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似柔非柔,以屈求伸?

如题所述

与人交往时,间接常比直接好,少言常比多言妙。似柔非柔,以屈求伸才是交际箴言。

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藏锋收尾才能笔落惊鸿,写出上乘的作品。做人亦如此,不必锋芒太露,这或许符合中国人含蓄、谦虚的思想。

有时曾国藩的锋芒太露,因此处处遭人忌妒,受人暗算,连咸丰皇帝也不信任他。1857年2月,他的父亲曾麟书病逝,朝廷给了他三个月的假,令他假满后回江西带兵作战。曾国藩伸手要权被拒绝,随即上疏试探咸丰帝,说自己回到家乡后日夜惶恐不安,自认不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又处于不得施展的位置,想尽孝就无以报皇恩,想尽忠又无以谢父母之恩。

咸丰皇帝十分明了曾国藩此一试探性的口吻,但心中仍旧坚持不给其实权的想法。正好此时江西的军务已有好转,就顺水推舟,批道:“江西军务渐有起色,即楚南亦变肃清,汝可暂守礼庐,仍应候旨。”假戏真做,曾国藩真是哭笑不得。

此外,曾国藩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舆论压力。此次曾国藩离军奔丧已属不忠,此后又以复出作为要求实权的砝码,这与他平日所标榜的理学家形象大相径庭。因此,招来了种种指责与非议,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吴敏树致书曾国藩谈到“曾公本以母丧在籍,被朝命与办湖南防堵,遂与募勇起事。

曾公之事,暴于天下,人皆知其有为而为,非从其利者。今贼未平,军未少息,犹望终制,’盖其心态有不能安者。曾公诚不可无是心,其有是心而非讹言之者,人又知之。……奏折中常以不填官衔致被旨责,其心事明白,实非寻常所见。”吴直言不讳让曾国藩备感尴尬。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曾国藩失眠了。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自省自悟以后,曾国藩在自我修身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人处事也不再锋芒毕露,而是日益变得圆融。

智有所用,不在小谋。急于求成的人最难以克服的弱点就是不注意时间和场合地表现自我、自高自大,不懂得龙蛇屈伸之道。

曾国藩的处世,深谙龙蛇屈伸之道,这也是经过教训,总结经验后的获得。

之后,曾国藩认为与人交往,切忌自以为是,不能以自己为中心,处处争强逞能,不给别人以一现和施展的机会,否则别人很快就会对他产生反感,将来一起合作共事的可能性就可想而知了。

古语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思想修养好的人,语言简洁,不乱发议论;而性情浮躁的人,滔滔不绝,却言之无物。

曾国藩以自身的体会来检点表现太强的毛病。他说,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话不多;与亲人相处的时候,话也很少。但与朋友在一起时,话就很多,如果恰好异性朋友也在一起时,话就更多了,表现欲一下被激发,说到得意的地方更是手舞足蹈。夸夸其谈的人,本来是想表现自己的长处,可是他在表现自己的长处时却暴露了自己的短处,只知道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乐趣里,却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因此,曾国藩不仅常常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属于表现欲太强,还提醒自己的僚友朋友共同注意。

可见,与人交往时,间接常比直接好,少言常比多言妙。似柔非柔,以屈求伸才是交际箴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