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熟知历史的人,就知道历史上很多名人在“背后长了一个疮”,却遭遇到死亡的命运、如著名项羽的谋士范增,由于被项羽气得在回老家的路上,由于背着疽的发作就离开人世。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一生,都在为抗金事业奋斗,却受到宋高宗的打压,难以平下胸中的愤怒,最后也是疽发病而死。还有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后金开国之君努尔哈赤也就是死于疽。
古代名人患的疽,就是一个疮。如我们吃东西上火了,脸上都会长痘痘,痘痘到最后也不会消退或者变为一个白头的小脓包。如果小脓包被挤破,就会流出白色或者淡黄色的脓液,就形成了疖,如果多个疖互相融合,就成了疽。
现代人觉得,无论是疖还是疽是非常好治疗,就是抗生素药物来杀细菌,然后脓肿成熟之后把它切开,然后把其中的脓排开就可以了。事实上,很多痈在经过抗感染处理,以及切开排脓之后都能够愈合。
可是,在古代没有抗生素,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也就是1928年由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在古代没有抗生素的条件下,普通的外伤就会造成细菌感染死亡。这也就是很多古代名士在患上疽,却很容易死亡的原因所在!
在古代,由于背上长疽(疮)死去的人,大多数是行动不太方便的老年人,那些身强力壮或者精力旺盛的年轻人与中年人却很少去世。可能就是背着疽使细菌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候入侵在身体里,尤其是老年人免疫能力更加差。再加上老年人容易患有糖尿病等疾病,身体系统机能容易失去平衡,皮肤稍微感染细菌之后脓包就会如馒头高高隆起,这就是古书中名人背疽的缘由。
古代医疗条件非常差,也没什么特效药,更加没有青霉素等。所以,古人在患上疽之后,通常是用搭背疮,或者用药熬汤的调理方法,但收到效果却很小。当然,也有古人通过搭背疮的方法治好了疽。如有一些人在长脓包之后,就忍住痛,把皮肤的溃烂面挖出,再敷上对应的中药,也治好了。
还有一些疽是恶性肿瘤,也就是癌症。古代虽然没有工业污染,环境虽然好,却没代表没有癌症的出现。诱发癌症因素是很多,环境因素也是其中一方面。
我国古书上也有关于癌症的记录,如西汉汉文帝,癌症也叫恶毒之症。宋朝时候,也有文献记载乳腺癌。在癌症晚期,通常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细菌破坏,然后皮肤出现脓包、脓液等皮肤溃烂的症状,古人都误认为是被疮或者背疽,其实不是这样。
俗语有云:病怕无名,疮怕有名,对于古人来说其实无名的小疮是不碍事,往往能够被治愈,但只要疮有了名字,对古人来说就是致命的,比如背后的疮叫“搭背疮”,脖梗子后面的疮叫“砍头疮”。
说起天花,不少人会比较熟悉,毕竟影视中,这种病在古代是无药可治的,并且传染性极强,得了那是九死一生。
而在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位得了天花而没死,最后却成了康乾盛世的奠基者,此人就是康熙。
康熙曾在《庭训格言》写道: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到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
为什么有时候古人“背后长了一个疮”就会必死无疑?
康熙
这里种痘方其实就是预防和治疗天花的疫苗,不过我们要知道的是,这里的天花可不是今天的水痘,而天花其实已经被人类给消灭掉了。
但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天花,而是一个看似是小毛病,却有时候能要古人命的病——疮。
其实古人对“疮”是很无奈的,当然无名小疮不碍事,但有名字的疮对古人来说往往是致命的,尤其古人如果得了搭背疮和砍头疮,那就说明死神的脚步已经近了。
我们就先来看看有哪些历史人物被小小的疮要了性命。
疮,古文中又作“疽”、“痈”等,是指身体局部皮肤下发生的疮肿。
为什么有时候古人“背后长了一个疮”就会必死无疑?
古代士兵易得“疮”
项羽的谋士范增,堪称项羽的第一谋臣,但是项羽却屡次不听范增得建议,以至于败给了刘邦,如果项羽能够听从范增的建议,又怎么会回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呢,而范增就是死于“疽”,《史记》记载:(范增)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也就说范增得的其实就是搭背疮。
别急,因为范增不是死于疮的唯一一个名人,还有很多,比如说在下辨之战大破吴兰,在武都败退张飞,在洞浦打败吕范,在皖城斩杀审德的曹休,也是死于此,《三国志·魏书》记载:休因此痈发背薨,谥曰壮侯。
此外,死于疮的还有刘表、努尔哈赤、徐达等人,这个徐达就是明朝的开国大将,可以说朱元璋如果没有徐达,能不能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都不好说,更别提建立明朝了。
为什么有时候古人“背后长了一个疮”就会必死无疑?
朱元璋与徐达等人
而他也是背上得了疮,作为皇帝的朱元璋,作为“关心”就送给了徐达一只蒸鹅,但这种关心却是是致命的,因为古人认为蒸鹅会诱发疮的发作,徐达看到了朱元璋的“好心”,只能含泪吃下,之后身死,当然这只是野史里的记载。
讲了几位死于疮的历史名人,我们再来看看,得了疮而没有死的古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
为什么有时候古人“背后长了一个疮”就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