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什么?它都讲了什么内容?

如题所述

《尚书》即上古之书,是儒家经典《六经》之一,故又称为《书经》,也简称《书》。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其体裁属史料选辑,它的内容主要是商、周二代的政府档案,如政府报告、公告、誓词、命令之类,因而能说它是一部远古的政治论文集。在《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中都言明《尚书》为百篇,但经过秦始皇焚书,《尚书》一度散佚,到了汉文帝时,才由伏生口授出来,共28篇。这就是所谓的今文《尚书》。28篇中以朝代分,计《虞书》2篇:《尧典》、《皋陶谟》;《夏书》2篇:《禹贡》、《甘 誓》;《商书》5篇:《汤誓》、《盘庚》、《高宗彤日》、《西伯勘黎》、《微子》;《周书》19篇: 《牧誓》、《洪范》、《大诰》、《金滕》、《康诰》、《酒诘》、《梓材》、《召诰》、《洛诰》、《多 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费誓》、《吕刑》、《文侯之命》、《秦誓》。

《尚书》是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其内容大都是历史人物的言语以及朝廷的文诘。若按其 性质可分为以下六类:1.讲述帝王事迹:如《尧典》,这已经能称之为正式历史;2.记载 典章制度:属于后来志书性质,如《禹贡》,能说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志;3.议论国家政治: 《洪范》就是箕子为武王论天地之大法、谈治国平天下的道理;4.誓师词:如《甘誓》、《牧誓》;5.策命:如《文侯之命》;6.诰:在全书中所占比重最大,其内容所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有的是自上而下,也有的是自下而上。由此可见,前三类是历史记载,后三类是文书档案。虽然仅存28篇,但它所涉及的历史很长一上起尧舜时代的历史。《虞书》这两篇的内容上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能看作是姊妹篇。《尧典》着重记载尧和舜的事迹,反映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制度解体的历史。《皋陶谟》的中心问题是讨论治国的方略,提出“知人”、“安民”,同时提出了 “五礼”与“五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4

《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代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这十六篇不久亡佚。晋人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出数篇,连同原有的今文《尚书》共为五十八篇,也称古文《尚书》。《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经过晋人手术的这种古文《尚书》。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虞书》、《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 

《商书》是殷王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其中《汤誓》按时代说应为最早的作品,但这篇文章语言流畅,可能经过后人的润色。《盘庚》三篇古奥难读,较多地保留了原貌。

第2个回答  2018-01-24

《尚书》中记载殷商时代历史的,共有5篇:《汤誓》记载了商王朝的建立;《盘庚》、《高宗彤日》两篇记载了商王朝的中兴;《西伯勘黎》、《微子》记载了商王朝的衰亡。《夏书》这两篇反映夏代两件大事:禹治水和夏王伐有扈。禹治水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历史传说,先秦古籍中多有记载。夏王伐有扈则是中国社会制度转化的一件大事。此外《禹贡》一篇的重要性,不单在于记载了这一重要的历史传说,同时还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古代地理名著,文中详细地记载了山川的方位和脉络,行政区划分方面,将全国区分为九州。《甘誓》一篇,虽然文字极为简短,但它所写的战争事件,意义非常重大,对研究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提供了文献依据。

第3个回答  2022-11-15
在古代,“四书五经”是读书人的必读书目,“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分别为《诗》《书》《礼》《易》《春秋》,其中《书》就是《尚书》,《尚书》是我们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那为什么叫“尚书”呢?其中“尚”就是通“上”,称为上古之书。流传了两千多年,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美誉,它构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尚书我们应该管它叫做皇帝卷宗,它主要是记录了一些政治上包括皇室当中的一些重要的文书,从尧舜一直到夏商周都有记录,后来被孔子进行了一些编纂,成为了《尚书》这本书。
《尚书》在成书的历史过程中流传后来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尚书的文法和写法导致了尚书在后期的流传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当然也有历史事件的一些推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尚书》的行文规律。它基本上是模仿了周朝时期的金文,也就是说它书写的文字使用金文的文法写的,而夏商和周朝之间更迭的时候,周朝把它的文字刻在青铜器上,叫做钟鼎文,后期我们叫金文。金文和甲骨文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不同,甲骨文有4000多个字都是不同的,但是金文的文字数量大大地减少了,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而青铜器的铸造难度很大,所以在攥写的时候就不能写很多的字,所以在雕刻的时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精简,很多都是一次多用或者一词多义。如果没有一个经过专门训练并不是特别熟悉这种规则的人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错误,因此,流传下来的很多文字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个有趣的事件,叫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这个故事是跟《尚书》最紧密相关的。其内容是在秦朝末期,有一个博士叫伏生,这个人做了一件事情,才使得《尚书》流传下来。历史上著名的秦朝焚书坑儒事件之后,秦宫是有保留一套《尚书》的,后来项羽攻入咸阳,把秦宫烧了,《尚书》看似到此为止已经失传,恰好伏生的出现让《尚书》尚有几篇留存。他本人是秦朝时期专门做这个书的注解的博士,在此期间他自己私藏了一部分在他们家的墙壁里面,后来把墙壁扒开以后发现很多的竹简已经腐朽了,只留下29篇,按个时候他已经八九十岁了,而《尚书》很多的篇幅使用金文书写,到秦朝的时候文字已经统一变成了小篆。很多人光看文字根本看不懂,再加上文法又很深奥,就更难理解了。于是伏生就在齐鲁之间开始讲学传书了,后世就有了伏生传书的故事。
尚书里面的一些名言,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比如“玩物丧志”、“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在从古到今经过各个阶段的历史动荡中,尚书的内容已经有很多失传了,也有学者质疑现在尚书内容的真假,但《尚书》里蕴含的大智慧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人文科学是不应该以真假来论证的,我们要领略的是其中每一个故事背后体现的民族智慧和人文价值,这才是我们值得探索和发扬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