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南区

如题所述

《浙江省岩石地层》( 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6)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浙东南区的岩石地层序列,共建三个群14 个组,代表浙江主流观点 ( 见表3-2) 。本书划分方案 ( 见表3-3) 与之对照列表如下:

表 3-2 浙东南区主流划分方案

表 3-3 浙东南区本书划分方案

通过野外调研与室内研究,本书提出的上列岩石地层序列与浙江省地质矿产局( 1996) 所建岩石地层序列有明显差异,关键问题在于永康群与 “天台群”的关系,是上下关系? 还是基本属同期地层? 本书文后将详细论述。在此仅对本书所采用的岩石地层序列及群、组、段的含义作一介绍。

( 一) 早白垩世早期地层———磨石山群 K1M ( 大爽组 K1d、高坞组 K1g、西山头组 K1x、茶湾组 K1c、九里坪组 K1j)

磨石山群来源于浙江石油地质大队 ( 1959) 所创磨石山组,命名地点在浙江永康、缙云交界的磨石山,为一套岩性以酸性为主的陆相火山岩系。该组泛指浙东南区陆上火山喷发沉积组合,分为 a,b,c1,c2,d,e 六个岩性段。20 世纪 70 年代后,根据火山岩活动具多旋回性、岩浆演化系列、喷发强度递变、火山活动方式等划分为两个旋回。浙江省地质矿产局 ( 1989) 在编著 《浙江省区域地质志》时,将磨石山组上升为群,并将所划的岩性段自下而上分别命名为大爽组、高坞组、西山头组、茶湾组、九里坪组和祝村组,时代定为晚侏罗世。

鉴于 “祝村组”分布局限,俞云文 ( 1994) 又提出丽水水东祝村建立的 “祝村组”实际上相当于西山头组、茶湾组和九里坪组。本专题对此未做实际工作,因此,本书暂不采用 “祝村组”一名,本书中磨石山群含义只包括大爽组、高坞组、西山头组、茶湾组和九里坪组五个组,由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及其相应火山碎屑岩夹沉积岩组成,与下伏中侏罗世或更老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上与永康群或更新地层呈不整合接触,现按组分述于下。

1. 大爽组 ( K1d)

大爽组系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 1989) 创名,命名地点位于浙江省东阳市大爽。原义相当于磨石山组 a 段,原定时代为晚侏罗世。

大爽组主要沿衢州珠龙—东阳大爽—慈溪和龙泉—新昌儒岙—舟山群岛两条 NE 向条带断续展布。岩性下部以河湖相沉积碎屑岩为主,夹有火山岩; 上部主要为酸性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及少量沉积碎屑岩。厚度 238 ~3 746. 2 m,呈不整合覆于中侏罗统或更老地层之上,呈整合伏于高坞组之下。从岩性、岩相和厚度变化,可以明显地看出本期火山活动从早到晚、从西往东有逐步增强的趋势。本组发现少量植物与孢粉化石,同位素年龄值为 129 Ma ( 俞云文等,1999) 。

2. 高坞组 ( K1g)

高坞组由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 1989) 创建,命名地点位于浙江省诸暨市斯宅高坞。原定时代归晚侏罗世。

高坞组在浙东南区分布广泛,厚度较大,主要由厚层至块状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组成,晶屑含量在35%以上,局部地区夹少量沉积岩和中性、酸性火山熔岩。与下伏大爽组呈整合接触,厚度一般在 800 ~1 000 m,最厚可达 3 000 m 以上。

高坞组主要分布于本区中部和西部,东部沿海一带则断续出露于泰顺太子顶、道均墙,青田夏西坑、坦头,永嘉罗岗尖、大尖寺,仙居望海岗、括苍山,平阳半天山,苍南鹤顶山、洞头、玉环,乐清后山塘、大荆及温岭等地。各地岩性、岩相基本一致,厚层—块状,普遍含有角砾和岩屑、晶屑、玻屑等物质,是本组岩性特征之一。本组沉积夹层中化石稀少,所知的主要有植物和叶肢介。高坞组同位素年龄值在 135 ~121 Ma 之间 ( 俞云文等,1999) 。

3. 西山头组 ( K1x)

西山头组由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 1989) 创建,命名地点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大地林西山头。它覆于高坞组之上,伏于茶湾组之下,均呈整合接触,原定时代晚侏罗世。

本组分布极为广泛,其分布范围大致以丽水—宁波一线为界,此线以东分布广泛,出露面积约占露头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此线以西,分布较零星,主要分布于江山仙霞岭—金华皂里—绍兴叶大山和庆元—磐安安文—鄞县慈城两条北东向条带上。一般来说,东部沿海以酸性火山碎屑岩占主导地位,夹少量火山熔岩; 西部酸性、中酸性火山熔岩较发育,反映东部火山活动比西部更加强烈。厚度一般 700 ~1 500 dm,最薄 446 m,局部可达 3 077 m。覆于高坞组之上,呈整合关系。本组沉积夹层中化石稀少,仅见植物与叶肢介化石。同位素年龄值在 135 ~121 Ma 之间 ( 俞云文等,1999) 。

4. 茶湾组 ( K1c)

茶湾组由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 1989) 创名于浙江省天台县茶湾,原定时代为晚侏罗世。

茶湾组为火山洼地沉积,由于洼地形成条件不同,洼地的形态复杂,下部以湖相沉积为主,有时可见具平行层理和槽型层理的河流相沉积,当时火山活动处于相对平静状态,局部地方仍有微弱的火山活动,因此本组岩性为凝灰质砂砾岩、砂岩、粉砂质泥岩、沉凝灰岩,夹有硅质岩、黑色页岩以及中性、酸性火山岩。局部可相变为火山岩夹沉积岩。如在奉化、镇海、临海、永嘉、黄岩、宁溪、乐清等地火山岩较发育; 在奉化龙潭口、镇海陈山、鄞县古野岙、东阳羊岩尖、缙云水口、宁海水车、临海小岭、文成花前等地则以沉积岩为主,夹有火山岩类; 在丽水老竹、天台九里坪、磐安白云等地均由沉积岩组成。

茶湾组一般厚300 ~700 m,奉化市龙潭山厚仅177. 3 m,文成花前厚约185 m,而镇海沙湾剖面厚达1589m。以凝灰质砾岩与下伏西山头组呈整合接触,以沉凝灰岩、凝灰岩与上覆九里坪组呈火山喷发不整合接触。

本组是浙东南区下白垩统盛产化石的主要层位,化石门类较齐全,属种繁多,是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之一。主要化石门类有植物、孢粉、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昆虫、介形类和鱼类等。

5. 九里坪组 ( K1j)

九里坪组一名系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 1989) 于浙江省天台县九里坪创建,相当于原磨石山群 d 段,原定时代为晚侏罗世。

本组以普遍发育酸性火山熔岩为其主要特征,局部夹酸性火山碎屑岩、沉凝灰岩及沉积碎屑岩,偶夹少量中酸性或中性火山熔岩。厚度一般为 200 ~ 400 m,最厚可达 1 475 m( 奉化沈家岩) 、1 657. 5 m ( 上虞市外严) 。与下伏茶湾组呈整合接触或超覆在西山头组、高坞组之上。九里坪组分布局限,断续出露于金华皂里、芙蓉山、叶大山、上虞、柳城盆地南缘、武义、新昌镜岭、庆元百山祖、括苍山、天台九里坪及奉化岱山等地。本组同位素年龄值 Rb-Sr 等时线法测定值在 121 ~117 Ma 之间 ( 俞云文等,1999) 。

( 二) 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地层———永康群 ( K1-2Y) ( 馆头组K1g 和朝川组 K2c)

永康群一名来源于浙江省石油地质大队 ( 1959) 命名的永康组,原始定义: 永康组下部称杂色层,上部称红色层,后改杂色层称为馆头段,红色层称为朝川段。下与磨石山组呈不整合接触,上与方岩组砾岩为整合接触,时代定为早白垩世。

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 1962) 将馆头段和朝川段分别改建为馆头组和朝川组,此后永康组一名不再继续使用,而馆头组与朝川组一直被广为沿用。1980 年鞠天吟、陈其奭等又将浙东南区的馆头组、朝川组及其上的方岩组合称为永康群。郝诒纯 ( 1982) 所称永康群包括馆头组、朝川组和方岩组。《浙江省岩石地层》 ( 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6) 则将馆头组、朝川组、方岩组、壳山组和小平田组一并合称永康群。

本书重新厘定永康群的定义: 即永康群仅包括馆头组和朝川组,指不整合覆于磨石山群不同层位之上,整合伏于方岩组下段砾岩之下一套河湖相碎屑沉积岩夹少量火山岩或下部为沉积碎屑岩夹喷发沉积相、喷溢相岩,上部以火山岩为主。沉积物由杂色与红色碎屑岩组成,火山活动以喷发沉积相发育为主要特征。常见玄武岩与流纹岩组成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具有独特的生物群面貌。永康群形成的构造背景是属于弱拉张应力场环境下由断裂控制所形成的断陷、拗陷盆地或火山构造洼地中的堆积产物,而方岩组下段是地壳均衡代偿作用诱发的隆升事件所形成的类磨拉石建造,不归入永康群是合适的。

孔龙群在浙南山门盆地北侧的文成孔龙剖面出露较好,在下部一套杂色层中,富含叶肢介化石,顶部有数百米中、酸性喷发岩,未见顶,为浙南白垩系最高层。陈丕基( 1985) 根据叶肢介化石认为此层位与浙西北区衢江群金华组最为接近,因此,拟命名为孔龙群。本书根据剖面上所产植物化石 Ruffordia goppertii 等,认为孔龙群与永康群大致相当,唯前者火山岩较为发育,但也不排斥属更高层位的可能。

在研究永康群时必须涉及 “天台群”。“天台群”原称 “天台层”,由陆逊等 ( 1959)命名,创名地点在天台县城南。原意为 “紫色及酱色凝灰岩、熔岩夹绿色凝灰岩”,置于杂色层和方岩砾岩之间,时代定为晚侏罗世。

邹鑫祜、陈其奭 ( 1964) 改 “天台层”为 “天台组”,并与永康组对比,时代为早白垩世,并指出天台组是不整合覆于磨石山组之上,伏于方岩组之下的火山岩和红色沉积岩; 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 1978) 在天台盆地红层中发现恐龙蛋化石,并新建塘上组和赖家组,时代归晚白垩世; 陈丕基、沈炎彬 ( 1979) 在文成孔龙剖面采到据认为晚白垩世叶肢介化石,建议 “天台层”改称 “天台群”,以代表浙东晚白垩世地层; 翁世劼等( 1987) 沿用 “天台群”代表永康群之上层位; 浙江省地质矿产局 ( 1996) 定义 “天台群”包括 “塘上组”、“两头塘组”和 “赤城山组”,与下伏永康群呈不整合接触。时代归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

本书认为永康盆地和天台盆地的地层序列基本相似,永康盆地自下而上为馆头组、朝川组和方岩组; 天台盆地西部紫凝附近出露有公认的馆头组,其上以酸性火山碎屑岩为主夹红层的 “塘上组”和由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凝灰岩组成的 “两头塘组”或“赖家组”a 段大致相当于朝川组层位,再上为紫红色砾岩、砂砾岩与泥质粉砂岩的 “赤城山组”或 “赖家组”b 段实为方岩组层位 ( 详细论述见文后) 。因此,根据地层命名原则等,本书不采用 “天台群”及其包括的各组名称; 在必须引用时,名称外加引号,以示并非创名时的定义。现按组分述如下。

1. 馆头组 ( K1g)

浙江省石油地质大队 1959 年于浙江缙云后月岭—永康前仑一带创建永康组,并再分为杂色层和红色层,后改称为馆头段和朝川段。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 1962) 改称为馆头组和朝川组,时代为早白垩世,一直沿用至今。

馆头组岩性主要为中—深湖相杂色碎屑岩,间夹火山岩,底部常见有扇三角洲亚相或河流相砾岩,与下伏地层均呈不整合接触,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 300 ~600 m,最厚可达2 300 m ( 宁溪盆地) ,最薄的也有数十余米。本组火山岩发育程度各地不一,以沉积层为主的馆头组通常发育于 NNE 向断陷盆地中,受区域构造控制比较明显,主要有永康盆地、南马盆地、武义盆地、丽水老竹盆地、诸暨盆地、新昌盆地、缙云水口盆地等,靠近丽水-余姚断裂的一些盆地,本组中火山岩夹层明显增多。在浙东南区沿海一带,如文成盆地、昆阳盆地、宁波盆地、丁家畈盆地、顺母盆地、宁溪-长潭盆地与临海等地,馆头组中火山岩成分增加,甚至局部以火山岩为主,夹粗碎屑沉积岩。馆头组的化石十分丰富: 有植物、轮藻、孢粉、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昆虫、介形类及鱼类等。同位素年龄数据在111 ~ 103 Ma 之间 ( 俞云文等,1999) 。

2. 朝川组 ( K2c)

朝川组一名的由来及其沿革同馆头组。命名剖面在浙江省永康市朝川村,建组以来沿用至今。

朝川组命名剖面岩性主要为一套紫红色沉积碎屑岩夹少量火山岩,主要为滨浅湖-河流相沉积物,以浅湖相紫红色中薄层粉砂岩、砂质泥岩与下伏馆头组灰色砂岩、粉砂岩呈整合接触,以河流相紫红色中厚层状含砾砂岩、砂砾岩与上覆方岩组块状砾岩呈连续过渡关系。在区域上本组可超覆在更老地层之上,厚度一般为300 ~800m,最厚可达2 359. 3m,最薄仅数十米。

朝川组红色碎屑沉积岩中火山岩夹层的发育程度在不同盆地存在明显的差异,在火山构造盆地中火山岩则更为发育,尤其在本组上部更为常见,局部形成以火山岩为主夹少量紫红色沉积碎屑岩,如文成盆地、山门盆地、矾山盆地、宁溪盆地、临海盆地、仙居盆地、天台盆地及宁波盆地等。

由于朝川组与馆头组呈连续过渡关系,有些盆地馆头组也夹有红色碎屑沉积岩,朝川组与馆头组中火山岩发育程度在不同盆地存在差异,因此,朝川组与馆头组的界线有时难以确定,时有划高划低现象出现。具体分界线,既要考虑岩性,又要注意岩相的变化,排除火山岩发育程度的干扰,一般朝川组为滨浅湖相—河流相,馆头组为扇三角洲亚相或中深湖亚相。以往朝川组化石稀少,见有少量的植物、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等。近 20年来,随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的开展,先后在朝川组及其相当层位中,相继发现多种类的恐龙骨骼和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如天台、仙居、丽水、永康、新昌、东阳、义乌、兰溪、江山等盆地。值得指出,1985 年,《浙江日报》报道了永康市城郊朝川组顶部发现恐龙股骨 ( 约 1 m 长) 和一窝 ( 7 枚) 恐龙蛋以及硅化木化石。1998 年笔者首次赴实地观察这些化石及其产出层位,认为恐龙股骨及恐龙蛋产于朝川组顶部层位,属辫状河流亚相,这对朝川组的时限确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朝川组同位素年龄值在 109 ~102 Ma 之间 ( 俞云文等,1999) 。

( 三) 晚白垩世中-晚期地层———方岩组 ( K2f) ( 下段、中段和上段)

方岩组原称方岩砾岩,由浙江省石油地质大队 ( 1959) 创名,命名地点在浙江省永康市方岩山,但层型在浙江永康市石柱镇附近,时代为早白垩世。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1962) 改称方岩组,置时代为晚白垩世。

方岩组原始定义: 指永康盆地 “一套山麓堆积相的砾岩层”。下部厚达1 800m 的紫红色砾岩层,砾石成分主要是火山岩,最大砾径达 100 cm,顶部为厚约 200 m 紫红色、鲜红色砂质泥岩,夹灰红色和白色斑点的泥岩为主,和砾岩逐渐过渡。

一般认为方岩组是一套灰紫、紫红色厚层块状砂砾岩和砾岩,常构成壮观的 “丹霞地貌”,实际上各地方岩组岩性也有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有时砂岩夹层增多,有的盆地尚夹有凝灰岩等火山岩。更重要的是顶部还有一段以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中粒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砂砾岩地层,这不仅在永康盆地能见到,而且在天台盆地赖家和国清寺附近都能见到方岩组砾岩、砂砾岩之上的细碎屑岩夹砂砾岩的地层。因此,本书据岩性又将方岩组划分为下、中、上三段。至于前人所称新昌镜岭至壳山一带的方岩组,实为重力流亚相砾岩,不像永康方岩组山麓堆积相砾岩,故应归朝川组为宜。

方岩组厚度变化较大,最大厚度达 1 734. 9 m,一般约 500 m 左右,也有较薄的。与下伏朝川组的接触在各地所见不尽相同,一般呈整合接触,也可超覆在永康群不同层位之上。未见顶界,局部地点其顶部覆以新近纪嵊县组橄榄玄武岩。方岩组化石稀少,在南马盆地见有植物: Pseudofrenelopsis sp.,宁波盆地产有介形类 Eucypris sp.,Darwinula sp. 等。

本书将方岩组分成下、中、上段,其定义: 方岩组是覆于河湖相为主的朝川组之上,未见顶界的一套山麓堆积相—河流相—湖相 ( 不全) 沉积物,偶尔伴有微弱的火山活动。方岩组下段是指山麓堆积相的砾岩、砂砾岩; 中段是指河流相的砂岩、含砾砂岩; 上段是指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组合的湖相沉积。

需要说明,本区镇海-温州断裂以东地区普遍缺失相当于方岩组下段山麓堆积相的地层,其上相当于方岩组中段和上段地层,即为俞云文、翁祖山 ( 1995) 拟建的小雄组。小雄组为超覆于朝川组火山岩或更老地层之上的中酸—酸偏碱性火山岩,底部为紫红色凝灰质粉砂岩、砂砾岩、砾岩,中间夹有灰色含砾沉凝灰岩。在临海上盘岙里沉凝灰岩夹层中采到翼龙化石 ( Zhejiangopterus linhaiensis) 化石; 在临海小芝小雄组底部沉凝灰岩中还发现植物化石 Cladophlebis sp. 加上同位素年龄值 91 ~81 Ma,故将小雄组大致与方岩组中段和上段相比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