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更次与24小时计时法是如何对应的

如题所述

1. 古代的更是按时间顺序来计算的。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2. 古代的更次与现在的24小时计时法大致对应如下:
-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
- 晚上9点到11点为“二更”,
- 晚上11点到凌晨1点为“三更”,
- 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3. 古代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并以其命名,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这些时辰的命名据说与十二生肖动物的活动时间有关。
4. 子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一个时辰,寅时(凌晨3点到5点)是第五个时辰,卯时(凌晨5点到7点)是第六个时辰,辰时(上午7点到9点)是第七个时辰,巳时(上午9点到11点)是第八个时辰,午时(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第九个时辰,未时(下午1点到3点)是第十个时辰,申时(下午3点到5点)是第十一个时辰,酉时(下午5点到7点)是第十二个时辰,戌时(下午7点到9点)是第十三个时辰,亥时(下午9点到11点)是第十四个时辰。
5. 十二时辰制最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汉代时,每个时辰被具体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同时,也用十二地支来表示这些时辰,如子时对应23:00-01:00,丑时对应01:00-03:00,寅时对应03:00-05:00,依此类推。
6. 从宋代开始,每个时辰被进一步划分为初和正两部分,这样就形成了24个更细分的时辰,与现在的24小时时间一致。
7. 古代一昼夜还划分为九十六刻,每刻约等于15分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