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父是父亲的父,为什么姨夫却是丈夫的夫?

如题所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更是非常丰富,叫人叹为观止。每一个字的用法都有讲究,每一个词的使用也是有特点的,比如在亲人的称谓上,就非常有意思,就像我们今天要回答的问题,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这个称谓不是随随便便的,有它深刻的哲理。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

一、代表尊卑

中国是个重视亲情的国家,一个人在社会上无论混得多么有成就,都不能不认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姑姑姨妈、伯父叔父以及舅父舅妈。如果不认了,就是六亲不认,就是大逆不道。

在六亲中,姑姑和姨妈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自己父亲的妹妹,一个是母亲的姊妹,他们都是至亲。

而姑父是姑姑的丈夫,姨夫是姨妈的老公,他们也是自己最亲的人。

所以,作为六亲的基本成员,“姑父”和“姨夫”的称谓不是现在才有,古代的时候就出现了。我们知道孔孟之道主导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是中国历代统治者认可的的价值观。

而三纲五常,等级观念、男尊女卑是孔孟之道的精髓。虽然姑父和姨夫都是近亲的配偶,但一个是父亲妹妹的爱人,一个是母亲姊妹的爱人;按照男尊女卑的说法和“三纲五常”中夫为妻纲的条理,父亲的亲戚应该是主要的,比如姑妈的配偶是排在前面的;同时,母亲的亲戚姨妈的配偶,就应该次之,地位稍逊之。自古就有。

这样一来,姑的爱人用父亲的“父”,姨妈的爱人只能委屈一点用这个丈夫的“夫”了。

二、代表亲疏

心细的朋友一定知道,我们家的孩子无论姨妈对自己如何好,他们心里还是姑妈最亲。

而在古代人的眼里,同姓的亲人血缘关系更近,应该算是“宗亲”,姑姑跟自己的同姓,应该是自己人。

而跟父亲不一姓氏的人,只能算是外姓人,外亲,这样一来,亲疏立马显现出来。

姑姑和自己同姓,关系“近”点,相对来说,姑姑的丈夫就亲一点,她的爱人我们就能用“父”字;而姨妈和自己不同姓,关系“疏远”,她的丈夫就只能委屈一点用“夫”字,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封建社会造成的尊卑亲疏。

三、与时俱进

正因为“姑父”和“姨夫”的“父”、“夫”使用是陈旧观念的产物,与新时代格格不入,它是逆历史潮流,违背现代文明和价值观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切陈旧观念被扔进历史垃圾堆。

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父亲的亲戚跟母亲的亲戚也不分尊卑,更不分远近,都是最亲的人,叫法也不该有所区别。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在书写姑姑、姨妈配偶的时候,不再有所区别,有人用“姨夫”有人用“姨父”;而称呼姑姑的爱人,有人用“姑父”、也有人用“姑夫”在《辞海》中,对这两种不同叫法都是认可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因为古时候人们普遍认为父亲这面的亲戚是最亲的,如同父亲和自己的关系一样,姑姑的丈夫,被称之为“姑父”。而姨夫是母亲这面的亲戚,是属于外亲戚,和姨夫的亲戚关系稍微疏远一些,所以称大姨或者小姨的丈夫为“姨夫”。古代的主流思想是“男尊女卑”,认为父亲这面的所有亲戚都是和自己最亲的。虽然姑父和自己也是不同姓的,姑姑和姑父以及他们家的孩子都和自己算是表亲,但是因为有和自己同姓的姑姑在,姑姑是父亲的姐妹,在血缘关系上也是最亲的。姑姑嫁给了姑父,爱屋及乌,也认为姑父和自己也亲。古时候人们又将表亲分为姑表亲和姨表亲,因为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都以父亲为中心,所以人们都觉得姑表亲比姨表亲更亲近一些。以至于民间流传下来这样的俗语“姑表亲,打折骨头连着筋;姨表亲,姨去世了,就一辈亲。”姑姑和自己亲,因此称姑姑的丈夫为“姑父”。人们又将母亲这面亲戚的称呼都加个外字,称之为“外戚”。历史上,好多君王都要防止外戚干扰执政。可见人们在潜意识里认为母亲这面的亲戚,和自己的亲近关系始终是差一层的,不是很亲。姨是母亲的妹妹或者是姐姐,姐妹长大,各自出嫁从夫,那么姨夫和自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所以人们就把姨嫁的夫君,称之为“姨夫”。为了区别父亲和母亲这面的亲戚,姑父是父亲这面的亲属,因此将姑父的“父”,取自于父亲的“父”,暗示着父亲这面亲属的连带关系。姨夫,只是姨嫁过去的夫君,简单称“姨夫”,也意味着外戚亲属的连带关系。

第2个回答  2019-09-24

许多人都有姑姑和姨妈,他们结婚后,我们就会有姑父和姨夫,我们用嘴叫人的时候,并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同,可是当我们写的时候,尤其是用手机或电脑的打出来的时候,却发现姑父的父是父亲的父,而姨夫的夫是丈夫的夫,这样的区别会让人不仅思索这是为什么。 

第一个说法,姨夫是容易发生歧义的称呼,因为不同于“姑”的独特性。“姨”本身就有两个辈分的称呼差别.譬如母亲的姐妹,这自然是要用“姨妈”来称呼,但是倘若是妻子的,则只是变更为了“姨妹”或者“姨姐”,所区别的,只是含糊其辞的女性辈分上,作为“父”型社会,女人自己本身的辈分,是要依托在男人身上的。

这就造成了一种微妙的社会心理——人们不愿意给母亲姐妹的配偶,赐予“父”的尊称,或许在最开始,他们还是被称之为“姨父”,但是久而久之,在有意或者无意的文化流变中,中国人很“自然”的就犯下了这样的一个误会。

另一种说法是跟北方的习俗有关,北方人总是说省略语,需要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全部统称为“姨”,把姨的丈夫称为了“姨夫”了。“姨”字具有双重意思,母亲的姐妹,妻子的姐妹都是这个姨。母亲的姐妹叫“姨妈”或“姨母”,妻子的姐妹叫“姨姐”或“姨妹”。“姨妈”的丈夫时,因为其是父辈,便称为“姨父”,而妻子的姐夫和妹夫,因为是平辈,就称之为“姨夫”。

中华泱泱五千年历史,有的讲究传着传着可能就传错了,上虽然对此众说纷纭,但上边的两个说法还是可信度较高的。

第3个回答  2020-09-16

对于很多小孩儿来说,自己长辈的称呼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当我们第一次见一个长辈的时候,父亲和母亲总是告诉我们应该叫什么,而对于很多人都非常好奇的就是自己的姑父和姨夫为什么称呼中是不一样的?其实姑父的父是因为姑父是父亲这边的亲戚。所以才有这个父字。而对于姨夫来说,是自己母亲那边的亲戚,而看字面意思就是因为他是我们姨姨的丈夫。
对于长辈的称呼,在我们中国是一种文化。毕竟流传着几千年,这是人们不断总结演化而来的。所以对于父亲这边的亲戚,我们通常都会叫伯父,姑父等等,这其中都带有父字,这也是为了区分开自己父亲和母亲两边的亲戚。这也是由于我们国家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传宗接代演变而来的。因为在古代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当自己的女儿嫁出去后,她的姓氏也要跟随丈夫姓。所以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孩子也就跟着丈夫姓。所以对于父亲的兄弟,我们都认为是一家人,所以我们的称呼大多数都像父亲那样,在人们看来孩子与父亲兄弟之间是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父子。而姑姑也同样是这样的道理,所以姑父也就带有着父亲的父字。如果没有这些区分的话,对于亲戚的叫法以及区分是很难的。而现在人们对这样的叫法以及自己母亲与父亲两边亲戚之间的区分也没有那么的苛刻了。我们究竟于哪边的关系近,这也不是那么狭隘的理解了。关键还是看我们双方之间究竟有多少走动,如果与自己的父亲这边亲戚走动少,那么关系也不会太近。反之,与母亲那边亲戚走动多了,我们也会变得非常亲切。

第4个回答  2020-09-16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华的文字也一样是魅力无穷。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都可以体会到中华文字中的独特用意,从而不禁感叹中华文字的细腻。就比如说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叫到的姨夫和姑父,可是仔细一看,姨夫的“夫”和姑父的“父”这两个字是不同的,那么为什么姨夫的“夫”是丈夫的“夫”而辜负的父则是父亲的“父”,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吗?

第一,据说与刘邦有关。
刘邦在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虽然他的父亲对他挺好,但是他父亲的小妾却对他非常刻薄。后来在刘邦平定天下以后,按照礼法他应该册封自己的整个家族。所以他就不得不忍着自己的厌恶封父亲的小妾为大夫人,可谁知这个女人竟然得寸进尺,连自己的妹妹都要册封,所以刘邦此时便不能忍了,将她们的简书全部扔了烧毁。所以从那个时候刘邦便把姨父的“父”改为了“夫”。

第二,姑父是父亲一方的亲戚,所以为父。
其实姑父和姨夫,之所以会出现字上面的差别主要是因为自古以来内亲外戚的传统,所谓内心就是指的父亲一方,而外戚则是指的母亲一方。姑父是指自己父亲的姐姐或者妹妹所嫁的丈夫,这样看来姑父应该是属于父亲一边的亲戚,所以均属于内亲。这就是姑父的“父”之所以是父亲的“父”的原因了。

第二,姨夫是母亲一方,所以姨夫是丈夫的夫。
如果按照上面的说法来分类的话,姨夫是自己母亲的姐妹所嫁的丈夫,这样看来他们应该归为外戚。这样以来将姨夫的“夫”用丈夫的“夫”也是具有一定的道理的,从而可以表明亲戚关系的远近。可见,中国的文字是十分严谨的,它的每一个字都有着自己的由来以及自己的含义,甚至说有着自己应该执行的任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