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集的版本目录

如题所述

1938年上海复社出版的二十卷本。复社是郑振铎、胡愈之这些文化人自己集资办起的一家小出版社,资金不多,要出版这样大的一部书很吃力。正好不久前出版了斯诺的《西行漫记》这本畅销书,赚了一笔钱。另一个办法,是由蔡元培、宋庆龄出面,向海内外人士募集纪念本订户。普及本每部定价才八元,而纪念本却是五十元(甲种)、一百元(乙种),集资不少,这书才得以印成。  这书署名为“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实际是由许广平、郑振铎、王任叔定出方案,具体编校工作,是谢澹如、唐弢、柯灵等人做的。  这部《全集》,收入了鲁迅自己编印的全部著译的单行本。他最后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及其“二集”,编成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印行,这次也编入《全集》第六卷。这一卷中还有《且介亭杂文末编》,是他1936年的文集,由许广平编定的。
鲁迅的家原租住在上海大陆新村,因鲁迅去世后留下了几百万字的手稿,为防止国民党派人来搜查,许广平在青年作家萧军的帮助下悄悄搬了家,将鲁迅的手稿和家中物品搬到上海霞飞路霞飞坊64号,然后将其隐藏在厨房墙角煤堆里。
为了尽快出版《鲁迅全集》,1937年初,在许广平和好友许寿裳、台静农、胡愈之等人的筹划下,成立了以蔡元培、茅盾、周作人等人为主的《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
为了尽快出版《鲁迅全集》,胡愈之在环境险恶、经济拮据、出版发行都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办起了名为“复社”的出版机构,用来出版《鲁迅全集》等进步书籍。他还考虑到当时政治条件下,《鲁迅全集》的出版会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干扰,便想到请“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主席蔡元培题写《鲁迅全集》的书名,当局就不敢对这部书怎么样了。
1938年4月,胡愈之由上海去香港,向“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正、副主席蔡元培和宋庆龄报告《鲁迅全集》的出版计划。蔡元培即席挥毫写了“鲁迅全集”四个大字,6月1日前还写了《征订〈鲁迅全集〉精制纪念本启》和《鲁迅先生全集序》。蔡元培在序中给鲁迅以极高的评价,称鲁迅为新文学的“开山”之祖。胡愈之这一“招”果真灵,凭蔡元培在国民党内的资历与声望,避免了当局的干扰。许广平也为《鲁迅全集》写了题跋。
如何解决出书资金不足问题?胡愈之又想出了一个办法:除了普通本廉价发行预约外,另印需预付100元一套的精制纪念本。靠这笔预付款来印行《鲁迅全集》普通本和纪念本。在胡愈之、茅盾、巴金、沈钧儒、陶行知的热心号召下,先后收到来自祖国内地及南洋、美国一些爱国人士和华侨的多笔购书定金,终于解决了出版的资金难题。
在鲁迅亲友和各界人士的多方努力下,从1938年4月开始,在禁出红色书籍的孤岛上海,仅用不到4个月时间就将600万字、20卷的第一部《鲁迅全集》出了甲乙丙3种版本:其中甲种纪念本是红布烫金,属精装本;乙种纪念本是皮脊烫金,整套装楠木箱;丙种本为普通的平装本。乙种纪念本编号印制200套,非卖品。甲种纪念本售价50元。普及本的开本与正文和纪念本相同,封面大红纸面布脊精装,正文用新闻纸印刷,售价为8元。
1938年8月10日,20卷本的《鲁迅全集》正式发行,正如许广平在《〈鲁迅全集〉编校后记》中所说:“六百余万言之全集,竟得于三个月中短期完成,实开中国出版界之奇迹。”  197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20卷的《鲁迅全集》二十卷,卷目如下:
第一卷 《坟》《野草》《呐喊》
第二卷 《热风》《彷徨》《朝花夕拾》《故事新编》
第三卷《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
第四卷《 三闲集》《 二心集》《 伪自由书》
第五卷《南腔北调集》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第六卷 《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第七卷 《两地书》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第八卷  《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
第九卷 《嵇康集》《中国小说史略》
第十卷《 小说旧闻钞》 《唐宋传奇集》 《汉文学史纲要》
第十一卷 《 月界旅行》 《现代小说译丛》 《地底旅行》 《现代日本小说集》《域外小说集》 《工人绥惠略夫》
第十二卷《 一个青年的梦》《 爱罗先珂童话集》《 桃色的云》
第十三卷 《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思想·山水·人物》
第十四卷 《小约翰》《小彼得》《表》《俄罗斯的童话》《附:药用植物》
第十五卷 《近代美术史潮论》《艺术论(卢氏)》
第十六卷《 壁下译丛》《译丛补》 
第十七卷  《艺术论(蒲氏)》《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文艺与批评》《文艺政策》
第十八卷  《十月》《毁灭》《山民牧唱》《坏孩子和别的奇闻》
第十九卷 《 竖琴一天的工作》
第二十卷《 死魂灵》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八〇年九月
第一卷 坟 热风 呐喊
第二卷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第三卷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而已集
第四卷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第五卷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第六卷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第七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第八卷 集外集拾遗补编
第九卷 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
第十卷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第十一卷 两地书 书信
第十二卷 书信
第十三卷 书信
第十四卷 日记
第十五卷 日记
第十六卷(附集) 鲁迅著译年表 全集篇目
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6卷的《鲁迅全集》,一般教科书所选用的鲁迅的文章均出自这个版本。 目录
第 一 卷 坟 热风 呐喊
第 二 卷 仿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第 三 卷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第 四 卷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第 五 卷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第 六 卷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第 七 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第 八 卷 集外集拾遗补编
第 九 卷 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
第 十 卷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第十一卷 两地书 书信(1904-1926)
第十二卷 书信(1927-1933)
第十三卷 书信(1934-1935)
第十四卷 书信(1936 致外国人士)
第十五卷 日记(1912-1926)
第十六卷 日记(1927-1936)
第十七卷 日记(人物书刊注释)
第十八卷 附集 鲁迅著译年表 全集篇目索引 全集注释索引 作者:《鲁迅全集》编委会 编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1
开本:32开 锦盒精装
图书卷数:全20册 精装
字数:7000000
内容介绍
本部《鲁迅全集》共二十卷,总字数达700万字,其编辑与校勘工作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成立《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先后聘请了数名具有多年编辑工作经验、对鲁迅生平与创作较为熟悉的编辑,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根据专家们提供的诸多内部资料,并结合当前较为通行的各种版本,历时5年,终成此书。
本部《鲁迅全集》在原有全集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较大的增补和修订,精心选编了能体现出鲁迅创作、翻译、古籍辑校和科学普及这四个方面突出成绩的作品,力求达到精华不漏的目标,希望在读者面前展示的是一个更为完整的鲁迅。
本书特点
文体全面 本部《鲁迅全集》涵盖了鲁迅创作、翻译、古籍辑校和科学普及这四个方面的重要成就,文体全面,是鲁迅作品一次全方位的展示。
内容完整 本部《鲁迅全集》选编精良,力求达到精华不漏的目的,希望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一个更为完整的鲁迅。
编排创新 编排上,将鲁迅逝世之后出版的鲁迅著作集(主要指《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和陆续发现的佚文重新编排,一律按写作日期和发表日期的先后为序,分别重编为《人海杂言》和《荆天丛笔》(这两个书名均来自鲁迅生前的构想)。
版本还原 本部《鲁迅全集》所选编的文字,依据鲁迅著作手稿、最初发表的报刊、初版本、通行本汇校而成,并配以多幅与鲁迅相关的珍贵历史图片,从而能使读者从直观上更好地了解鲁迅。
目录
第一卷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野草》
第二卷
《朝花夕拾》
《诗歌集》
《热风》
《坟》
第三卷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华盖集续篇的续篇》
《而已集》
第四卷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第五卷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第六卷
《人海杂言》(前期集外文)
《荆天丛笔*上》(后期集外文)
第七卷
《荆天丛笔*下》(后期集外文)
第八卷
《日记》(1912年-1926年)
第九卷
《日记》(1927年-1936年)
第十卷
《书信》(1904年-1933年)
第十一卷
《书信》(1934年-1936年)
第十二卷(译文)
《月界旅行》
《地底旅行》
《域外小说集》
《工人绥惠略夫》
《一个青年的梦》
《爱罗先诃童话集》
第十三卷(译文)
《桃色的云》
《苦闷的象征》
《出了象牙之塔》
《思想*山水*人物》
第十四卷(译文)
《小约翰》
《表》
《俄罗斯的童话》
《坏孩子和别的奇闻》
第十五卷
《近代美术史潮论》
《艺术论》(卢氏)
《艺术论》(蒲氏)
《毁灭》
第十六卷
《十月》
《死魂灵》
第十七卷
《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汉文学史纲要》
第十八卷
《古小说钩沉》
《小说备校》
第十九卷
《唐宋传奇集》
《小说旧闻钞》
《会稽郡故书杂集》
《岭表录异》
第二十卷
《嵇康集》
《云谷杂记》
《中国矿产志》
《生理学讲义》
《中国地质略论》
《说镭》 新版
随着20多年来人文科学和鲁迅研究的不断发展,专家、读者陆续发现1981年版的一些不足:鲁迅的佚文、佚信不断被发现,当时的注释有其历史的局限。此外,书中也有一些误植、误排的字。更重要的是,鲁迅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应在全集中有所体现。新版《鲁迅全集》新在哪里?其修订原则是“以1981年版为基础,增补不足,修订错讹”。根据定稿,新版《鲁迅全集》由原来的16卷增至18卷,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共计创作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字数约700万字。与1981年版相比,此次《鲁迅全集》修订集中在三个方面:佚文佚信的增收;原著的文本校勘;注释的增补修改。
收文
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此次修订,增收新的佚文23篇,佚信20封,鲁迅致许广平的《两地书》原信68封,鲁迅与增田涉答问函件集编文字约10万字。修订编委会委员、绍兴鲁迅纪念馆馆长裘士雄介绍说,在认定的23篇佚文中,内容涉及古籍整理、介绍外国文学家作品和悼念文章等,体裁包括杂文、诗歌等,反映了鲁迅文学创作道路的变迁和思想的演进。其中发表于1912年1月的《军界痛言》一文尤为重要。该文痛斥了辛亥革命后光复军在绍兴的一些劣行,在当时曾触动了一些光复军人士,他们对照此文进行检查,军风有所改变。与增收的文章相比,佚信的增收量更多。在新发现的20封佚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鲁迅写给张琴孙、蔡元培、宋庆龄、胡适、江绍原、郁达夫、杨之华、申彦俊等社会名流、外国友人的。其中一封是1933年鲁迅写给宋庆龄、蔡元培商讨共同营救被捕共产党人的信,弥足珍贵。这些信件内容的涉及面很广,包括文化交流、学术探讨和生活等多个方面,反映了鲁迅各个时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经历。1933年由青光书局出版的《两地书》,鲁迅在编辑过程中对原信做了很多改动,包括删节内容、加写部分文字,同时鲁迅把原信全部抄录保存了下来。但1981年《鲁迅全集》出版时,鲁迅原信尚未印行。此次修订,在收入《两地书》的同时,将鲁迅的原信按时间顺序与鲁迅的其他书信一起编入书信卷,这样既保存了《两地书》作为独立版本的完整性,又能使读者看到鲁迅原信的全貌。鲁迅、茅盾联名致中共中央祝贺红军东征胜利的信件,1995年全文被发现,但专家们认为,此信没有原件依据,文字风格与鲁迅手笔完全不同,而且也不能证明此信经过鲁迅审阅,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鲁迅、茅盾联名给中央写信确有其事,这封信具有很重要的文献意义,并且在鲁迅生前公开发表过,应该在全集中得到反映。修订本将这封信编入书信卷附录,作为资料,便于读者查找。据修订编辑委员会成员、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主任王海波介绍,新版《鲁迅全集》还删去了经鉴定不属于鲁迅书信的《致北方俄罗斯民族合唱团》等。
校勘
改动了1000多处据初步统计,此次修订,校勘改动达1000多处,使鲁迅作品的文本更加准确。负责全集第二卷修订的张梦阳举例说,收入《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我”按照闰土的父亲传授的方法,支起竹筛罩鸟,“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促住的不过三四只。”这里“促住”为“捉住”之误,而且一错就错了几十年。张梦阳发现这个错后,不是轻易去改,而是认真查阅了登在1926年《莽原》半月刊上的原文,得到确认后才改过来。再如收入《野草》的《好的故事》中“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这里“缕缕的胭脂水”应为“如缕缕的胭脂水”,此文在《语丝》周刊发表时漏掉“如”字,鲁迅当年曾在杂志上发过更正,但收入集子时未改过来。像这类校勘,看上去是一字之改,但要改这一个字,却需要做大量严谨细致的考证工作。
注释
更加客观、公正、科学修订编辑委员会副主任林非和陈漱渝认为,此次《鲁迅全集》注释的修订前进了一大步,对原注中带有评价说明性的内容、带有政治性和批判色彩的注释酌情做了修改和删节,把客观性作为新版注释的追求。此次修订,注释更为客观、不发议论,不解释鲁迅原文的含意,对注释对象不做评论,但要尊重历史,对大是大非问题不能回避。如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种人”以及相关人物的注释,删去了评价,只客观介绍情况。按照“向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提供相关资料和知识,同时对文化程度较高的读者也有参考价值”的注释宗旨,此次修订新增注释900余条,对1000多条原注做了重大修改,仅查补修改中外人物的生卒年一项就达到900余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