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东和.收二川.七擒.北拒.排八阵分别是啥意思

如题所述

六出:六出祁山 东和:东和孙吴 收二川:收荆益二川
七擒:七擒孟获 北拒:北拒曹操 排八阵:排设八阵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8-28
收二川:取西川
排八阵:自创军阵,八卦阵
六出:六出祁山伐魏
七擒:七擒孟获
北拒:指北拒曹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在五丈原将死的时候,使用镶星术,希望能够延长寿命,来完成统一天下的愿望.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三顾茅庐)
第2个回答  2007-08-28
《三国演义》里面的情节是:
1、六出:指诸葛亮在平定南方之后上《出师表》,开始北伐讨伐曹魏。而北伐的主要进军路线就是出祁山,攻打曹魏西北。在开展早期,大将魏延曾向诸葛亮建议用小股部队穿过“子午谷”对长安进行奇袭,但遭到诸葛亮反对。诸葛亮在世总共六次北伐,均是出祁山,因此叫“六出”
2、东和:小说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所谓“东和”,主要的有,(1)“隆中对”,诸葛亮为刘备提出战略方针,根据天下的力量对比和利益问题,提出要东和孙权,自己向西发展,赤壁之战就是对这次“东和”的一次实践。(2)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在赤壁之战后争夺荆州的一些列行动后,诸葛亮凭借智慧与外交能力,依旧将两家联合,共同抵御曹操。(3)刘备入川不利,诸葛亮率援军从荆州出发,临行前对镇守荆州的关羽提出了“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可惜后来关羽没有遵守,遭到了曹魏与孙吴的夹击,这个结果从侧面上表现出诸葛亮的这一策略是对的。(4)刘备为给关羽和张飞报仇,率军讨伐东吴,但在猇亭一战惨败,战后不久刘备在白帝城去世。此战结束后,诸葛亮再次坚持“东和”战略,为内忧外患的蜀国减少了相当多的压力。
3、收二川:二川是指东川和西川,合起来就差不多是蜀国,东川大体可以理解为今天重庆及其部分周边地区,而西川主要以成都及四川盆地为主。收“二川”,建立蜀国,这是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刘备谋划的战略,而收川成功则是对这一战略的施行。
4、七擒:这个指“七擒孟获”。刘备去世后,属国南方的蛮夷地区以蛮王孟获为首开始造反,宣布摆脱蜀国控制,并且占领了部分蜀国南方的土地。诸葛亮率军南下平蛮。他在观察了蛮夷地区的地形等特征以后,通过分析,认为这个地方易守难攻,即使将孟获击溃,平定南方,等待蜀国军队一撤,他们又会再次造反。因此他制定了“攻心”策略,意图让蛮族地区从内心中归顺蜀国而不是因为军事打击的降服。战争中屡次俘虏蛮王孟获,但他屡次不服,诸葛亮就屡次放了他,这样一擒一纵,多达七次,最终孟获心悦诚服。
5、北拒:这个在三国演义中出现多次,是诸葛亮战略方针的一部分,总是和“东和”联系在一起的。上边简述“东和”的时候其实在另外一个层次上说就是“北拒”。北拒主要是指诸葛亮的态度,即坚定地反抗曹魏集团。
6、排八阵:小说中的情节是,刘备率军在猇亭之战中惨败,仓皇向蜀国逃窜。然而在这场战役开战之前,刘备曾让人给远在成都的诸葛亮送去他安营扎寨的图本,以显示他的统帅能力。但诸葛亮在看到图本之后却大怒,并说一定要斩了这个给主公献扎寨方法的人。但来使却说这个营寨正是刘备本人设计的。诸葛亮十分沮丧,认定了这场战役将要绝对的大败惨败,于是让这来送图本的这个人给刘备说,要撤退的话从“鱼腹浦”走,那里埋伏了十万军队。当东吴的都督陆逊率军追赶至此的时候,一兵未见,只看到满地乱石。这就是有名的“八阵图”,吴军进入八阵图之后,狂风四起,无法前进也无法撤退,活生生的困在其中。最后是被诸葛亮的岳父将陆逊和他的军队领出了八阵图。虽然八阵图并没有消灭这股部队,但是统帅陆逊见识到了诸葛亮的实力,又迫于曹魏在北面即将发起的攻势,率军回东吴。
以上就是我对这些事情的片面记忆,仅仅列举的是《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情节。如有不正确或有缺陷,还请各位多多指正。
第3个回答  2007-08-28
六出:六出祁山 东和:东和孙吴 收二川:收荆益二川
七擒:七擒孟获 北拒:北拒曹操 排八阵:排设八阵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