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两位老师是谁?

如题所述

鲁迅先生的两位老师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另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1、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

在鲁迅幼小的心里,三味书屋里的先生是博学而严厉的,与充满乐趣的百草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开始不喜欢,但慢慢觉得三味书屋也是趣味横生,对着梅花鹿画像拜孔子和先生便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平日严厉的先生竟然会和蔼地向学生还礼,可见先生的师德是多么高尚,尊重学生便在鲁迅先生心里扎下深根;先生读书时的样子也对鲁迅产生了深远影响,先生在学生人声鼎沸的嘈杂读书声中,忘情而陶醉地读着自己的书,“金笸箩,指挥倜傥,如意棒……”,以至学生都停下了,先生还在自我朗读中陶醉着,体现了读书人对书的喜爱和痴迷程度,令鲁迅既感到有趣,又受益非浅。

2、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腾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仙台时的一名医学教授,黑瘦安静的模样,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蔼可亲的神态,令鲁迅终身难以忘怀;从近处说,他对鲁迅先生的学习寄予了厚望,从远处说,他把振兴中国医学的希望寄托在了鲁迅身上,从生活到学习上给予了特殊的关照,从一个负责任老师的角度,给了身处异国他乡的鲁迅一份凝重而厚实的爱,让他每每记起都受用不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07
鲁迅在诸多的老师中,最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
关于寿先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极方正、质朴、博学”。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亟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
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1906年他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仅在家十天,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主动送挽帐致哀。
鲁迅与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同样情深意厚,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到1926年,“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1935年,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译的《鲁迅选集》要定稿时,他回信说:“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直到鲁迅逝世前,他还曾让增田涉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
鲁迅认为:“他对我的热心的希望,小而言,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感情要比前两位老师复杂些。章太炎因早年热心维新运动的反清革命,成为一个学者兼革命家,他1906年流亡日本不久便主持《民报》,鲁迅常去报馆听他讲学。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更钦敬他的革命精神。
后来,“五四”运动后,章先生慢慢落伍了,白话文运动多年后,他不在维护文言攻击白话,鲁迅素所敬重的老师“原是拉车的好身手,”现在却“拉车屁股向后”了,怎么办?是尊师还是重道?鲁迅选择了后者,写了《趋时和复古》等文章,对章先生进行了尖锐批评。
然而,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纯正先贤”宣布要进行“国葬”;也有一些报刊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而早年革命家的章太炎被掩盖起来。于是,鲁迅不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
第2个回答  2019-06-24
鲁迅在诸多的老师中,最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
你所说的应该是前两位
第3个回答  2020-10-24

鲁迅的《藤野先生》感人至深,让人读到一种浓浓的师生情,鲁迅自己也曾表示他对藤野先生是永志难忘。而藤野先生在晚年接受采访时,却对鲁迅印象不深,甚至还问道:“鲁迅是谁?这是为什么呢?

第4个回答  2020-09-09
寿镜吾先生和藤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