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意识参”究竟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本文摘自金法藏《金刚禅》第六章 菩萨无相】第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许多人的理解是,前七识心特别是意识心都是无常生灭的心,故不可对此执著。过去的事已然过去,心里记挂它没有必要;未来的事尚未到来,心里忧虑它也是多余;说起现在的事,现在已成过去,也不必执著。若说三心不可得,活在当下就是了,这还是有一个当下的执著。如此理解,劝人不要执著浮生影尘梦幻,此种解释不无一定的道理。可是上述说法的前提是,将此三心理解成意识心或七转识心,这个问题牵涉到禅宗常说的“离心意识参”,我们不妨讨论一下这个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对于离心意识参的观点,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1)“参无可参说”
。此说认为,禅家单刀直入,并不寻枝摘叶,离心意识,乃是正途,参是用功,此是因地。若觉是心,快快离去,觉是意识,亦复离去,毕到离无可离,亦是参无可参,到此地步,还说甚么?何尝教人心意识离后,来学初参。
讨论:此说既要人参禅用功,又要人不得有用功之念、参究之想,是否令人处于无念无想无心的境界?要说无想,即使无想天人仍不能开悟;若说无参禅之念又无非参禅之想,即使非想非非想天人仍不能开悟;若说完全离开意识乃至前六识的作用,大阿罗汉入灭受想定还是不能开悟。何况大多数参禅者连初禅都难以证到,古来开悟的禅师也不是都能证到初禅以上定功的。再说,世尊在菩提树下入金刚座时,曾发大誓愿:若不能大彻大悟,绝不起座。请问世尊那时有无参禅之念,是否离开参究之想?还有,慧可祖师在达摩大师面前断臂供养时,有无想参禅开悟之念?(2)“提起疑情说”
。此说认为,禅宗有许多密法,叫“瞒死人”
,瞒是古代说法,瞒你,骗死人。有许多不了解的,认为话头真难参,
离心意识参
离心意识参
,这是一种教育法,提起你的疑情,引起你的怀疑。
讨论:此说正确地指出,参禅不可能离开心意识,心意识正是参禅不可缺少的工具。至于说禅宗密法瞒人,其实禅宗祖师何尝真的欺瞒人呀!只不过,祖师逢人就说自佛世界内的本分事,未悟的学人尽往身内外的六尘境界上会罢了。世尊在本经内说的都是正法眼藏内的真如佛性事,而且反反复复提示我们:如来所说的东西,非我们所理解的东西,只是用同样的名相罢了。世尊在临涅槃前,正式摊底牌说:在所有佛经中,只有大涅槃经显说眼见佛性的大事因缘,其余方等大乘经典都是隐说罢了。其实,对于禅悟者来说,所有大乘经典都是显说见性之事,对于未开悟者而言,大涅槃经也是隐复而说此事。此说者未点明:离心意识参此教育法,提起我们疑情的目的是什么?(3)舍识用根说。
此说认为,宗门讲的疑情,所谓是“小疑有小悟,大疑就大悟”
,你常常能够保持这个疑情;所谓疑情,是只有疑不能解释。为什么?一想到解释,你就落到意识里面去,绝对不可以用思惟、用想象。所以佛家教人离心意识参,参学不是叫研学,参是不用心意识,研是用心意识。世间是研究研究,他用心意识。心意识是什么?识是分别,第六意识分别;末那是执着,意是执着;阿赖耶落谢种子,我们今天讲落印象。那不用心意识,就是不用分别心、不用执着心、不落印象,这就叫参学。参禅是什么呢?离心意识叫参啊!我们读诵经典离心意识,读诵的时候不分别,不用第六意识;不执着,不用第七识;不去思惟想像,也不落印象,一直念下去,不落印象,不用第八识。岂不是离心意识吗? 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念的这个句子,耳朵也听得清清楚楚,一个字也没念错,一句也没念颠倒。给诸位说,这就是交光大师所讲的“舍识用根”
。我这个时候用的是六根根性,我用的是见性,见色性;用见性见、用闻性闻,高等的修行啊!几个人会啊!
讨论:此说将禅宗参究的方向确定在离心意识上,这是有可取之处的。此说虽言离心意识参,其实没有离开心意识的作用,只不过想淡化祂们的影响罢了。就拿读诵经典来说吧,若无意识的自证分,我们怎么会知道“一个字也没念错,一句也没念颠倒”;当我们有上述感觉时,种子早就落谢到阿赖耶识里去了;若无第八识执持寿暖识,我们早就没命了,还能读诵经典吗?我们眼睛耳朵见闻得清清楚楚时,眼识耳识早就发生作用了,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意识是与前五识俱起协同运作的,除了梦中的独头意识等特殊情况之外。至于交光法师的“舍识用根说”,这要看从哪个角度来理解了。先说舍识,若指将七转识妄心误作真心的看法予以舍去,或指不要执著见闻觉知有为法的虚妄境界,或指见性开悟参禅的目标物不应放在八识心王上,应该在放光动地的六根门头上用心,这些知见应该是不错的。若指参禅时要舍去七转识的分别功能,那么谁来契会明心见性的境界呢?若指舍去七转识的见闻觉知思量作主性,首先我们不可能舍得掉七转识的分别功能性,其次假设我们能舍去七转识,那就灰身灭智入无余涅槃了,无余涅槃中十八界都不存在,那又如何“用根”呢?要说楞严经中所说的见性、闻性等,其实都是佛性的别名,只有见性开悟者方能真正了知。未开悟者难免会将眼识与见性、耳识与闻性混为一谈,而不自觉知。若用所谓“舍识用根”修行法来开悟,恐怕道路迂回曲折了。(4) “既用又离说”
。此说认为,要明白“离心意识参”之前,首先要清楚“心、意、识”是什么?在禅法里面讲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为什么叫识?因为能分别的关系所以叫识。意就是恒审思量的心,不停的在观察叫意,不停的攀缘,不停的执取叫作意。意与识合并起来叫做心,是众生的心─相续无尽直到老死的妄心,不是唯识所说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真心。参寻真心本性应该要往“离开心、意、识”的方向去参寻,而参究的过程必须要应用心、意、识来参。所以离心、意、识参的意思是说:参寻的方向不要往心、意、识里面钻,方向要离,而不是叫我们把心、意、识放下来。心、意、识放下来就是无念,就是离念,就是无心。无心、无念,就无法明心见性。离念,或者说把心、意、识放下来,离开心、意、识,那就成为无心,成为一念不生,就无法生起疑情。
讨论:此说将心定义为前七识的总和,意为末那或意根,识为前六识。参究时必须运用前七识来找第八识,但不要将前七识作为唯识明心开悟的方向或标的物。此说解决了参究者不可避免要用到前七识的困惑,正确地指出唯识宗寻觅第八识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既用又离的矛盾,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见地。此说主要适用于唯识宗的明心开悟,对于禅宗眼见佛性开悟之事力未能逮。对于参禅见性而言,参究时必须运用所有的八识心王,但却不能将第八识作为眼见佛性开悟的目标,否则就会停顿在唯识明心的阶段或停留在第八识与七转识互动关系的观照上,而无法进一步提升。换句话说,若将第八识作为参禅的标的,至多触证到如来藏的本来清净涅槃的自性,以及如来藏的无漏有为的功能性,此见处偏于空性如来藏的境界,无法亲见正法眼藏真空妙有不二的见性境界,无法见到自佛世界的般若波罗蜜如幻法的甚深境界。这是所有已证第八识唯识明心境界、希望进而眼见佛性开悟者,不能不知的参禅知见。
禅宗见性开悟之事应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若用看话头的方法不得其门而入者,从唯识门入手先在触证第八识或体悟如来藏上有省,以此作为禅宗见性开悟的过度法门,不失为一种善巧方便。因为现代人比较崇尚科学精神,也许唯识宗细致入微的风格更容易被一些学佛人所接受,将第八识或如来藏作为初参的目标,比之离心意识参正法眼藏更容易契入。但是任何事都有利有弊,若人在唯识门内触证第八识后,往往会沿着此思维模式继续微细观察八识心王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作为佛法的极则,难以跳出此中止化城继续前行,契入正法眼藏或自佛世界的诸佛金刚宝藏,而误认为第八识的法相唯识境界就是诸佛在菩提树下证悟的正法眼藏或自佛世界。唯识明心者若能在禅宗门下见性开悟,观照八识心王时不再局限于黑箱比量的境界,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阅读唯识系佛典时也会有更上一层楼的悟处。末学提出上述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