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将要划为哪个市

如题所述

砀山,萧县可能划归淮北市! 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的近期构想
近期行政区划调整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抓好中心、扩大空间,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地域环境,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新活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和梯度推移性,结合安徽省城市区位、经济差异,重点抓好合肥、蚌埠、芜湖、黄山四大中心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
   1、调整蚌埠行政区划,打造皖北区域经济中心新亮点。皖北6市是安徽最大的人口聚集地,其人口总量约占全省的43%。但是,这几年来,合肥崛起、皖江开发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而皖北却一直游离于发展的主战场之外,使得皖北在全省经济所占的份额不高,2001年6市GDP占全省的比重不到30%。造成皖北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皖北发展缺少中心城市。也就是说皖北的振兴需要中心城市的带动。
   综合比较,蚌埠则是皖北唯一能够承担中心功能的城市。蚌埠滨临淮河,京沪、淮南铁路,正在建设中的宁西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合徐、界阜高速公路等在此交汇,是目前安徽省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在近代历史上也是皖北的商贸中心。近年来蚌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影响力减弱,但其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实力仍是皖北其他城市无法替代的。
   加快蚌埠中心城市发展已成为有关方面的共识。省委、省政府在《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意见》中也已明确提出要把蚌埠建设成为皖北加工、商贸、科技中心城市。目前,蚌埠经济发展已经从城区向外扩散,新城区开发、高新技术区已分别往东、西拓展至凤阳、怀远县界,但是城郊分割型的城市结构不仅阻碍了城区发展,而且也使蚌埠的整个空间发展受阻。从城区看,蚌埠市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所谓“蛋白”包“蛋黄”的“同心圆”式的传统城区行政区划结构。目前市中心三个城区的总人口为77.2万人,但土地面积仅为71.9平方公里。从蚌埠的整个空间发展看,淮河北岸为河流冲击沙质地貌,不宜进行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此,蚌埠唯有向东、西扩张,将凤阳县、怀远县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实际上,凤阳县与蚌埠已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融为一体。但凤阳却归滁州管辖。怀远县虽为蚌埠管辖,但其作为独立的行政建制,发展规划难以与全市统一协调。
   因此,调整蚌埠行政区划,要在实现城郊合一的基础上,将市区面积向外延伸,把凤阳县直接划归蚌埠管辖,并将凤阳县、怀远县同蚌埠相邻部分直接划为市辖区,做大做强蚌埠市域经济。
   2、再造新合肥,加速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作为安徽的省会,合肥肩负着自身发展和带动全省发展的双重功能。目前,合肥成为全省综合实力最大、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但是,合肥经济发展尚处于欠发达阶段,与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2001年,合肥GDP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仅位居第18位。更主要的是,合肥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并不明显,无论是在对外交通联系、区位、吸引外资,还是在以科技等为主体的经济综合竞争力等方面。为切实体现现代化大城市的内涵,加快合肥建设步伐,必须要有大思维、大手笔,拓宽发展视野,寻求发展空间,再造新合肥。一方面,要引湖入城,营造合肥区位优势。也就是将现属巢湖市管辖的一部分划归合肥,建立合肥港,打通合肥对外交通新脉络。(巢湖市居巢区和庐江县划归合肥市)这样也有利于合肥统筹规划沿湖经济,把合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滨湖园林城市。另一方面,要发挥科教优势,提升合肥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要以建立中国科学城为契机,将处于合肥西、南面的属于长丰、肥西的一部分乡镇划为合肥,(长丰县撤县划归合肥两个区)再造合肥新市区,并推动中国科学城与两大开发区的技术合作与嫁接,将比较优势转化竞争优势,真正把合肥打造成国内外重要的制造加工业基地、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基地和教育产业化基地,为合肥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增长点。再者,还可以进一步将巢湖、三河、紫蓬山、万佛湖纳入合肥管辖范围,与市区的包公祠、逍遥津、李鸿章故居遥相呼应,提升合肥旅游品位,以大旅游带动大经济,并把合肥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旅游文化基地。(六安市舒城县划归合肥)
   3、实施东扩西进,将芜湖培育成皖江经济的“龙头”。皖江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安徽经济接受长江三角洲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最强的区位。按照区域经济发展中心理论,综合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等市在地理、交通、经济基础、对外开放度等因素,芜湖具备成为皖江经济带“龙头”的必要条件。近几年芜湖自身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据资料分析,“九五”期间,芜湖GDP年均增长14%,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不仅在五市中增速第一,而且在全省位居首位。芜湖经济发展已经实现了新的起跳,向外发展尤其是向西的内生性扩张十分强劲。就其区位优势而言,应以西进为主、东扩为辅。东扩就是将芜湖县的一部分划为市辖区,以扩大发展空间,开发新市区;西进就是借鉴重庆、武汉、南京等地跨江而治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利用江北岸线资源,建设物流中转基地,发展大排水、重化工等沿江工业经济。经省政府批准,芜湖市政府在“九五”规划中,就已在长江北岸规划了约40平方公里沿江工业园区,但由于长江北岸的无为县、和县归巢湖管辖,致使规划无法实施。从现实状况看,一方面,开发长江北岸需要很大投入,巢湖市没有资金实力;长江岸线资源不归属巢湖,巢湖市不能利用长江北岸的区位优势;另一方面,芜湖市不仅拥有长江岸线资源,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芜湖市现有供水、供电等经济发展平台,加之芜湖长江大桥、合巢芜高速公路的修建,使其有资金、有能力、有条件开发长江北岸。近两年,中石油等一些特大型企业已与有关方面洽谈在长江北岸投资发展意向,但皆因行政区划制约,使得计划迟迟不能落实。因此,应抓住东部有关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历史机遇,尽快调整行政区划,将无为县、和县划归芜湖管辖,并将其沿江一部分乡镇划为芜湖市辖区,连同二坝成立芜湖北区。“芜湖北”这一称谓在以前就为各方面所认同。这样,有利于芜湖市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开发皖江。
   4、恢复黄山原有建制,打响“徽”字和黄山两张牌。皖南是安徽省人文、旅游资源积聚地,既有以黄山、齐云山、太平湖、九华山等为主体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以及牯牛降、清凉峰两个自然保护区,又有旌德、绩溪、歙县、屯溪、休宁等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使皖南成为我国旅游观光休闲基地和国际性风景与文化旅游胜地,也成为皖南经济的重要支柱。而旅游资源开发应是山水与文化的交融发展,实现休闲游、观光游、文化游,才能丰富旅游的内涵,提高旅游品味,进而形成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更大的发展。先前,为了打黄山牌,将徽州地区改成黄山市,将旌德、绩溪划归宣城管辖,将小黄山市改成黄山区,不仅导致黄山旅游“早来晚归”现象,弱化了旅游综合效应,还导致了顾此失披,抹杀了徽韵。近来,为进一步振兴和重构长三角旅游业,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已开始着手研究将长三角打造成世界级著名旅游目的地,形成长三角旅游经济圈,并将黄山市纳入其中,初步形成“15+1”长三角旅游城市协作机制,并提出要利用空间上的整体性、文化上的同源性、资源上的互补性,打造旅游“金三角”,推进经济一体化。为适应形势要求,抓住发展机遇,挖掘发展潜力,真正实现徽文化与黄山的融合,打响“徽”字和“黄山”两张牌,从根本上提升旅游品位,发展旅游经济,必须对现行黄山市区划进行重新调整,取消现行黄山市建制,设立徽州市,相应调整区、县管辖范围。
在构造上述“四大中心”时,需要对现行行政区划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加以解决。[size=6][color=Red]一是将砀山县和萧县划归淮北市[/color][/size]。淮北建市历史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辐射能力强。但淮北目前仅带一个濉溪县。由于受到地域空间的限制,淮北城市的发展在空间上受阻。将砀山县和萧县划归淮北市,既符合经济地理的原则,有利于淮北发展壮大,也有利于砀山、萧县更好地接受淮北市的经济辐射,加快自身发展。二是将寿县和长丰县北部划归淮南市,推进淮南城市产业多元化。淮南是新兴的能源城市。煤电产业一直是经济的主导产业。但是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价格的低迷,导致淮南城市经济在徘徊中前进。近几年来,淮南依靠八公山豆腐,开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塑造城市形象,推动城市产业多元化。而寿县县城距淮南八公山区仅几公里,长丰县县城距淮南大通区也仅十余公里。将寿县、长丰县北部一部分并入淮南市后,有利于淮南统一规划,开发历史名山八公山,更有利于淮南打出更大的旅游牌,开发古寿州,以旅游带动淮南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多元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11
萧县目前归宿州管辖。萧县市下辖1个区:埇桥区,4个县: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
第2个回答  2013-10-21
安徽淮北市
第3个回答  2018-06-14
首选徐州,其次淮北,无奈宿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