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死后,刘备轻声说了4个字,此时诸葛亮才彻底看清他的真面目,刘备究竟说了什么?

刘备说了什么?

张飞死后,刘备轻声说了4字,此时诸葛亮彻底看清刘备真面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7

这个桥段出自当代人编的电视剧、文学小说。历史上肯定没有,因为历史上关羽、张飞都只是下属,没有什么“桃园三结义”。即使是《三国演义》其文也不是这么说的,而是非常痛心。

(1)《三国演义》小说、央视老版电视剧与新版电视剧的不同:编剧吸收了更多的“拥曹反刘”思想以展现今人的态度,符合今天的普遍心理

在第115回《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兵》却说得刘备非常伤心。小说是这么写的:先主放声大哭,昏绝于地。众官救醒。 由此,可以看到《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并没有说刘备如何伪善。

孙彦军版《三国演义》的第62集的主要情节是:听完张苞哭诉后,顿时昏厥。

其后多次有不要摧残身体的对话。打了败仗的时候,左边抱着关羽的牌位、右边抱着张飞的牌位还在哭。

于和伟版《三国演义》第77集则是,听后连说“三、三弟,三弟”晕倒在地前说出“休矣!”

从电视剧上看,新老两版《三国演义》表面上都遵从了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但新版显然吸收了今人的观点在剧情、内容上都有很多创新。

(2)宋后民心“拥刘贬曹”,今人大部分无所谓

对于“曹刘”的评价,从古到今分为三个阶段:拥曹拥刘、拥刘反曹、两者都不拥权斗而已

从西晋到唐朝中期都是“拥曹者居多”

离三国越远越没有政治纷扰,所以我们看看李世民的观点,他说曹操:匡正之功,异乎往代。

很显然,李世民的观点对曹操非常推崇。

但是,请注意!对刘备则是一如既往地赞扬的,没有朝代分期。

过渡阶段:从唐末到北宋初,曹操形象越来越坏

因为,“安史之乱”后中国混乱了二百年。特别是“五代十国”,甭说百姓就是皇帝也像是“韭菜”被拔了一波又一波。为了构造“忠君思想”人们有“忠奸观念”,从北宋初期到中期,统治阶层内部对古代历史、哲学等都进行过大辩论。不仅仅是曹操,包括晁错等历史人物在那一时期都有很大变化。

比精英层更激进的则是民间。到了北宋末年,曹操基本在民间曲艺故事、作品中就已经成为“枭雄”代表。

北宋后特别是“拥刘反曹”观念非常明显的《三国演义》小说的出现,奠定了曹操的主体形象

《三国演义》作为元末明初的著作,罗贯中集二百多年民间曲艺的精华,将民间曲艺、落地文人小说进行了一次“升华式编辑”,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小说。

(3)20世纪后,随着人们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儒家思想从圣坛跌落,“权斗思想”成为人们看待他们的主流思想,包括新版《三国演义》,以及题主问的这个问题就是这种观念的展现

如今的人很少有人有“拥刘反曹”心理,但部分人都认为他们不过是争权夺利而已。因应这种思想,新《三国演义》增加了大量的权斗思想。例如司马懿、曹氏兄弟的内斗情节。

虽然,新版《三国演义》有一种“抑刘、捧曹、夸司马”思想的展现。但是,从现在人们观看二者的频率、谈及频率看,老版《三国演义》的经典地位无法撼动。

新旧版中的张飞

这说明什么?如果人们把过多“权斗思想”进入影视化,但“大部分人的心理观”是过不去的。

人们总希望给自己带来希望,让过去留下美好回忆。当你把人们的历史变得丑陋的时候,人们看后反而越容易去怀念“美好”。

把人、把历史想得丑陋是很容易的事情。例如题主所说的“四个字问题”,有人说是“我知道了”。但这个只不过是题主把自己的阴暗心理投放在刘备身上而已。通过小说、两版影视剧可以看出,这纯粹是“自说自话”。我也可以说“有借口了”——伐东吴、占领东吴;“终于死了”——装戏装得太辛苦了。

第2个回答  2019-11-13

张飞死后,刘备只是轻声的说了“我知道了”这四个字。这个时候的刘备正处于人生最低潮,面对兄弟关羽和张飞的接连去世,刘备已经没有力气再去歇斯底里,刘备是张飞的大哥的同时,也是蜀国的君主,他没有办法再意气用事,要倾尽举国之力为兄弟报仇。

他还要想的事情很多,要带领蜀国走的路很远,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负了一整个蜀国。诸葛亮也能明白刘备对张飞一死这件事情的态度,其实刘备在关羽死的时候就嚷嚷着要像曹操和孙权讨教,硬是要倾尽举国之力为二弟报仇,可是有什么用呢?

曹操本来就十分的强悍,而又此刻又同吴国联盟,蜀国本来就处于风雨飘摇之境地,诸葛亮只能够暂时劝诫刘备冷静下来,不要意气用事,而在经历过这件事情之后,刘备自然能够对关羽一死有了更淡然成熟的处理方式,这并不是表示他对张飞没有兄弟情谊,也并不是冷漠无情,这只是被迫无奈,迫于天下大势所趋而已。

诸葛亮是最能够懂得刘备心思的人,当初关羽死的时候,刘备痛哭了三天三夜,要带领军队去吴国为他报仇,但是荆州已失,自己也处于弱势,如若此刻再如此的冲动莽撞,那么就是要置蜀国于灭国的境地。这不是他的本意,也不是两个结拜兄弟的本意,因为蜀国是他们经历过是许多次生死才打拼下来的江山,如果就此放弃,那么关羽和张飞在黄泉之下也不会安心的。

第3个回答  2020-08-21

三国很乱,三国问题也是如此。大概都是《三国演义》惹的祸。

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在正史中并无“桃园结义”的记载。但显然这三人的关系非常亲密,刘备没发迹前,在大庭广众之下刘备端坐,关张背后“站岗”。当刘备发迹后,关羽和张飞,则是他左膀右臂,以至于被称为“万人敌”。

关羽死后,刘备大哭,誓言报仇。张飞死后,刘备说了“噫!飞死矣!”翻译过来,就是:唉,张飞死了!

由于跟关羽死时的表现反差太大,所以许多人都觉得有点意外。那么为何会如此?

其一,关羽死得太突然。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一直是一个胜利跟着一个胜利,结果突然死了!别说刘备,恐怕任何一个人都一下接受不了。且由于关羽镇守荆州,这个地方对刘备夺取天下至关重要。

早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规划过,从西川和荆州两路出击,直捣中原。但如今却没了,等于断了刘备复兴汉室的希望。道理很简单,西川这个地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以自保有余,但若攻取天下,也受限制。如,诸葛亮北伐,几乎次次受困于粮草接济不上。自然刘备反应就非常激烈。

其二,张飞之死刘备早有预料。刘备早就提醒过张飞,别喝多了就打手下兵卒。结果张飞不听。能被张飞暴打的都是他身边人,这就决定了,干掉张飞也是易如反掌。果然,张飞就这么死了。故而,刘备听闻后,由于有精神准备,故而更多是感叹。

其三,张飞死于刘备正全力准备发动夷陵大战之时,夷陵大战是重中之重,所以就算刘备再伤心,他也要压抑着,再表现的跟关羽死时那样,军心必不稳,他还怎么开战?

至于到这个问题,诸葛亮看清刘备的真面目?这纯属脑洞开得过大了!

刘备一直在喊匡扶汉室,这是蜀汉开国和立国的根基。诸葛亮对此也认可,诸葛亮认可的是刘备的这个目标。至于关羽、张飞之死,诸葛亮也照样痛心——跟刘备的真面目有何关系?所以,脑洞可以开,但把很简单的问题,引导得莫名其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第4个回答  2020-08-24

刘备说“我知道了”。

无奈导致无语,知道啥是无语吗?人太难过,反倒说不上来话!说了四个字未必代表不讲情意!这四个字多少的心酸无奈,耐人寻味的四字!痛哭就能代表最悲伤吗?刘备为什么不安逸的当个王,而是御驾亲征罚吴,世人都说是为了统一,为了刘备自己!难道又不是为了自己死去的二兄弟报仇吗?有了二弟的教训,知道暴怒无用,劳民伤财。同时又想到自己是一国之君,还得为天下人负责。

凡事别看表面。读读这本书,让你快速洞察人性,了解语言背后的意思。

评价如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