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图书馆读书效率更高?

在图书馆读书效率更高,这是为什么?

小明是心理系的新生,和很多普通人一样,平时在宿舍看美剧、打游戏,每到考试周的时候,才会每天起早贪黑去图书馆或者公共自习室读书复习。

马上又要期末了,不巧的是前段时间他刚刚调换宿舍,现在住得离图书馆与自习室都非常远,因此这次就在宿舍复习,然后参加考试,结果却惨不忍睹,自省归纳原因:主要是在宿舍中复习比图书馆效率低太多的缘故。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带着疑问来到心理系老师的办公室,让专业老师来答疑解惑。

小明:各位老师好,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图书馆读书的效率比在家里(宿舍)更高呢?

群体心理学家老师A是东北糙汉,性子急说话直:蠢货,因为你在图书馆中会迫于群体的压力,不自觉地从众而已。“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这种行为的产生原因是你希望在群体中获得社会认同感和安全感。在我眼里,你就像羊群中一只迷茫的小羊羔一样,跟着头羊(学霸)在知识的海洋里乱跑罢了。

小明:老师,那我想要考好,只能这样一直从众下去了吗?

老师A:算你还有点儿进取心,其实从众行为也并非全无益处。人们的从众行为有表面与内心两个层面,你现在只是停留在表面从众的初级阶段而已,你若常常去图书馆接受众多学霸的熏陶,把从众的层面从"表面从众"发展到"内心从众"的地步,将从众进行到底,最终肯定也会升级成为真正的学霸的。

小明:Get it!我明白了,将从众进行到底。

社会心理学老师B是国学爱好者,说话总是带着古人遗风:非也非也,A兄所言有误啊!小明,其实原因无他,实则“社会助长效应”罢了。图书馆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诸多莘莘学子激起汝内心昂扬之斗志,故温书方有事半功倍之效!说完,还似模似样地捋了一下不存在的三寸长须。

系主任怒道:说人话!

老师B:“社会助长效应”是人们完成简单任务或者熟练任务时,如果有观察者在场或者有竞争者,将会激发起优于独处时表现的倾向。你去图书馆看书,自身本就有一定的学习动机,在图书馆中看到其他人努力的样子,激发出了你的竞争心,因而更加专注与用功,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学习效率。倘若整个图书馆中只有你一个人的话,你很有可能会玩游戏而不认真读书。

小明:似乎“社会助长效应”与“从众效应”没什么区别啊?

老师B:“社会助长效应”是你激发了自己的内在动机后对行为的一种主观调控,属于意识层面的改变;而“从众效应”是你被动地跟随他人,大多是你觉察不到的潜意识层面的影响。

小明对老师B长揖于地:老师辛苦,学生受教了。

行为主义学派的老师C是科研帝,长期扎根实验室与小动物们为伍。今天难得在办公室,这时也忍不住插话了:班杜拉说过,“观察学习”才是人类学习的本质。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应对外在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的完成学习的过程。你在图书馆中,就是先对学霸进行观察学习,然后自己通过这种方法取得较好成效即获得正强化后,转化为“经验学习”。在家里(宿舍),你没有一个好的"榜样"(或者有也是提供负强化的对象),因此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率。

小明:那为什么有的人反而在家里独自学习的时候学习效率比在图书馆中更高呢?

认知学派的老师D:这是因为不同的人的大脑的“认知风格”不同。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即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有的人是“场依存性”风格,有的人是“场独立性”风格。场独立性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性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场独立性风格的人学习策略一般为独立自觉学习,是由内在动机支配的;场依存性风格的人学习策略为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大多由外在动机支配的。因此,场独立风格的人喜好在人少安静的地方独立学习、而场依存性风格的人习惯在人多的地方与同伴一起学习。

小明:各位老师的答案都不一样,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呢?

系主任总结发言: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中间学科,并不像逻辑严密的数学执着追求"正确答案"。在它的发展史上出现了很多种不同的流派,对于同一问题,各个流派从各自不同的理论与视角出发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很正常的事情。因而,关于各位老师的不同答案,你并不需要必须分辨哪个是"绝对正确"的,而最好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就好。

小明:我明白了,谢谢各位老师。

各位热爱学习的小伙伴们,你们明白了吗?(作者:苏子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07

如果允许的话最好可以去图书馆读书,因为在图书馆里读书相对来说效率会更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环境安静,容易集中精神

同样是读书,如果在一个喧哗的环境下去阅读,对书籍内容的消化和理解必定会大打折扣。

在图书馆里比较安静,人们会很容易沉浸在书籍的世界中,让自己不知不觉进入“心流”的状态。减少了外界的打扰,人也更容易集中精神,读书的效率自然也会高很多。

2、换个环境,学习效果更好

如果你在家里或者其他地方很难进入工作或者学习状态,那不妨去图书馆里去学习。当变化学习地点时,我们的大脑也会切换一下模式,缓解由于环境单一而产生的疲劳。

同时,当你走进图书馆就开始学习,这是一种外在的暗示,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仪式感,会更容易进入学习的状态。

3、学习氛围好,让自己不自觉地跟随别人

人天生就有模仿的能力,当进入一个比较严谨的环境中时,自然也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当我们看到身边的人都在学习看书的时候,自己很容易被这种氛围感染,觉得在这种氛围下自己也应该行动起来。

这是一种很好的他律过程,如果你读不进去书,那么主动到一个大家都读书的环境中去,无疑是对自己最好鞭策。

所以,基于以上好处,为了更高效地学习,我们最好尽量选择到图书馆去读书。


我是欧阳芊双,专注于个人成长与效率提升,更多内容欢迎访问公众号【欧阳芊双】ID:qianshuang2016

第2个回答  2017-10-28

在图书馆读书的效率高原因如下:

一、“去图书馆读书”这件事本身就很有仪式感。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暗示,在图书馆读书有一种“就要收获满满的知识”的兴奋感。个人管理大神战隼在知乎上有这样的一段话:“如果可能,在进入学习或者工作状态前做一些小仪式,比如摆个姿势,戴上学习帽什么的。就好像在运动前做准备活动一样,给身体一个提示”。这是更外露的制造仪式感的方式。

二,图书馆的用途就是读书,整个环境里很少有分散注意力的事情和人。整齐的书架和桌椅、丰富的藏书,本身就散发出一种庄重的气氛。在图书馆就想安静的看书。心态很稳定。假设读书时觉得饿了,如果我在宿舍的书桌前,就会顺手拿出零食来吃,边吃还会边计划待会午饭做什么吃(因为厨房就在卧室的几步之外)而如果是在图书馆,就会告诉自己先把原计划读的内容读完,再考虑吃的。

三,看到图书馆里其他人都在认真读书,被打鸡血。周围人都学习会影响自己。好的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学习动力。

所以,一般大学生学习都去图书馆,图书馆的学习效率更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