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m等于6dm对不对?

如题所述

初二物理人教版八年级10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是常用的5号电池的示意图,其型号的另一种表示方法为“14500”,前两位数是直径,后三位数是高度这型号电池高度为( )
A. 14mm
B. 145mm
C. 500mm
D. 50.0mm
【答案】D
【解析】
由题意可知:“14500”,前两位数是直径,后三位数是高度.所以500是5号电池的高度,结合生活常识可知5号电池的高度约是5cm,即50mm,所以答案D正确,故选D.
2.如果一个物体的长度为1.95 m,则刻度尺的分度值
A. 1 m
B. 1 dm
C. 1 cm
D. 10 mm
【答案】B
【解析】
用此刻度尺测量的物体长度是1.95m,数据的倒数第二位对应的长度单位是d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dm,故ACD错误,B正确.
3. 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尺最合适
A. 量程3m,分度值1mm
B. 量程10m,分度值1dm
C. 量程30cm,分度值1mm
D. 量程15cm,分度值0.5mm
【答案】A
【解析】
量程一定要超过人的身高,所以量程30cm、量程15cm不行;分度值1mm、分度值1dm显然应该是1mm.
4.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 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C. 课桌的高度约为1.5m
D. 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
【答案】B
【解析】
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3.6m/s≈1.2m/s,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长度在20cm左右,铅笔的长度略小于20cm,长约18cm,故B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高度约为0.8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头发丝的直径在75μm左右,一张纸厚度略大于75μm,在100μm=0.1mm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点评】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5.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要求中做法错误的是()
A. 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
B. 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起
C. 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D. 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注明单位
【答案】B
【解析】
A. 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必须放正重合,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如果刻度尺的0刻度线磨损,测量的始端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故B错误,符合题意;
C. 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必须放正重合,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 记录测量结果时要记上数值和单位,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1)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2)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记上数值和单位。
6.下列单位换算是正确的是
A. 4.5m=4.5m×100cm=450cm
B. 456mm=456÷100=0.456m
C. 36cm=36÷100m=0.36m
D. 64dm=64÷10m=6.4m
【答案】D
【解析】
根据长度单位的进率进行换算即可,注意换算过程的步骤是:原来的数字、乘号、进率、后来的单位
换算过程的步骤是:原来的数字、乘号、进率、后来的单位,A选项换算过程应是:4.5m=4.5×100cm=450cm,故A错误;B选项换算过程应是:456mm=456×10-3m=0.456m,故B错误;C选项换算过程应是:36cm=36×10-2m=0.36m,故C错误;D选项换算过程应是:64dm=64×10-1m=6.4m,故D正确,符合要求,故选D.
7.通过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录为:12. 38cm,12. 36cm,12. 38cm,12. 54cm;则这本书宽度平均值是()
A. 12. 39cm
B. 12.373cm
C. 12. 37cm
D. 12. 42cm
【答案】C
【解析】
分析几个数据可知最后一个数据12.54cm与前几个数据相差太大,该数据不是误差造成的,故该数据认定为错误数据,不能参加平均值的计算,剩余三个数据取平均值
(12.38cm+12.36cm+12.38cm)÷3=12.373cm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要与原数据保留相同的位数,故平均值为12.37cm,答案选C。
8.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A.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因测量工具不精确而产生的误差
B. 测量时选用的工具越精密越好
C. 学生用钢尺的最大测量长度为15cm,因此,无法用它来测量长度约为50厘米的课桌的宽度
D. 测量长度时,也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子
【答案】D
【解析】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减小因为测量工具不精确而产生的错误,故A错误;测量时要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并不是测量工具越精确越好,故B错误;学生用钢尺的最大测量长度为15cm,课桌的长度是50cm,但宽度不一定是大于15cm,故C错误;测量长度时,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子,只是测量的时候,要从没磨损的刻度开始算起,故D正确,故选D.
9.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下列记录 正确的是()
A. 2.20cm
B. 2.2cm
C. 13.40cm
D. 2.40cm
【答案】A
【解析】
由图中的刻度尺可以看出其分度值为1mm,起始端刻度值为11.00cm,终端刻度值为13.20cm,木块的长度为
13.20cm-11.00cm=2.20cm
故选A。
10.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A. 人眼睛迅速眨一下
B. 人心脏正常跳动一次
C. 人做一次深呼吸
D. 人跑50m
【答案】B
【解析】
A.人眨一下眼睛所用的时间约为0.3-0.4s,不符合题意;
B.正常成年人在平静时心脏每分钟跳动75次左右,故人心脏正常跳动一次约为1秒。符合题意;
C.人做一次深呼吸的时间在5s左右,远远大约1s;故C错误;
D.人跑步的速度小于10m/s,50m路程所用的时间大于5秒,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古诗中曾这样的描写:“云从月边掠过,月在云中穿梭”.其中“月在云中穿梭”所选的参照物是
A. 月
B. 云
C. 地面
D. 天空
【答案】B
【解析】
抬头望明月,觉得月亮在云中穿行,是月亮相对于云在运动,故参照物为云,月亮相对于地面的运动在短时间内是不易观察的,而题中已说明月亮在云中穿行即相对于云的运动;故只有B正确;故选B.
【点评】参照物,是指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参照物体或彼此不作相对运动的物体;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如何选择参照物,必须从具体情况来考虑.
1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速度较大的物体的运动时间比速度较小的物体的运动时间
A. 一定长
B. 一定短
C. 一定相等
D. 无法判断
【答案】D
【解析】
利用速度公式分析,速度不同的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有关,所以路程不定,无法比较时间.
根据v=s/t可知,虽然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但速度不同,由于不知道通过的路程的大小,所以无法比较时间.故选D.
1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
A. 一江春水向东流
B. 花香四溢
C. 海水奔腾
D. 流星似剑
【答案】B
【解析】
机械运动是物体位置的改变;物理上的运动都是相对的,判断物体是不是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是不是有位置的改变.
A、河水的位置相对于河岸不断的发生变化,是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花香四溢,是分子的运动,不是宏观物体位置的改变,不属于机械运动,故B符合题意;
C、海水奔腾,海水的位置相对于海岸不断的发生变化,是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流星似剑,流星的位置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是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小明站在两幢高楼之间大喊一声,2秒后听到第一声回声,又过了2秒后听到第二声回声,则两幢楼之间的距离(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A. 1020m
B. 510m
C. 680m
D. 850m
【答案】A
【解析】
声音传播的时间为:t=2s+2s+2s=6s,通过的路程为: S=vt=340m/s×6s=2040m,
所以两幢楼之间的距离为2040m÷2=1020m.故选A.
15.近几年,“低碳”、“绿色”等词语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谈论的话题,下列措施不符合“低碳”、“绿色”要求的是()
A. 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
B. 倡导多乘公交车,少开私家车
C.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 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减排监管力度
【答案】C
【解析】
A.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可以减少污染,不符合题意;
B.倡导多乘公交车,少开私家车,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减少污染,不符合题意;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符合题意;
D.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减排监管力度,可以减少污染,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匀速直线运动,即速度不变,沿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A.图示图像中随时间的延长,速度不变,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正确;
B.图示图像中速度与时间成正比,表示匀加速直线运动,不正确.
C.图示图像中路程与时间的变化不成正比,不正确;
D.图示图像中路程与时间成反比,不正确;
17.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最接近 ( )
A. 1米/秒
B. 10米/秒
C. 1厘米/时
D. 10千米/分
【答案】A
【解析】
由生活经验和对速度单位的理解可知,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或1m/s左右.故只有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18.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A. m
B. m/s
C. s
D. km/h
【答案】B
【解析】
国际单位制中,m是长度的国际单位;km是长度的常用单位;m/s是速度的国际单位; km/h是速度的常用单位,故选B.
19.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物体速度是乙的2倍,甲、乙通过路程之比3:1,则甲、乙所用时间之比为
A. 3:2
B. 2:3
C. 1:6
D. 6:1
【答案】A
【解析】
已知速度的比和路程的比,求时间之比;利用速度公式变形t=s/v计算即可.
由v=s/t可得:t甲:t乙=s甲/V甲:s乙/V乙=s甲/V甲×V乙/s乙=3/1×1/2=3:2,故选A.
20.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运动得越快的物体,其速度就越大
B. 通过路程越长的物体,其速度就越大
C. 运动时间越短的物体,其速度就越大
D. 通过路程越短,运动时间越长的物体,其速度就越大
【答案】A
【解析】
A.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运动得越快的物体,其速度就越大,故A正确; B. 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运动的速度就越大.故B错误;C. 在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时,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但C中缺少相同路程这个条件,故C错误; D. 由速度的公式:v=s/t可知:通过路程越短,运动时间越长的物体,其速度就越小,故D错误.故选A.
二、多选题
21.某同学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了五次测量结果分别是:4.82cm、4.83cm、4.95cm、4.81cm、4.83cm,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同学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1mm
B. 错误数据是4.95cm
C. 多次测量的目的是避免误差
D. 物体的长度应取4.8225cm
【答案】CD
【解析】
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
A、从测量结果可以看出,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mm,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故A正确;
B、测量值4.95cm与其它测量值相差较大,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故B正确;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故C错误;
D、物体的长度为L=(4.82cm+4.83cm+4.81cm+4.83cm)÷4≈4.82cm,故D错误.
故选CD.
【点评】本题考查长度的测量,长度测量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刻度尺上两条相邻刻线间的距离)决定的.
22.为了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健康的小华做了一些测量,其中记录错误的是
A. 步行速度4km/h
B. 身高是160m
C. 手指甲的宽度约1cm
D. 1s心跳75次
【答案】BD
【解析】
A. 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1.1×3.6km/h≈4km/h左右.此选项正确;
B. 成年人的身高在1.7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比成年人小一些,在1.6m左右.此选项错误;
C. 中学生的食指宽度在1cm左右,手指甲的宽度与此差不多,在1cm左右.此选项正确;
D. 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75次,跳动1次的时间接近1s.此选项错误.故选BD.
【点评】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估算,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23.下图是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
A. 0~5s,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大
B. 0~15 s,甲、乙两车平均速度相等
C. 0~15s,甲、乙两车路程相等
D. 10~20s,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BC
【解析】
A. 由图象看出两车在05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两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小于乙车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
BC. 由图象看出两车在15 s末两车相遇,甲、乙两车路程相等,两车的路程相同,时间相同,所以0~15 s,甲、乙两车平均速度相等, 故BC正确;
D. 由图象可知10~20s,乙处于静止状态,故D错误.
24.关于机械运动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
B. 所谓参照物就是我们选做标准的物体,以它作为参考研究其它物体运动情况
C. 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以是不同的
D. 研究物体运动,选择地面做参照物最适宜,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答案】ABC
【解析】
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和参照物及其选择的角度去分析,即可作出判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对于同一个物体,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不事先选择参照物就无法判定物体是否在运动,所以选项A. B. C正确,选项D错误.
故选ABC.
25.为有效应对不利气象条件下的空气污染,郑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在主城区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单车成了绿色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一条南北方向的街道上,有甲乙丙三辆单车.甲车看到丙车向北运动,乙车看到甲、丙都向南运动,丙车看到路边的树向北运动.那么,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A. 甲车必定向南行驶
B. 乙车可能静止
C. 乙车一定向北行驶
D. 丙车向北行驶
【答案】AB
【解析】
丙车看到路边的树向北运动,则丙车一定向南行驶,甲车看到丙车向北运动,说明甲车向南行驶,且速度大于丙车,乙车看到甲、丙都向南运动,乙车可能向南行驶,速度小于甲车和丙车,可能向北行驶,也可能静止,综合以上分析,正确的有AB.故选AB.
三、填空题
26.2017年4月27日,我国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首次完成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实现了空间推进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跨越.成功对接后,天宫二号相对于天舟一号是__________的(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静止
【解析】
成功对接后,天宫二号与于天舟一号一起以相同的速度运行,它们相对静止.所以选择天舟一号为参照物,则天宫二号是静止的.
27.小微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8年级物理书的长度先后测量了5次,记录的结果分别是25.87cm、25.83cm、25.88cm、25.36cm、25.85cm,根据数据分析,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cm,物理书的长度是______cm.
【答案】 (1). 0.1 (2). 25.86
【解析】
(1)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分度值所对应的数据(倒数第二位)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
(2)去掉偏差较大的,为减小误差取平均值算出结果,注意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
(1)观察数据发现,25.36cm数据与其余四次记录的数值相差太大,因此是错误的;
由测量结果25.87cm分析,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对应的单位是mm,即它的分度值是1mm..即0.1cm.
(2)物理书长度的平均值为(25.87cm+25.83cm+25.88cm+25.85cm)÷4=25.8575cm≈25.86cm,
28.如图所示,用刻度尺A和B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用其测量的物体长度为_____厘米;用B刻度尺测物体时长度为_____毫米.小华认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要多次测量,你认为这样的好处是_____.
【答案】 (1). 1cm (2). 2.3 (3). 23.0 (4). 减小误差
【解析】
(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2)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4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4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1)刻度尺A的分度值即相邻两刻线间的距离是1cm,测量时是从4.0cm(最后的那个零是估计值)开始测起的,末端刻度值为6.3cm,0.3cm是估读数值,物体的长度为6.3cm4.0cm=2.3cm;
(2)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1cm,即1mm,测量是从4.00cm开始测起的,末端刻度值为6.30cm,物体的长度为6.30vm4.00cm=2.30cm,转化为mm做单位就是23.0mm;
(3)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要多次测量,这样的好处是减小误差.
故答案为(1). 1cm (2). 2.3 (3). 23.0 (4). 减小误差
29._____和_____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途径.
【答案】 (1). 观察 (2). 实验
【解析】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也是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途径.
30.测量长度的工具是________;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刻度尺 (2). 秒(s)
【解析】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
【点评】根据我们对于长度和时间单位,以及测量工具的了解来作答.
31.1cm2=_______ m2,5m3=_________ cm3 (结果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答案】 (1). 1×10-4 (2). 5×106
【解析】
[1]因为
1m2 =1×104cm2
所以
1cm2=1×10-4m2
[2]因为
1cm3 =1×10-6 m3
所以
5m3=5×106cm3
32.在南京长江隧道口,有以下安全提示信息,请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
(1)限高4.5_____;(2)限速80_____.
【答案】 (1). m (2). km/h
【解析】
由于隧道高度的限制,通行车辆的高度限制在4.5m以下;速度限制在80km/h以下。
33.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中把物体_____叫做机械运动。
【答案】位置的变化
【解析】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点评】解决此题要知道机械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34.2017年4月20日,正直春暖花开,柳絮飞扬,我国首艘太空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成功,它将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为天宫二号“太空加油”,为中国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搭桥铺路”。柳絮飞扬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分子在无规则运动。在货运飞船飞行过程中,以飞船为参照物,发射塔是________(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 (1). 不能 (2). 运动
【解析】
[1]柳絮飞扬是可以用肉眼看得到的,说明是宏观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在无规则运动。
[2]在货运飞船飞行过程中,以飞船为参照物,发射塔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故发射塔是运动的。
35.“共享单车”普及后,波波由原来开汽车上班改成骑“共享单车”上班,“共享单车”具有GPS定位功能,方便人们用手机寻找到附近“共享单车”的具体位置,它的前货仓底板是一个太阳能电池板,为GPS功能供电。太阳能电池板工作时,把太阳能转化为________能。GPS卫星定位工作是靠__________来传递信号的。太阳能是一种_________(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答案】 (1). 电 (2). 电磁波 (3). 可再生
【解析】
[1][2][3]太阳能电池板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GPS工作是靠电磁波来实现定位的;太阳能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得到,属于可再生能源。
四、实验探究题
36.如图在使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时,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A.中被测木块没有雨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整刻度线对齐,A错误;
B.中完全符合刻度尺的使用要求,B正确;
C.中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C错误;
D.中刻度尺没有沿着被测直线放置,D错误;
故选B。
37.小刚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量细钢丝的直径,将细钢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后用刻度尺测量,算出细钢丝的直径是___mm(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合_____nm。
【答案】 (1). 1.6 (2). 1.6×106
【解析】
[1]钢丝直径为:
(15-10.00)cm÷32≈1.6mm
[2]单位换算:
1.6mm=1.5×106nm
38.小明刻度尺和三角板按如图方法测一枚5角硬币的直径,测得的直径是_____cm.
【答案】2.10
【解析】
由图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硬币的直径为
4.10cm-2.00cm=2.10cm
39.如图中秒表的读数为___s。
【答案】337.5
【解析】
图中里面小表盘表示分钟,外面大表盘表示秒钟,分钟指针指向5分钟和6分钟之间,接近6分钟,所以秒针指向应该是37.5秒,故图中表的时间是337.5s。
40.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如图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填“大”或“小”),以______测量时间的误差(填“减小”或“增大”).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填“大”或“小”).
(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_m/s,小车通过上半程的速度vAB与小车在下半程的速度vBC相比vAB______vBC(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答案】 (1). v=s/t (2). 小 (3). 减小 (4). 大 (5). 0.2 (6). 小于 (7). 0.24
【解析】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
(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为了增长测量时间,方便计时,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s/t算出的速度偏大.
(4)由图知,小车通过s2的路程用的时间t2=3s,s2=1/2s1=1/2×1.2m=0.6m,小车通过下半程,即BC段的路程用的时间t3=2s,s3=1/2s1=1/2×1.2m=0.6m,
上半程的速度:vAB=S2/t2=0.6m/3s=0.2m/s;
下半程的速度:vBC=S3/t3=0.6m/2s=0.3m/s;
计算可知,vBC>vAB,
全程的平均速度:v=s/t=1.2m/5s=0.24m/s.
五、计算题
41.用一个周长为1.4m的滚轮,沿一条椭圆形跑道滚动,滚轮滚动了330圈,距出发点还有0.4m,则跑道的全长有多少米?
【答案】462.4
【解析】
已知滚轮的周长;滚轮绕操场滚动一周刚好为330圈,距出发点还有0.4m,利用S=nC可求出操场的周长.
滚轮滚动的距离:s=nC=330×1.4m=462m,操场的周长为:S=462m+0.4m=462.4m.
答:跑道的全长是462.4米.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铁环的周长找到计算操场的周长的方法,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42.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着一座悬崖,他向悬崖大喊一声,经过6秒听到回声:
(1)若汽艇静泊在水面,他离悬崖多远?
(2)若汽艇以10米/秒的速度正对悬崖驶去,他喊时离悬崖多远?
【答案】(1)1020m;(2)1050m
【解析】
(1)声音到达悬崖的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即3s,则他与悬崖距离为
s1=v声t1=340m/s×3s=1020m
(2)声音走过的距离为
s声=v声t=340m/s×6s=2040m
汽艇移动距离为
s艇=v艇t=10m/s×6s=60m
则他喊时离悬崖距离为
S2=(S声+S艇)/2=(2040m+60m)/2=1050m
答:(1)若汽艇静泊在水面,他离悬崖1020m;
(2)若汽艇以10米/秒的速度正对悬崖驶去,他喊时离悬崖1050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23
对的。因为1m=10dm,0.6m就等于6dm,两个单位是10倍的关系。
第2个回答  2022-03-23
你好是这样子的,因为一米=10分米,所以0.6米就等于6分米。
第3个回答  2022-03-23

    错 0.6米 =60 厘米

    2020-03-11 回答者: 妙酒 1个回答

    0.6m等

第4个回答  2022-03-23
0.6m等于6dm对。
1米=10dm,6dm=0.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