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构式语法种种:乔姆斯基是如何被杀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0-11
1. 构式语法的建构与解构郭氏提出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俪合了认知语义学和类型学,使两个本来对句法讨论一直失声的语言学分区首度实现跨域合作,有力冲击句法界的生成派传统。各种版本的生成派假定造句原子是造句的基础筑材,这一意念很符合直觉或曰自然认知,继承了语文学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却经不起构式语法那分析哲学般的致密推敲。构式语法认为,造句单位的原子性(即不可分性)是从构式中获得的,没有整个构造就没有单个构件。这种“离开整体,部分便不复存在”的观点乃结构主义一大立场。这样,构式语法便消解了“句法关系”这个学界一直执持却从不质疑的概念(亦即生成论者集体潜意识下的概念),指出句法关系本来就不存在。这可以说是解构主义的语言学示范。既然“句法关系” 是虚有的,那么生成派终日冥思苦想的关于所谓句法关系的问题自然成为伪问题,乔姆斯基对造句原子间关系的公式化的格物致知自然也丧失意义。句法层这个障幕被抽去以后,音系层和语义层之间便建立起直接的映射,形义得以直接合一。亲们表去学神马名不副实的语言哲学了,那不过是真值语义学的纯粹理性意淫,单是探尝构式派就顿觉哲味深浓。2. 意义的几何结构:构式主义的形态学示范立足语义来考量语形是构式语法的基本精神。音系学的特征几何理论指出特征的组合不是随机、线性的,而是有序、有等级的;郭指,动词变位诸参数(体、时、式)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因此,和音系特征一样,意义亦呈现出几何结构。惯用论(Usage-based Model)的主创裴琼(Joan Bybee)排列出动词变位的各种语法范畴的语义等级:体 < 时< 式,这一排序表明体、时、式三者改变动词意义的程度是不同的,其中,体的最大,式的最少。因此,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同一动词的虚拟式和陈述式的意义差异要小于其一般体和完成体的意义差异,比如 He works 和 I demand that he work 的两个work变形,它们的意义区别要大于 He works 和He is working 的两个work变形。郭进一步画出变位参数的意义等级树,但该树图只涉及了时和式,其实可以扩充到体:郭指,从一个变位到另一变位经过的树枝数愈多,两个变位的意义差别越大。他还从惯论推出这一结论:同一个词的两个变位的意义愈近同,则它们的发音愈相似。从 works到work经过4条树枝,从works到is working经过8条。的确,work的发音比is working更接近works(因为is working=is+work+ing,works=work+s)。太神妙了。3. 模块音系学:构式语法向音系学的进军不得不慨叹郭氏的气魄。在句法界凭构式语法向生成语法予以致命一击后,他最近又继而在音系领域推出模块音系学(Templatic Phonology),向音段音系学(Segmental Phonology)宣战,似要肃清生成派在音系界的残余势力。其实“模块”和“构式”理念是相同的,模块音系学的核心思想就是:音段的区分是透过其在词(词就是“模块”)中的位置所实现的,所以词在音系中是基元的,具有第一性,音段是衍生的,属第二性。可以预见,已是类型学家、句法学家、认知语言学家的郭氏将被冠以音系学家之名。其实他头衔众多也很自然,因为他探究语言问题本来就是从全局的视域综合 考察的:探寻语言共性,他放眼全球众语;研究语言知识的人脑表征,他整体关怀音系、形态句法、语义语用;思考语言本质、习得与变化,他博纳认知心理学、社会学、历史语言学、天演论。的确,他的思维方式也是“构式”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