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桥的来历

如题所述

又称"通仙桥",飞架在永春县东关镇东美村的湖洋溪上,历来是交通要冲,为大田、德化、永春通往泉州的必经之地。东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闽南绝无仅有的长廊屋盖梁式桥,全长眠85米,宽5米,共六墩五孔两台,桥基采用"睡木沉基",船形桥墩以上部分全为木材构造,技艺之精湛,构造之奇特实属罕见。1991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桥下碧波万顷,舟帆片片,鹭鸶戏水,甚为惬意。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的东平乡,有一座闽南地区罕见的长廊屋盖梁式桥——东关桥。
这座桥始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经将近900多年,每个朝代都有修整,现存的这座木桥是清朝时期重新修复的。历代虽经多次重修,但仍完整地保留了宋代桥梁建筑的特点,是闽南一带罕见的长廊屋盖梁的桥梁,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木桥长85米,宽5米,木石混合结构,四个桥墩,五个桥孔。桥墩是由大块的石头干砌而成,不用一丝一毫的钢筋水泥,桥墩下面还压着一层大松木,古称“睡木沉基”,在冬天枯水期水位降低的时候,透过清澈见底的溪水,能清楚地看见桥墩下面压着的松木,整座桥梁的重量就压在这个水下松木上。松木历经千年不烂,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墩上再用巨大的石头叠垒三层,用来架设大梁。每个桥孔用22根分上下两层辅设的特大杉木作梁,梁以上部分全部都是木结构,桥面上还盖有屋顶,就像装有顶棚的人行天桥一样,有桥屋26间,木架砖墙、青瓦屋顶。这座长廊屋盖梁式桥是根据闽南地区雨水很多而设计构筑的。木梁桥上造桥屋,既可供远行的人们借此歇脚避雨,又有增强桥梁的稳定性,阻止雨水直接渗入导致木梁腐烂,还能给山水之间增添无限画意,收到实用、坚固、美观的效果。

走进东关桥,里面全是红漆的,这包含着古色古香的美。在每间桥屋的横间上都有一幅画,画着一些古代的传说,有哪吒闹海,有沉香救母,还有嫦娥奔月……这些画都画得很精美,能看出是画家认真地一笔一划画出来的。透过脚下的古木板,隐隐约约可以看见碧绿的小溪,可以听见小溪那有节奏的歌唱声。应该保护现在所有的文化遗产,那是古代留给我们这后代子孙的珍贵文物。大家不能乱丢垃圾、乱涂乱画,这样都会损坏这些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来共同保护这珍贵的文化遗产吧!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93559.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12
  东关桥有个雅称“通仙桥”,关于通仙桥的来历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据传,南宋时有位泉州知府到永春县桃溪巡游。船行至现在的东美村附近,只见沿岸风光迷人,景色优美,可惜两岸隔着湖洋溪,来往只能靠一条渡船,极不方便。于是命令县官一年内在湖洋溪上建成一座大桥。
  当时县官名叫林廷彦。他立即叫来总管家马用,嘱办建桥事宜。马用,趁机强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一面向各村各户摊派银两,一面强行征用民工建桥。这一年,恰好遇上旱灾,田里颗粒无收,谁也无心建桥。尽管抓来三五百个民工,三个月过去了,工程进展缓慢。眼看春天洪汛快到,县太爷坐立难安,马用也再三使出淫威,但仍是无济于事。有一天,马用正在吊打怠工的民工时,一位自称从湖洋仙溪来的白须老汉,拄着方竹拐杖,上前劝阻说:“别打了,”他指着马用继续说:“如果你依我一个条件,桥在一百天内便可建成。”马用轻蔑地望着老汉说:“你这个老不死的,如果真能一百天内建成桥,十个条件我也依你。不过,我看你还是别自找死路了!”白须老汉哈哈大笑说:“甚好!甚好!”他向当地村民借来一个米缸放在马用面前,说:“只要你能每天装满一缸米,我可保证如期完工。”马用听说一天只要小小一缸米桥就能建成,便欣然同意了。因生怕老汉中途变卦,还特地立下了“军令状”。当天,按照规定时刻,马用派两个人挑来了米,倒进米缸,说来也真奇怪,两担米居然遮不住缸底。最后一共用了五十担大米,米缸才刚好装满!一连十天,建桥进展很快,马用既高兴又心疼。他想自己刚捞到的这一把,要是这样折腾下去准会亏本。因此第十一天,他以沙代米倒进米缸,然而到工地一看,众人都有气无力的,马用怕影响工程进度无可奈何,只得继续送米,整整一百天,共用大米五千担,桥终于如期建成了。
  庆祝大桥落成那天,众人不见白须老汉,有个年轻木工说:“老汉已回仙溪去了。临走时留下米缸,要我交给县官。”管家马用向县官和泉州知府汇报建桥经过并邀功请赏。知府和县官都不相信用了那么多大米,请木工当场一试,结果只放两担米,缸就满了。县官盛怒之下,令人把马用绑了起来,并查抄没收了他所有家产,还把他发配到本县一都光山作烧炭苦役。白须老汉巧布机关把所得的米分给穷苦人。据那个年轻木工说,他接过米缸后,只见老汉踩着一朵白云从桥上通过,向泉州府一步一回头地飘去。人们传说白须老汉是位神仙,因此把这座桥叫“通仙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