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诗词鉴赏

随便什么诗都行,要详细一点,最好精确到字,还有思想感情,多多益善,还有,简略一点,因为我们老师要我们诗词鉴赏,不好抄,也不好讲,谢谢。那首唐诗我已经弄过了,换一首行不

  黄庭坚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授叶县尉。熙宁五年(1072)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哲宗立,召为秘书郎。元佑元年(1086)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时张耒、秦观、晁补之俱京师,与庭坚同游苏轼之门,有“苏门四学士”之称。《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绍圣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崇宁元年(1102),内迁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到任九天,即被罢免,主管洪州玉隆观。次年复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尤长于诗,世号“苏黄”。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全宋词》收录其词一百九十馀首。《全宋词补辑》又从《诗渊》辑得二首。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庭坚词作鉴赏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水调歌头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遂人归。
  黄庭坚词作鉴赏: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大约写于作者贬谪时期。全词情景交融,反映了词人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以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轶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象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黄庭坚用这个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这三句写词人春天来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脱化而来,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下片继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他不以今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词人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

  ●念奴娇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黄庭坚词作鉴赏:此词写于作者于绍圣元年(1094)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时。词中以豪健的笔力,展示出作者面对人生磨难时旷达、倔强、伟岸的襟怀,表达了荣辱不萦于怀、浮沉不系于心的人生态度。整首词笔墨酣畅淋漓,洋溢着豪迈乐观的情绪。
  开头三句描写开阔的远景: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词人不说“秋空净”,而曰“净秋空”,笔势飞动,写出了烟消云散、玉宇为之澄清的动态感。“山染修眉新绿”,写远山如美女的长眉,反用《西京杂记》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的故典,已是极妩媚之情态,而一个“染”字,更写出了经雨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命力。
  接着写赏月。此时的月亮是刚过中秋的八月十七的月亮,为了表现它清辉依然,词人用主观上的赏爱弥补自然的缺憾,突出欣赏自然美景的娱悦心情,他接连以三个带有感情色彩的问句发问。三个问语如层波叠浪,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嫦娥驾驶玉轮是别开生面的奇想。历来诗人笔下的嫦娥都是“姮娥孤栖”,“嫦娥倚泣”的形象,此处作者却把她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并兴高采烈地驾驶一轮玉盘,驰骋长空。旧典翻新,非大手笔不能为也。
  此下转而写月下游园、欢饮和听曲之乐。“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用散文句法入词,信笔挥洒,写洒脱不羁的词人,正带着一群愉快的年轻人,张园密茂的树林中徜徉。“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离家万里,难得有今宵开怀畅饮!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三句把词人豪迈激越之情推向顶峰。这三句是此词最精彩之处。《世说新语》记载东晋瘐亮武昌时,于气佳景清之秋夜,登南楼游赏,瘐亮曰:“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老子,犹老夫,语气间隐然有一股豪气。
  作者说自己这一生走南闯北,偏是最爱听那临风吹奏的曲子。“最爱临风笛”句,雄浑潇洒,豪情满怀,表现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乐观心情。
  最后一笔带到那位善吹笛的孙彦立:“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孙郎感遇知音,喷发奇响,那悠扬的笛声回响不绝。
  此词以惊创为奇,其神兀傲,其气崎奇,玄思瑰句,排斥冥筌,自得意表,于壮阔的形象中勃发出一种傲岸不羁之气。作者自诩本篇“或可继东坡赤壁之歌”,确乎道出了此词的风格所。词人与苏东坡一样,饱经政治风雨的摧折,却仍保持着那种倔强兀傲、旷达豪迈的个性,这一点,充分体现他的诗词创作中。

  ●醉蓬莱 黄庭坚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 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
  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黄庭坚词作鉴赏:此词当是作者赴黔途中经过夔州巫山县时所作。词通过乐与悲的多层次对比烘托,突现出他贬谪途中去国怀乡的忧闷之情。词的开头以“对”字直领以下三句,描绘出一幅烟雨凄迷的峡江图:有时云蒸霞蔚,有时微雨蒙蒙,云雨迷离之中,只见错落攒立的群峰互相依傍。这里既是肖妙的写景,又是贴切的用典,“朝云”、“暮雨”镶嵌于句中,化而不露,“乱峰”则指巫山群峰,其中神女峰尤为峭丽,相传即为神女的化身。这样便营造出一个惝恍迷离、凄清悠远的境界。这种意境与他去国怀乡的怅惘心情是十分协调的。如以“叆叇”状云,表现云气浓重,更有日色昏暗之意。又如以“乱”字表现群峰的攒拥交叠,暗示他遭贬后神乱意迷的心境。“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是由神话生发出来的联想。“朱翠”指女子的朱颜翠发,代指美人。一个“锁”字不也隐约透露出自叹身世的感慨。这里感情的流露是含蓄深婉的,词人只是创造一种情绪和氛围,给人以感染。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热闹的仪仗图。春光明媚之中,官府的仪仗队行进,盛妆艳服之人迎接着马队,迤逦向城中行去。“画戟”是加上彩饰的戟,用于仪仗队。“靓妆”,粉黛妆饰,这里大约指歌姬舞女之类。面对如此盛况,作者的内心却是一片悲凉。“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与开头呼应,一腔忧闷喷涌而出。下片开头四句承上片最后一层意思而加以生发。作者巧妙地越过眼前的情景,而设想贬谪之地的望乡之苦,这是用未来的乡愁反过来烘托现实的离情。去天尺五“极言黔南地势之高,旧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谚语,此处借来形容山高摩天。尽管这样的高处,但是眺望神州,还是隔着千山万水。那乡愁就象那万重烟水,一直延伸到天地的尽头,绵绵不绝。”神州“指中原,这里意同”神京“。古代的逐臣常通过回望京城来表达其哀怨之情。“樽酒”五句是一个大的转折,展现了地方官为作者摆酒接风,欢宴公堂的热烈景象。为了渲染欢快的气氛,这里用了一些色彩富丽的词,如用“荔颊红深”形容美人容颜的娇艳之色,用“麝脐香满”描写香气的氤氲馥郁。轻歌曼舞,醉意朦胧,场面越是写得热烈,越能反衬出山谷心头的悲凉孤寂。置身于高堂华宴,面对着主宾的觥筹交错,作者独品苦味,唯有那杜鹃“不如归去”的声声啼鸣陪伴着他通宵达旦。这首词上下两片都分三个层次,先写悲情,然后折入欢快场景的描写,最后又转入悲情的抒发,而上下两片又写法各异,不使雷同。为了构成鲜明的对比,写悲与乐所用词语的色彩反差也很大。写悲情则朴素自然,近乎口语,以直抒胸臆。描乐景富丽浓郁,风华典雅,着力于铺陈。正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满庭芳•茶 黄庭坚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 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
  黄庭坚词作鉴赏: 此篇为咏茶词。词中以茶为中心,纵横于名物之中,出入于典故之间,写尽古今风流。词的上片极言茶之风神,下片写邀朋呼侣集茶盛会。“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词先从茶的名贵说起,北苑建州,即今福建建瓯,是贡茶的主要产地。由于是贡品,故采择十分讲究,据蔡襄《北苑焙新茶诗》序云:“北苑(茶)发早而味尤佳,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前十五日,即采其牙,日数千工,聚而造之,逼社(临近社日)即入贡。”因此“春风”二字,即指社前之茶。如此讲究产地节令,且“日费数千工”,制成的方圆茶饼,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且云“岁但可十百饼”,故无怪要声传万里名动汴京了。圭方璧圆,以喻茶饼形状。“碎身粉骨”二句写得刻至,以研磨制茶之法攀合将相报国之事,以贡茶之贵比之开业之功,着意联想生发,避实就虚。接着写茶之用,“尊俎风流战胜”是“战胜风流尊俎”的倒装,意指茶能解酒驱睡、清神醒脑,排忧解愁。“战胜”、“开边”,字面切合凌烟功臣。以下说更有红巾翠袖,纤纤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盏,侍奉身前,堪称一时雅事。“鹧鸪斑”,以其纹色代指茶盏,极珍贵。好茶叶之外,还要有好水,好茶具,好的捧盏人,这才是品茶之道。下片写邀朋呼侣集茶盛会。这里写自己雅集品茶,却翻出司马相如的风流情事。茶可解渴,故以“相如病渴”引起。司马相如“常有消渴疾”,见《史记》列传。紧接着带出他的宴宾豪兴,又暗暗折入茶会行令的本题。“为扶起灯前”下四句,是承接字面,明写司马相如的酒兴文才,实暗指茶客们酣饮集诗、比才斗学的雅兴。“一觞一咏”两句,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之文典“醉玉颓山”,用《世说新语。容止》中嵇康之事典。“搜搅胸中万卷”,用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还倾动三峡词源”,用杜甫《醉歌行》“词源倒流三峡水”。以上连用四个典故,真是“无一字无来处”。最后带出卓文君,呼应相如,为他们的风流茶会作结,全词亦至此归结为一。这首词虽题为咏茶,却通篇不着一个茶字,翻转于名物之中,出入于典故之间,不即不离,愈出愈奇。特别是用司马相如集宴事绾合品茶盛会,专写古今风流,可谓得咏物词之神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12
清人厉鹗《论词绝句》云:“美人香草本离骚,俎豆青莲尚未遥。颇爱花间断肠句,夜船吹笛雨潇潇。”请结中国诗史 、词史谈谈对此诗的理解。

答:

论词绝句是作者通过近体诗句形式,表明自己词学观点一种文艺批评方式,流行于明清时期。厉鹗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人,清代文学家,是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厉鹗的《论词绝句》共有十二首,评论上自五代《花间集》始,下至清朝万树等各个不同时期代表词人的写作特点和风格,在研究浙西词派词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花间集》由五代十国中后蜀人赵崇祚所编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词集,共收录了自晚唐至五代的十八位作者的作品,典型反映了我国早期词人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成就。

这一首诗,是本组诗的第一首。首先开篇第一句“美人香草本离骚”,例举了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长诗——《离骚》作为全诗的发端。《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之一,“美人香草,以喻君子”,《离骚》中大量地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用纯洁美好的形象,象征作者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操,用怨妇弃妻的哀怨形象,来比喻自身不得公正对待的悲惨结果。这里所说的“美人香草本离骚”,实际上是指《花间集》中不少描写精美事物和男女之间纯洁爱情的内容,实际上运用了《离骚》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寄托着诗人本身喜怒哀乐。《花间集》序言中指出,词之本身,原先是“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以助娇娆之态”,自南朝宫体诗以来,渐渐沦为富家子弟宴游集会时娱乐之用,而《花间集》的编纂,则是为了让“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以“诗客曲子词”,一改当时单纯叙写风花雪月之类欢愉景象的颓丧之曲,正式将歌词的发展,纳入“士大夫之词”的轨道上来。故而《花间集》对于歌词向“雅词”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作者将《花间集》的写作风格与《离骚》相提并论,正是为了强调《花间集》作为“诗客曲子词”的发端,在词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观厉鹗其余的十一首论词绝句,都是单纯批评人物作品为主,再无一开始就追本溯源,例举文学史上重要写作方法的句子。可见,“美人香草本离骚”不仅是这首诗的开端,亦是表明作者对歌词起源的态度的一句诗。对这句诗,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认为歌词这一文体,同诗歌一样,也是以比兴手法表现作者自身经历、思想为主,正是浙西词派所推崇备至的“雅正”之词。

“俎豆青莲尚未遥”,俎豆,是古代祭祀、宴客常用的一种器皿,《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常陈俎豆,设礼容”的句子,后来常引申为崇奉的意思。青莲,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别号。《花间集》极推崇唐代诗人李白和温庭筠,欧阳炯的序言中就提到“有唐已降,率土之滨。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在明皇朝,则有李太白应制清平乐词四首。近代温飞卿复有金荃集,迩来作者,无愧前人”。歌词在唐代,也不过是伶工所作,为人们消遣之用的玩物,故而作者很少,就连白居易、刘禹锡这样的文坛巨匠,也不过浅尝辄止而已。但李白混成自然,超凡脱俗的诗篇,以及温庭筠“深美闳约”,端方大气的词句,无疑与一般“淫词艳科”划清了界限,可谓是“诗客曲子词”的鼻祖。这句诗的含义就是指《花间集》的士大夫之词,或说“雅正”之词的起源,不仅远承屈原,更能近尊李白,它的诞生有着充分的理论准备和现实基础。

“颇爱花间断肠句”,在这一句中,作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花间集》中,还有一些庸俗消极的内容,有的单纯描写美人、有的描写游仙、有的描写男女间低级趣味的情感。而作者所欣赏的,正是《花间集》中感情真挚的、积极向上的那一部分。“断肠”,往往是怨悱缠绵的爱情故事的代表,而《离骚》正是善用这类形象,寄托个人思想意志。故而作者所推崇的那一部分内容,也可以解释为寄托作者思想,反映着高尚人格的那一部分。这正是厉鹗眼中的“雅正”之词。

最后“夜船吹笛雨萧萧”的诗句,完全摘自晚唐诗人皇甫松《望江南》中的名句,全词是“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这是一首描写梦境的词。像兰花一样摇动着烛光终于烧尽了,屏风上红红的美人蕉变得昏暗不明,作者又梦见江南梅子成熟的时候,静静地夜晚,有人在船上吹笛,有雨萧萧地下,有人在驿站边的桥上,说着离别的话儿。词人善于抓住特点,言简意赅,寥寥数笔将梦回江南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并且在描写房间精美的装饰,江桥上幽雅的景致,一笔一划生动形象,是早期歌词作品的代表作。厉鹗例举了皇甫松的“夜船吹笛雨萧萧”作为“花间断肠句”的代表不无道理。皇甫松此作虽然单纯抒写了一段梦境,事实上也寄托了个人的一些情感。首先“兰烬落,屏上暗红蕉”,不仅写出了夜深人静的景象,更写出了时光的流去、精美事物的凋零。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将无法挽回,唯有记忆,可以在梦境中复现。然后作者梦回到了江南的梅雨时节,有夜船吹笛,细雨绵绵,但回想的却是人倚驿桥,牵衣话别的情景,这幽幽的笛声,萧萧的细雨,竟是为送别而来,永远留在了作者心中,挥之不去,令我们再读“夜船吹雨笛萧萧”这一句诗,不免感叹,真是“断肠句”呀!联系到作者的生平经历,一生宦游不利,虽有亲舅牛僧孺为相,却因避嫌不得任用,最后终身不仕,死后才追赠为进士。幽兰烬落、夜来梦回,雨夜闻笛、风雨萧萧,驿外桥边、飘摇不定,离人断肠、若即若离,这样一个幽深孤寂的背景,正是无论良辰好景,抑或风霜雪雨,都不能阻止无可奈何的事实。虽然在写作时,可能作者并无太多的意想,但是字里行间那种幽深寂寞的心情,我们还是得以体会,张惠言认为,词善于“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离骚》之遗意。

厉鹗选取皇甫松的名句代表“花间集断肠句”,试问何以不选择作品量更多、文学史上地位更高的如温庭筠、韦庄等人的作品呢?我认为,并非随意为之。在《花间集》十八位词人中,唯有温庭筠与皇甫松是晚唐诗人,在《花间集》目录排列上,也是温庭筠为首,皇甫松次之。历来研究《花间集》目录的排序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花间集》目录完全按照年代次序排列,二是认为目录是取词人优劣排定的。在《花间集》序中言道,作此集时,是“广会众宾,时延佳论”,乃是经过严肃的讨论得出的。故而极有可能,有评定优劣的做法。而厉鹗纵然不支持这种讲法,也很有可能专门选择晚唐的诗人代表《花间集》,以呼应“俎豆青莲尚未遥”。而之所以不选取温庭筠的词作,可能是因为序言中提到“近代温飞卿复有金荃集,迩来作者,无愧前人”,并不把温庭筠列入《花间集》的范围,而是作为前辈去学习,所以厉鹗可能因此而跳过“第一作者”,选取皇甫松。况且皇甫松在《花间集》的编纂者心目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花间集》选取的十八位词人中只有皇甫松和阎选生前没有功名,但目录中对阎选称为“阎处士”,对皇甫松则称为“皇甫先辈”,当然“先辈”一词是唐时对进士的普遍称呼,皇甫松身后也的确被追赠为进士,而称温庭筠“助教”亦以生前官职名之,但温身后并无追赠,纂者原意恐亦不能详。但是以皇甫松此句代表《花间集》,绝对是无可厚非的。

当然对于前人的观点,我们也要批判的吸收。厉鹗的论词观点,处处以寄托比兴设喻,多少有点先入为主的态度,如果据以此读词,恐怕不免“深文罗织”之讥。我们在分析作者寄托比兴的同时,也必须分清那些单纯抒发情感或描写事物的诗词,才不至于去钻古人的牛角尖。

综上所述,此诗不仅论述了《花间集》的特点,对词的主要写作方法,也作了追本溯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的文学理论,是十二首论词绝句的总纲总则,对后人研究浙西派词学理论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2个回答  2010-12-12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我记着唐诗三百首这是第一首。就这首说事吧。我保证你按我说的讲,老师一定不认为你是抄的,哈哈。
首先呢,任何诗歌鉴赏都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张九龄是什么人啊?他不是一般人。。他不止在文学上有所建树,人家更大的成就上是在政治上!换句话说,和李白杜甫这些落魄才子不同,人家是仕途上的成功人士,虽然也有起有伏,但是人家老张有着一种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看淡起伏的淡定。这样的人,在现代也是有的,比如邓小平,三起三落。扯远了。反正呢,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这种能在政治上有所成就的男人,不管是张九龄邓小平还是范仲淹,都有着一种宠辱不惊的淡定。写这首诗的时候,就是张九龄事业上比较低落的一段时间。咱们且来看看,老张是如何借着写草木,来抒发自己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淡定情怀的。

咱们来具体看看诗句。葳蕤:wei rui,枝叶繁茂的样子。全诗只要把这个词标注了,其他就是小学生都看得懂,诗歌大意就是:
兰花在春天格外繁茂,桂花在秋天绚丽绽放。这些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啊,只是在顺应他们各自的时节。
哪知道那些在山林间居住的人,在风中闻到了花香,便自顾自的生出喜爱之意。要知道啊,草木的繁茂只是为了他们自己,哪里需要这些人来欣赏呢?

从文学角度来说,诗歌起句,是整齐的对偶。在古诗文中,春兰、秋菊经常是对举,而这里与兰叶对举的,是桂花,为什么呢?老张他是广东人嘛!
而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自尔两字其实是个伏笔。

谁知两字,用得几秒,写出了已经被拟人化的花草们,那种吃惊的神态。同时也在为下文铺垫。

最后两句,直揭全诗主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是写草木,更是在写诗人自己,与前文的自尔,谁知,遥相呼应,丝丝入扣。

唐诗,讲究的是写物言志,尤其像张九龄这样的事业型男人,他不会向李白一样,求仙问道,梦游天姥山,也不会向杜甫一样为屋顶的茅草就大发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牢骚。他是个低调的人,他的才华不是为了让人赏识而存在,而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他抱定的想法是什么?是:我是金子,那迟早要发光!所以说,真正的自信者,不需要到处打广告!这是一种孤芳自赏,更是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自信和对自己政治抱负的坚定不移。

用句现代话来说,这就叫: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说去吧!
第3个回答  2019-03-10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译文:
白云飘来,山势迷蒙,景物更佳。白云飘去,山色晴明,美如图画。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了山那边的风景: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我爱这变幻迷人的云霞,爱这秀丽的山峰,它的富贵无法估计。我边走边看,那云山对我也充满爱意。
赏析:
前四句由文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这种在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但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
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
最后两句抒发了我对云霞的喜爱之情,我边走边看,对它恋恋不舍。作者直抒胸臆,使得喜爱之情更加浓烈。
第4个回答  2010-12-11
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再根据所处的那个时代进行理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