法排毒,即一周里有一天不吃饭,只吃水果或者喝蜂蜜水,同样可以起到排除身体毒素的作用。

中医也讲排毒,除了正常的大便、小便及出汗三种排毒通路,古代人甚至还有春秋放血排毒的说法。

但是洗肠容易让肠管变粗,长时间反复刺激还会使肠管麻痹,最终导致一些人为因素疾病。

断食排毒也要因人而异。有的人脾胃虚寒,吃水果等凉的东西胃里会发生胀气。

如果你是超负荷工作者,到该吃饭的时候不吃,身体会出现乏力、眩晕、低血糖症状,对健康会有影响。

误区三:塑身内衣轻松拥有好身材
听听电视购物栏目上,塑身内衣的导购小姐怎么说?

身体的脂肪是可以移动的……再看看最早流行塑身内衣的日本,第一批拥趸者如今已是六十岁的人了,身材还保持在三十多年前穿衣时的样子。

你说谁能抵挡这样的诱惑?

其实塑身内衣紧绷绷地“绑”在身上,既影响了正常的血液循环和汗液排泄,又会导致外阴潮湿,细菌繁殖。尤其是少女长期穿紧身衣,不仅会影响发育,还会诱发乳腺增生或囊肿等疾病。

养生专家提醒:

女性的腹部有许多重要脏器,如子宫、卵巢等,长时间穿束身衣会使肌肉紧绷,生理功能受到影响。束腰还可能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如果一天有8个小时“塑身”,处在腹腔缺氧的状态下,就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误区四:注意饮食和锻炼等于减肥
如果你认为只要做好这两项就足以保证体重下降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你或许忽略了另一个主要因素:由于减肥而导致的睡眠问题。

芝加哥大学研究睡眠的专家说,体重超标和患肥胖症最多的也是美国人。或许我们应该考虑一下肥胖和睡眠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性,睡眠不足会导致我们胃口失调。每个人都有其所需的正常睡眠时间,如果睡眠时间少于这个时间哪怕这个差仅为一小时就会导致其体内荷尔蒙失调。

当我们的进食量到了一定的程度,瘦素就会“告诉”我们已经吃饱了。在对这些睡眠不足者的血液进行分析化验后发现,他们血液中控制食欲的瘦素含量减少,同时血液中血浆饥饿激素含量增多。

而血浆饥饿激素的作用是,当我们的身体热量供应不足时它就会发出饥饿信息,这样就促使我们又开始进食。

误区五:早睡早起身体好

随着年龄增长,与睡眠有关的褪黑激素分泌时间愈早,所以老人家会倾向早睡、早起,较符合自然生理时钟。年轻人(尤其是仍在发育的青少年)只要按照自己的生理时钟作息即可。

但最好不要超过晚上11点,因为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体内生长激素分泌时间,这时候若不睡觉,正在发育的年轻人会长不高,成年人则容易变老。

误区六:中药都要趁热喝

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

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而解毒、清热的药,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药,则“冷服”效果更好。

在我国南方,夏天经常服用的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顾名思义,很多凉茶都是晾凉了喝,清凉解暑效果才更好。

误区七:不运动肌肉会转成脂肪

对于那些一周中将3到4天的时间花在体育锻炼上的人来说,如果停止锻炼,这些人的肌肉会变成脂肪吗?

养生专家表示,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肌肉是肌肉,脂肪是脂肪。这两者之间不会相互转化。肌肉是一种较为密集的物质,而脂肪则比较密实。当你停止运动时,肌肉会变得有些松弛,但不会转化成脂肪。

反过来是否成立呢?

很遗憾,体育运动也不会使脂肪转化为肌肉。虽然脂肪不会转化成肌肉,但若想拥有发达的肌肉就必须进行拉力锻炼,这样才能去除体内的多余脂肪。

这养生7大误区你都了解了吗?

盲目的听从信从那些养生知识,只会适得其反。要了解养生的根本,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想要达到的效果进行养生,注意辨别网上的各种信息,不要盲从,才能获得健康的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6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保养,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是指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道学等等。
现代养生的涵义:
以中、西医学理论为指导,用健康科学的图文、音乐、行为、活动、药械、饮食等等,通过调节个人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来调理身心,达到未病先防、不适消除、已病促愈、病后复原之保健目的。
中文名
养生
外文名
preserve one's health;keep in good health
拼音
yǎngshēng
出处
《庄子·养生主》
适应对象
不同年龄、男性,中老年女人
茶道养生
共22集
4026热度
养生站桩一级课程
共5集
3.3万热度
健身气功-中医养生之六字诀
共11集
9882热度
林治说茶,茶道养生
共18集
6222热度
数十万人都在练 千金难买的松身功法|武当武术传承人蒋师莫亲授
共5集
4.8万热度
0
精品荐读
帝王养生术,看有哪一款适合你?
作者:时拾史事
快速
导航
引证解释文献道家养生儒家修炼医家养生
汉语词语
基本解释
◎ 养生 yǎngshēng
[preserve one's health;keep in good health] 保养身体
养生之道
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
引证解释
1、保养生命;维持生计。
汉 荀悦 《申鉴·政体》:“故在上者,先丰民财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蚕宫,国无游民,野无荒业,财不虚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谓养生。”
唐 韩愈 《与李翱书》:“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刼,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夫鸟兽杂处,角力以养生。”
2、摄养身心使长寿。
《庄子·养生主》:“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宋 陆游 《斋居纪事》:“食罢,行五十七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同年储梅夫宗丞,能养生,七十而有婴儿之色。”
3、畜养生物。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四:“赵阅道为人清素,好养生,知成都 ,独与一道人及大龟偕行。”
4、谓驻扎在物产丰富、便于生活之处。
《孙子·行军》:“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张预 注:“养生,谓就善水草放牧也;处实,谓倚隆高之地以居也。”
5、生育。
《史记·日者列传》:“而以义置数十百钱,病者或以愈,且死或以生,患或以免,事或以成,嫁子娶妇或以养生:此之为德,岂直数十百钱哉!”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娘儿们也不行》:“‘养生’得太多了,就有人满之患。”
6、指奉养父母。
《孟子·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焦循 正义:“孝子事亲致养,未足以为大事,送终加礼,则为能奉大事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圣人知之,故多其爱而少严,厚养生而谨送终,就天之制也。”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送死养生,立后继绝。”
7、指养“生生之气”。
养生又指养“生生之气”。《黄帝内经》提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自然界的阳气运行状态分别有着“生、长、收、藏”的特点,所以春天要懂得养“生”气,夏天要懂得养“长”气,秋天要懂得养“收”气,冬天要懂得养“藏”气。
文献
通论类
主要从养生的大旨、理论、指导思想等立论,全面分述各种养生方法,泛而不专,有助于人们了解养生理论,并指导一般的养生,如汉代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梁代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唐代孙思邈著《孙真人养生铭》、宋代陈直著《养老奉亲书》、元代李鹏飞著《三元延寿参赞书》、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及胡文焕著《寿养丛书》、清代曹庭栋著《老老恒言》等。
食养类
主要从饮食物性味、补泄滑肾的效用与人体状态、天时气候、地理方域等的关系论述养生之道,也包括节食、辟谷等内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道藏精华》收载的《服气长生辟谷法》(著者佚名)、清代简缘老人的《节饮集说》等。
炼丹类
主要是各种炼制丹药法的有关记述,古人曾希望通过对各种矿石药物的复杂烧炼过程制造出令人长生不死、霞举飞升的灵丹,虽说设想荒诞,近于虚幻,但却也得到了一些有疗效的治病丹药,开人类药物化学研究之先河。疗疾者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临床已有定论。这类著作主要收藏于道家的汇编类道书《道藏》中,如宋代吴悮著《丹房须知》、金陵子著《龙虎还丹诀》以及著者佚名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等,记载炼丹术最早、最著名且传世者则是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道家养生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长期以来被今人错误的认为道家走向极端,因为今人错误的认为道家思想中有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其实,今人的这些观点是极端错误的。要正确理解道家思想中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老子的“无为”学说,当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多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其实现代词汇里的“消极”和“积极”,都是以讹传讹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误解了。消极,就是消除偏执和极端,是非常对头的行为;积极,就是强化偏执和极端,是非常错误的行为。既然已经以讹传讹,实在无可奈何。只望细心研究的人,读到此处,知道有人纠正即可。
1.少私寡欲
《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贵柔、返璞归真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3.形神兼养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说:“昔在皇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表面上,这个描述是说黄帝跟我们普通大众不同,一生中每个阶段都远远超过众人——刚生下有神灵,柔弱时就能够说话,幼小时就非常的迅速、果断;长大后非常敦实、敏捷,成人后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其实,这不仅仅是说黄帝,而且是在说我们所有人——每一个人都是“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
小孩子都是手握着拳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这就叫“生而神灵”。刚出生的小孩是把拇指扣在里面握拳。拇指都压着一个穴位(在无名指和小指之间),即心经的少府穴。心藏神,心主神明,说明婴儿是内含神灵,神气不外泄的。所有人刚出时都由脐带跟母亲的精气神连在一起,随着“啪”的一声把脐带剪断,人就变先天为。当人长大之后,手慢慢地松开了,之后的一辈子里有的人抓权,有的人抓名,有的人抓利,有的人抓钱,有的人抓人,最后逐渐老去,撒手而归,撒手就没有神灵了,神灵散掉了,人就死了。老子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老子发现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虽然筋骨柔弱,但握拳却很坚固。所以提示我们,养生就要复归,要慢慢地回归到婴儿的那个状态去。
“弱而能言”是指柔弱的时候就会说话,我们试想小孩子刚开始说话时,都在说什么?他们总在发问:“妈妈,我从哪里来的?”还有的会问:“妈妈,人会不会死啊?死了以后到哪里去呢?”这是对生命本质的发问,这是终极的问题,是哲学问题。婴儿问的都是哲学问题,一个人离哲学越近,就离婴儿的状态越近;离婴儿的状态近了,你想不长寿都难啦。而我们长大后问的多是世俗问题,比如我们总是问:“吃了没有?”“你一年能赚多少钱?”“你住多大的房子?”我们失去了我们幼小时的童心和超脱,不再关怀生命本质,越来越失掉天真。当我们吃穿不愁的时候,其实需要超脱一些,去关怀一下生命的本质,对终极问题发问,只有多考虑这样的问题,你才能成为天真的人,才能长寿。
“幼而徇齐”是指幼小时做事情非常快,想做什么就立即去做,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每一个人小时候都是如此专注,比如说小孩子看到一朵花,他会一下把花抓住,不管花上有没有刺,有没有毒,也不管路有多么的坎坷不平。可长大后,想要什么,我们常常瞻前顾后、思左想右、犹豫不决、左右摇摆。考虑问题太多了,不再“徇齐”,做事情有意无意地背离真实、专一,烦恼渐生,健康受损。
所以,《黄帝内经》中描述黄帝的一生,实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只是随着长大,我们慢慢淡忘、失掉了“神灵”、“能言”、“徇齐”、“敦敏”,失掉赤子之心。而通过修炼,把我们越来越年老的生命回归到儿童时代,复归婴儿的“敦敏”“徇齐”“神灵”,这就是养生。
儒家修炼
经典:《大学》、《中庸》、《孟子》、《十三经注》、《正蒙》、《儒藏》、出土儒家简帛[1]
儒家功法以心性修养为主要对象,其全体大用,均以心性为本。下手在此,了手补在此。佛家以“明心见性”为工夫,为头脑,道家以“炼心炼性 ”为工夫,为头脑,儒家以“存心养性”为工夫,为头脑。《大学》提“正心诚意”,《中庸》提“率性尽性”,孟子除提 “存心养性”外,又提“尽心”。然此数者,以单提“存心养性”四字较为浅明,最切易入[1]。
“存心”者,存其本心也;“养性”者,养其本性也,亦即养其天心天性也。人与天俱来之本来心性,无不纯乎至善。故只须存养之勿失,勿为境地与乎物欲意念所转,便自可入于圣地而与天合。故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存心为尽心之本,养性为尽性之本。《中庸》除开宗明义标提“天命之谓之性,率性之谓道”外,其言以至诚尽性时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此明示人以如能修其率性尽性工夫,扩而充之,即可与天地参。这全是一套最简要明白的“天人合一”工夫[1]。
存心养性,不但为尽心尽性之本,且亦为炼心炼性与明心见性之不可欠缺的工夫。道家之炼心炼性,固须从存养下手;即佛家之明心见性亦然,不存之何以得明?不养之何以得见?且也,明之之后,犹须存之;见之之后,犹须养之,久而弥光。不然,修证工夫,于证得明见之后,固可立地成佛,然于明见之后,亦可立地失之。夫心性之存养,即于成圣成道成佛以后,仍不可有一时之失,不可有一念之动!稍一懈怠,此心一放,即尔败之。故必须守而勿失,死而后已方可。历来儒家中人,好剽袭佛家明心见性之旨以为用,庶不知儒门更有最上乘家珍在也[1]!
心性原只是一件,分而言之,所以为方便说教也。举心即性见,举性即心存。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不但此也,天与命与心与性与理与道,要皆是一体。亦可以说,皆统于道。分于道而具异名,名异而体同也。“天地与我同体,万物与我为一”。言理如是,论工夫则尤然。由静极定笃中,自家心上,自可证到。大程子曾云:“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又云:“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又云:“性与天道,非自得之则不知;故曰:‘不可得而闻。’”盖只能默而识之,契而会之也。又程子论及心性时亦云:“自理言之谓之天,自凛受言之谓之性,自存诸人言之谓之心。”又云:“性之本谓之命,性之自然者谓之天,性之有形者谓之心,性之有动者谓之情。凡此数者,一也。圣人因事以制名,故不同若此。”嗣又倡“性即静、性即理”说。其实不但天、命、性、心、理,可打成一片,而统归之于一道;即天下万事万物,均无不可打成一片,而统之以道。故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又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又曰:“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故修圣,以修道为第一[1]。
夫修圣人之道,贵先立乎其本!本立而道生。本者何?心是也。心为人之主宰,亦为宇宙天地万物之主宰。故象山与阳明继程、朱二子倡“性即理”说之后,力倡“ 心即理”。象山之“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及儒门“天地万物人我一体”,与明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之说,较之佛家“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与“佛即众生,众生即佛”等心佛一体、佛与众生一体之说,实深为高远矣!惟欲真能达到宇宙与吾心一体及天地万物人我一体之无上境界,不能说以会得此理、说得此理即能达到,须从心地上性地上切实作工夫,脚跟确实踏到;且能在工夫上契得“心与物冥、理与事冥、性与道冥、道与天冥”之神圣境界,浑然一片性光流行,心光流行;无内外,无将迎,无物我,无动静;此则已至由太极而无极境界矣(按:非由无极而太极境界)[1]!
夫人之求其成己、成人、成物、成务者,外求其道于天下万事万物,水世而不可得;反求之于吾心,便即得之矣。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故求其道于吾心,自可普万事而无或遗。孔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足以为道。”《经》曰:“道在尔躬。”“道在尔心。”岂远乎哉?余故常谓:“道外无心,心外无道。”用佛家语意说则“即心是道,即道是心”。故反求自心,当体即得。是故与其倡“心即理”、“性即理”,远不若倡“心即道”、“性即道”也。理者,道之理也。一道备该万理,万理皆归一道。自伏羲、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以至孔子而迄孟轲止,圣圣相传,皆言道而不言理,传道而不传理。所以然者,以举道而理自在其中矣!宋儒之特举理字,以立理学,除标新立异别开路径而外,岂有他哉?韩愈力倡道统之说,宋儒意欲创“理统”以继“道统”,井求之于禅释;且后分裂道术,各执一端,而有程朱陆王之千古公案,纷争不息,延及各家门人,亦复互相攻讦,又何其小哉?夫天下,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事,一经各立门庭,互逞口舌,反使道愈辩而理愈纷,理愈争而道愈晦矣!此正所谓“无事生事”、“无争生争”者也[1]。
夫道,寂然无物、无形、无名、无体、无象,远存于先天之上,近存于一心之内,广被万物而无或遗,中应万事而无不当。故天下万变万化,要皆备于吾心,一心不动,肆应咸宜。孟子曰:“自求即得。”自求者,自求于吾心也。举心,则性自在其中矣;举性,则道自在其中矣;举道,则天地万物自在其中矣!故言孺家之道统圣脉,一是以存心养性为工夫为头脑[1]。
或问:“心性存养之道及其下手方法如何?”曰:“要亦静而已矣。心之体本静,性体亦然。感于物而动,缘于欲而动,动则失其本,而违于道矣。道不可须臾离,故心不可须臾动。天地万物,生于静而长于静,失于动而亡于动。余故曰:‘静罔不吉,动罔不凶。’此古哲之所以谓‘一动不如一静’也。《大易》所谓‘寂然不动’者,所以存其本心,养其性体也。所谓‘感而遂通’者,在其寂然不动,则湛然无物;湛然无物,则洞然虚明;洞然虚明,则有感即应,应而遂通矣。其所以能应而遂通者,盖洞然虚明,则灵觉不昧;灵觉不昧,则一神独耀,则无知而知,无得而得,不能而能,不神而神。故能有感斯应,而应无不通也[1]。”
兹为世人修圣人之道与成圣人之道之方便起见,特再将历代圣哲所述圣人修养之圣脉心法,无论其言道、言德、言学、言理,凡可应用于静坐中,以之为内修工夫炼养者,择要简述之,并明其条理体系,用为儒家中人修养内圣工夫之,准绳与典则。并免徒让道佛二家圣哲专美于前也!故就散见于往古经籍中之圣言圣法,归纳之共为十二条目,以为儒家中人修持“超凡入圣”工夫之心法。且此十二条目,不必一一全修,择其性之所近者,任修一条或二、三条,均可几于圣地。亦非谓除所举条目外,便无修持之法,惟大体说来,此即为内圣修养之最重要纲目。至其静坐中之诀法,亦当尽量择要简为指出,以供学者之所取法焉!其须自契自证,非言语文字之所可得而传者,亦惟有略之矣。良以“大道常存文字外,真途不在语言中”。凡所述者,要亦不外古人之陈迹与糟粕耳!兹分别著录如下[1]:
一、守中法要
二、守一法要
三、守仁法要
四、存诚法要
五、养气法要
六、格物法要
七、修止法要
八、修静法要
九、修定法要
十、修观法要
十一、修息法要
十二、至命法要[1][1]
养生小妙招:
早晨起来,我们要先刷牙,再喝水,大多数人习惯都是先喝水,再刷牙,这样会把前一晚残留在口腔内经过一晚上发酵的食物细菌带入体内。
每天吃一个西红柿或者苹果,可以满足一天的维生素C的需要。
每晚睡觉之前用醋泡泡脚,可以帮助睡眠,起到健身安神之效。
医家养生
医家养生,提倡“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强调大德者方得其寿”[2]。养生不能光静不动,需要动静结合[2]。
纠错
参考资料
第2个回答  2020-10-06
误传一、一天不要吃太多鸡蛋?

很多人担心吃鸡蛋会影响体内胆固醇水平,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现在并没有研究明确这两者的关系,每天吃两三颗鸡蛋没啥问题。

误传二、晚上不吃饭既能减肥又对身体好?

不吃晚饭挺伤身体的,容易伤害胃肠功能,影响内分泌,并不利于减肥。

误传三、痘痘长在不同位置,代表不同器官出问题了?

不,它代表岁月只带走了“青春痘”里的“青春”,而没有带走你的“痘”。痘痘的出现多和皮脂腺及毛囊在身体的分布位置有关系,鼻子、下巴、背部,皮脂腺多,就容易长痘痘。

误传四、小龙虾浑身都是寄生虫,不能吃?

如果浑身都是,你可能就看不到小龙虾了。小龙虾确实会有寄生虫,吃之前一定要烧熟煮透,别半生不熟就忍不住要吃。

人民日报提醒:23个坑人的“养生常识”,小心,别再被误导
误传五、电脑前放盆仙人掌能防辐射?

经辐射检验仪检测,仙人掌并不具备防辐射功效。事实上,尚未发现任何一种植物有防辐射能力。

误传六、吃豆腐会让女人患癌?

豆腐是好个东西,蛋白质多还能补钙。它不仅不会导致乳腺癌,对女性健康还有好处。

误传七、身体一直不发烧,反而是身体不好?

有细菌侵入或剧烈运动、进入高温环境等都可能引起体温升高。不发烧,就是没有病菌入侵或身体暂时没有察觉。身体是否出大问题,可不只是通过是否发烧来判断的。

误传八、O型血要少吃谷物,A型血要少吃肉?

专业上从来没有这些讲究。

误传九、饭后应该马上刷牙?

口腔学专家最新研究认为,饭后立即刷牙有害牙齿健康。

在牙冠的表面有一层釉质,刚吃过饭,尤其是食用了酸性食物,会使釉质变松软。这个时候刷牙容易造成釉质的损害。时间一长,牙齿的釉质就逐渐减少,容易使人患上牙齿本质过敏症,吃东西时牙齿就会出现酸、痛的症状。

因此,进食后最好用清水漱口,待1—2个小时后再刷牙。
第3个回答  2020-10-06
养生之风是越刮越热,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养生大军当中。大家都知道养生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但是很多人在养生方面非常的盲目,经常受一些谣言的误导,养生反而变成了“伤身伤心”的事。有哪些常见的关于养生方面的谣言呢?

有哪些关于养生方面的谣言?
1、每天喝8杯水就能养生

之所以会出现每天喝8杯水这样的养生言论,是因为喝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非常的高。每天要多喝水,但是不一定喝8杯水。首先8杯水的量就有待商榷,如果杯子很小就不够喝水量,如果杯子很大就超过了喝水量,如何衡量就成了问题。喝水千万不要贪多,如果饮水量超标反而会让肾脏的负担加重,不利于肾脏健康,甚至还容易引发水中毒。每天的饮水量应该控制在1500毫升,不超过2000毫升。

2、保健药品很有必要

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养生就是吃各种各样的保健品,保健品确实会对身体有好处,但是如果过量,对于身体的损害就很大了。保健品说白了也是药品,吃太多了会加重肝脏负担,甚至会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养生不能只靠保健药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在生活的细节入手达到养生目的才是正确的选择。

3、想要养生每天必须走一万步

每天走一万步能够达到养生的效果,最开始出现在日本的广告当中,因此它的根源是为了广告营销。但是走路确实有养生的效果,坚持走路这种锻炼方式能够让人更加健康,不容易生病。但是每天走一万步这种硬性规定就没有必要遵守了,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是不一样的,膝盖所能承受的强度也是不一样的,没有那个身体条件非要走一万步,很容易造成膝盖关节的损伤,也会让人过于劳累,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每天走六千步就很合适,没有必要追求一个数字,而把健康放在一边。

4、喝骨头汤能够补钙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坚持以形补形的方法,很自然而然的就认为想要补钙一定要多喝骨头汤,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完全是一种谣言。骨头汤确实有营养,但是钙并没有很多,甚至还不如小小的虾米。为了补钙而多喝骨头汤,只能摄入过多的脂肪,没有补成钙反而变胖。

5、吃醋吃得多会软化血管

很多人为了让自己的血管软化,避免出现心血管疾病,就会想很多的方法,多吃醋就是其中一种。其实这是一种谣言,多吃醋并没有软化血管的效果,相反还会引发肠胃问题,不是正确的养生方法。
第4个回答  2020-10-06
每天喝8杯水就能养生

之所以会出现每天喝8杯水这样的养生言论,是因为喝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非常的高。每天要多喝水,但是不一定喝8杯水。首先8杯水的量就有待商榷,如果杯子很小就不够喝水量,如果杯子很大就超过了喝水量,如何衡量就成了问题。喝水千万不要贪多,如果饮水量超标反而会让肾脏的负担加重,不利于肾脏健康,甚至还容易引发水中毒。每天的饮水量应该控制在1500毫升,不超过2000毫升。

2、保健药品很有必要

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养生就是吃各种各样的保健品,保健品确实会对身体有好处,但是如果过量,对于身体的损害就很大了。保健品说白了也是药品,吃太多了会加重肝脏负担,甚至会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养生不能只靠保健药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在生活的细节入手达到养生目的才是正确的选择。

3、想要养生每天必须走一万步

每天走一万步能够达到养生的效果,最开始出现在日本的广告当中,因此它的根源是为了广告营销。但是走路确实有养生的效果,坚持走路这种锻炼方式能够让人更加健康,不容易生病。但是每天走一万步这种硬性规定就没有必要遵守了,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是不一样的,膝盖所能承受的强度也是不一样的,没有那个身体条件非要走一万步,很容易造成膝盖关节的损伤,也会让人过于劳累,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每天走六千步就很合适,没有必要追求一个数字,而把健康放在一边。

4、喝骨头汤能够补钙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坚持以形补形的方法,很自然而然的就认为想要补钙一定要多喝骨头汤,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完全是一种谣言。骨头汤确实有营养,但是钙并没有很多,甚至还不如小小的虾米。为了补钙而多喝骨头汤,只能摄入过多的脂肪,没有补成钙反而变胖。

5、吃醋吃得多会软化血管

很多人为了让自己的血管软化,避免出现心血管疾病,就会想很多的方法,多吃醋就是其中一种。其实这是一种谣言,多吃醋并没有软化血管的效果,相反还会引发肠胃问题,不是正确的养生方法。

养生这件事并没有多少条条框框,但是谣言千万不要轻信,否则不仅没有达到养生的效果,还会损害身体健康。养生虽然概念很宽,但是它要落实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凡事以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要把养生当作一种习惯来坚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