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的化验结果和梅没有得过梅毒,但是做手术的化验单说是以前得过,也有可能是风湿!毒的化验结果有相同

风湿的化验结果和梅没有得过梅毒,但是做手术的化验单说是以前得过,也有可能是风湿!毒的化验结果有相同吗?

这个原因就比较深和专业了,涉及到研究领域,如果直接论其原理非专业人员可能听不明白,简单点讲患有风湿的血液中的风湿因子会和化验梅毒的试剂发生反应造成假阳性。

下面把这两个化验的原理罗列一下,仅供参考:

1、梅毒试剂卡的原理:

技术原理

梅毒抗体检测试剂为例以胶体金为指示标记采用双抗原夹心法原理制备而成,

在检测卡的加样孔加一滴待测血清和两滴缓冲液,如果血清中含有一定量的Syp-Ab时,则与金标中的Syp-Ag免疫结合成复合物。层析到T线时,复合物再与包埋于T线的梅毒重组抗原免疫结合,从而桥联胶体金在T线显色。剩余的金标继续层析至C线时,金标与此处包埋的多抗免疫结合桥联胶体金而显色。若血清中不含有Syp-Ab或低于一定量时,T线处的疟疾重组抗原不与金标发生免疫反应,C线处的多抗与金标仍免疫结合,会出现单一显色。

结果判读

阳性:T线C线均显色为红色条带时,检测结果为阳性;

阴性:T线不显色,C线有红色条带显色时,为阴性;

无效:C线不显色,表示测试失败或失效。

2、类风湿因子试剂的原理:

类风湿因子(RF)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人血清中发现,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它是一种抗变性IgG的抗体,属IgM型。可与IgGFc段结合。RA病人和约50%的健康人体内都存在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在变性IgG(或与抗原结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健康人产生RF的细胞克隆较少,且单核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产生,故一般不易测出。RF主要为IgM类自身抗体,但也有IgG类、IgA类、IgD类和IgE类。各类RF临床意义有所不同。测定IgG、IgA、IgM类RF通常用ELISA间接法,即用热凝集兔IgG包被反应板微孔,加入检样后,再分别加抗人IgG、IgA、IgM酶标记抗体,使反应后再与底物呈色。为防止各Ig类别RF相互干扰,酶标记抗体使用标记的抗体F(ab)2片段。

原理

将变性IgG包被于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上,这种致敏胶乳在与待测血清中的RF相遇时,即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此称胶乳凝集试验。

在用热凝集变性IgG包被聚苯乙烯反应板的微孔中,加入待测血清,如有RF存在,则相互结合,随后再加入酶标记热凝集变性的IgG与之反应,在加入底物后即可显色。根据显色程度可判断有无RF存在及其水平,此为双抗原夹心ELISA法。

胶乳凝集试验

RF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的抗人变性IgG抗体,可与IgG的Fc段结合。将变性IgG包被于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上,此致敏胶乳在与待测血清中的RF相遇时,即可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

操作

1、56℃30分钟灭活,(灭活C1q以阻止假阳性凝集)。将待测血清用0.1mol/L PH8.2甘氨酸缓冲盐水作1:20稀释(生理盐水1ml中加血清0.05ml)。

2、取此稀释血清1滴(约0.05ml),加于黑色方格玻片的方格内,加乳胶RF试剂1滴,立即摇动反应板3分钟,使其充分混匀后,于直射光下观察。每次试验均设阳性与阴性对照。

参考值

正常人1:20稀释血清为阴性。

结果判断

胶乳凝集试验正常人多为阴性反应,如3分钟内出现显凝集者为阳性。阳性反应的标本应将血清进行倍比稀释测定滴度。ELISA法可根据显色程度,与阳性和阴性对照参比,作出阳性或阴性的判断

3、《类风湿因子对梅毒抗体检测的影响分析》,这是个文献,有兴趣可以了解。附截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