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书法美学意义

一道书法理论问题

唐代孙过庭《书谱》说明只有通过复杂高超的技法,才使视觉艺术品作为心灵的交流成为可能,
“带燥方润,将浓遂枯。”

具体来说,孙氏的理论细到对点画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这就是学书法的人必须要记住的两句话: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等语,均未脱离手艺而言,句句都指向书写本体。因为他认为只有“具变态于毫端”,才能“合情调于纸上”。血肉骨坚、沉着痛快之美,用笔无垂不缩、无往不复,行笔如锥利沙,有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之美感,且沈雄而峭拔,浑然天成,气派畅通,点书活发而风神统一,有方圆流峙、经过昭回之义态,有从逸奔放、浩荡奋起之美感,有恣肆跌荡之美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20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到书法要富有各种变化时强调要“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怎么去理解它呢?我见过一些书法家的解释,但始终不能令人信服。比如有的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是说书法作品中要有燥、润、浓、枯的笔法。我有不同的看法:燥、润、浓、枯是用墨时的四种情况,要根据这四种情况写出四种笔画。“带”是指象带子一样的笔画,“方”是指方笔,“将”是指将要,“遂”是指就要。也就是说,写象带子的笔画要用燥笔,写方笔画要用润笔,墨将要变浓的时候就要写成枯笔。我在学书法的实践中也是这么做的。我认为应该是这样解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