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解腹腔相关

如题所述

1、腹部的境界上界:为胸廓下口,即剑突、肋弓、第11肋前端、第12肋下缘和第12胸椎围成;下界:为耻骨联合上缘、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髂嵴至第5腰椎下缘的连线。
2、腹膜:是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呈半透明状,有壁腹膜和脏腹膜之分。
3、腹膜形成的结构:网膜,系膜,韧带,皱襞,隐窝,陷凹
4、腹膜腔:是指脏腹膜和壁腹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仅有小量滑液。
5、腹腔:是指膈以下、盆膈以上、腹前壁和腹后壁之间的腔,内有许多腹腔脏器及腹膜腔等。
6、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腹膜内位器官:脾、胃、空肠、回肠、盲肠、横结肠和乙状结肠。
腹膜间位器官: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子宫和膀胱。
腹膜外位器官:胰、输尿管、肾及肾上腺、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
7、大网膜:胃与横结肠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胃结肠韧带(胃网膜左、右血管)。
8、小网膜:由肝门向下移行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可分为二部分: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 。
9、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由十二指肠悬肌和十二指肠空肠襞共同构成,是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10、简述膈下间隙的分部。
答:结肠上区,又称膈下间隙,被肝分为肝上间隙和肝下间隙。
(1)肝上间隙:被纵行的镰状韧带分为左肝上间隙和右肝上间隙,其中左肝上间隙又可被左三角韧带分为左肝上前间隙和左肝上后间隙。肝上面后部没有腹膜被覆的部分称裸区,它与膈相接之部称为膈下腹膜外间隙。
(2)肝下间隙:以肝圆韧带为界分为左肝下间隙和右肝下间隙(肝肾隐窝),左肝下间隙又以小网膜和胃为界分为左肝下前间隙和左肝下后间隙(即网膜囊)。
11、肝肾隐窝(名解):为右肝下间隙的底部,因其位于肝右叶下方与右肾上端之间故得名,是平卧位腹膜腔最低点。
12、肝肾隐窝是平卧位腹膜腔的最低部位;腹膜炎病人宜采取半卧位,使炎症渗出液向下流入盆腔最低部位,如男性的直肠膀胱陷凹或女性的直肠子宫陷凹,以减少腹膜对其吸收,并可通过直肠或女性阴道穿刺技术来确诊和治疗。
13、试述网膜囊的名解、位置和境界。
答:是小网膜和胃后壁与腹后壁的腹膜之间的一个扁窄间隙,网膜囊位于小网膜和胃的后方
境界:①前壁:小网膜、胃后壁和胃结肠韧带;②后壁:横结肠系膜及覆盖于胰、膈、腹主动脉、左肾及左肾上腺前方的腹膜;③上壁:膈下方的壁腹膜、肝尾状叶;④下壁:大网膜前、后两层的愈着部;⑤左界: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⑥右界:网膜孔。
14、网膜孔境界:可通过1-2横指,孔的前界是肝十二指肠韧带(肝固有A.、胆总管、肝门静脉),后界是下腔静脉表面的壁腹膜,上界是肝尾状叶,下界是十二指肠上部。网膜孔是网膜囊与腹膜腔的唯一通路
15、 结肠下区以升结肠、降结肠和小肠系膜为界,分为右结肠旁沟、左结肠旁沟、右结肠系膜窦、左结肠系膜窦四个间隙。
△16、简述胃的位置、毗邻、动脉、静脉和淋巴结,胃大部分切除时在胃大弯和胃小弯处切除的标志。
答:①位置: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位于T11左侧,幽门位于L1右侧。
②毗邻:胃前壁的前方右侧有肝、左侧有膈,下部接触腹前壁,胃后壁隔胃网膜与胃床(膈、脾、胰、左肾、左肾上腺、横结肠及其系膜等)相邻。 ③动脉:胃的动脉来自腹腔干及其分支。胃小弯有胃左动脉(腹腔干分支)、胃右动脉(肝固有动脉或肝总动脉的分支)。胃大弯有胃网膜左动脉(脾动脉分支)、胃网膜右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还有胃短动脉,可能有胃后动脉(都是脾动脉分支)。 ④静脉:与同名静脉伴行,最后均注入肝门静脉。 ⑤淋巴结:均注入腹腔淋巴结。 ⑥胃大部分切除时在胃大弯和胃小弯处切除的标志:胃小弯——胃左动脉第1~2支分支之间,胃大弯——胃网膜左动脉第1~2支分支。
17、手术时区分胃与十二指肠上部的标志是幽门前静脉,辨认空肠起始的标志是十二指肠悬韧带,辨认幽门窦与幽门管的标志为胃大弯侧的中间沟。
18、肝外胆道构成:由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和胆总管等组成。胆总管分为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肠腺和十二指肠壁段四段,胆总管手术多在十二指肠上段进行。
19、胆囊三角(名解):又称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围成,手术中常在此寻找胆囊动脉。
20、胆囊底的体表投影为右锁骨中线或右腹直肌外侧缘与右肋弓的交点,胆囊动脉一般发自肝右动脉,手术时在胆囊三角容易找到该动脉;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为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阑尾动脉一般发自回结肠动脉,沿阑尾系膜可以找到此动脉。
21、McBurney点(名解):即麦氏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炎时此处常有明显的压痛。
△ 22、阑尾的位置和形态,体表投影,血管、神经和淋巴结,临床意义。
答:①位置和形态:为一蚓状盲突,直径约0.5cm,一般位于右髂窝内,附于盲肠后内侧壁近下端处。三条结肠带汇合于阑尾根部,手术时可作为寻找标志。阑尾系膜为三角形,连于小肠系膜下部,内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 ②体表投影: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为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③血管、神经和淋巴结:阑尾动脉一般发自回结肠动脉,阑尾静脉与之伴行,经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入肝门静脉;神经来自肠系膜上丛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淋巴结均引流至肠系膜上淋巴结,经肠干入乳糜池。 ④临床意义: A、化脓性阑尾炎时,细菌栓子可随肝门静脉入肝,导致化脓性门静脉炎和肝脓肿;B、小孩阑尾炎易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因为小孩阑尾壁薄,大网膜较短,诊断迟缓。 C、阑尾的位置可有回肠前位、盆位、盲肠后位、回肠后位、盲肠下位、腹膜外位、高位阑尾等。
23、小肠系膜根的位置是从左上到右下,其长度远远短于小肠,因而小肠系膜呈扇形。
24、系膜三角(名解):空、回肠被腹膜包绕形成系膜时,在系膜缘处留有小部分肠壁裸露,此裸露肠壁与系膜形成以三角形间隙称系膜三角。在小肠吻合术是,应注意缝闭此三角,以促进愈合,防止发生肠瘘。
结肠的动脉:肠系膜上A:回结肠A,右结肠A,中结肠A。肠系膜下A:左结肠A,乙状结肠A
25、试述肝门静脉的组成、合成部位、属支和特点及其上下腔静脉的吻合部位。
答:①组成: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和脾静脉; ②合成部位:胰颈后方; ③属支与收集范围: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主要收集腹腔内除肝以外未成对脏器的静脉血; ④特点:肝门静脉是肝的功能性血;门静脉及其属支内缺少功能性静脉瓣,肝门静脉内压力过高时血液易发生逆流,当门静脉阻塞时,可导致门脉高压症,并可引起呕血、便血、脐周静脉曲张、腹水和脾肿大等症状; ⑤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部位:食管静脉丛、直肠静脉丛、脐周静脉丛和Retzius静脉。
26、腹膜后隙位于腹后壁的腹膜和腹内筋膜之间,向上与后纵隔相通,向下通盆腔腹膜后间隙。腹膜后隙的层次:第一层主要为胰和十二指肠;第二层包括十字形血管架和肾、肾上腺及输尿管,血管为纵行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横行的肾动、静脉,斜行的睾丸(卵巢)动脉;第三层包括胸导管、乳糜池和腰干等
△ 27、胰的位置与毗邻、分部、血管与淋巴回流、占位病变时出现症状。
答:①位置与毗邻:位于腹后壁,前面隔网膜囊与胃相邻,后方有下腔静脉、胆总管、肝门静脉和腹主动脉,右端胰头被十二指肠环抱,左端胰尾接脾门。 ②分部:胰分为头、颈、体、尾4部,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③血管与淋巴回流:胰头——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胰颈——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胰体、胰尾——脾动脉。静脉主要回流到肝门静脉系。胰的淋巴回流到胰上、下淋巴结和脾淋巴结,再注入腹腔淋巴结。 ④占位病变时出现症状:胰头部肿瘤可压迫十二指肠引起梗阻;压迫下腔静脉引起下肢水肿;压迫肝门静脉引起腹水;压迫胆总管引起胆汁排出,引起阻塞性黄疸。
28、肾的位置和体表投影,手术入路位置及层次。
答:①位置和体表投影:位于腹后壁,在脊柱腰段两侧。右肾上端平T12,下端平L3,第12肋斜过其后面上部。左肾上端平T11,下端平L2,第12肋斜过其后面中部。肾门的体表投影为第12肋与竖脊肌外侧缘的夹角处,即肾区。 ②手术入路位置及层次:经腰上三角,层次为皮肤、浅筋膜、肌层(包括背阔肌、腹外斜肌、下后锯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后脂肪及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腹股沟神经(可能遇到)、肾筋膜、肾脂肪囊、肾纤维囊。
29、肾区(名解):在腰背部,肾门的体表投影点位于竖脊肌外侧缘和第12肋的夹角处,称肾区。肾炎或肾盂肾炎时,此处可有叩击痛。
30、肾蒂内结构,由上到下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由前向后则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
31、胰头和胰颈的血液由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的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和来自肠系膜上动脉的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肾上腺有三对动脉,包括肾上腺上动脉、肾上腺中动脉、肾上腺下动脉,分别发自膈下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
32、下腔静脉的属支主要有肝静脉、肾静脉、腰静脉和膈下静脉等。左、右肾静脉均注入下腔静脉,但左肾静脉还收纳左睾丸(卵巢)静脉、左肾上腺静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