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恩泽相关的词语

如题所述

报效万一 报效:为报答恩情而为之效力。指恩德极大,只给以微不足道的报答。 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09
报效万一 报效:为报答恩情而为之效力。指恩德极大,只给以微不足道的报答。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八回:“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
被泽蒙庥 指受恩泽,蒙庇护。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吴留村》:“留村在无锡既膺殊遇,夙驾将行,锡之父老士庶被泽蒙庥,自县治以至何干,直达于省城之金阊门,八九十里,号泣攀留,行趾相接,不下数万人。”
毕雨箕风 原指民性如星,星好风雨,比喻庶民喜好人主的恩泽。后为颂扬统治者普施仁政之词。
出处:《书·洪范》:“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孔传:“箕星好风,毕星好雨,亦民所好。”
春风雨露 像春天的和风和雨滴露水那样滋润着万物的生长。旧常用以比喻恩泽。
春露秋霜 比喻恩泽与威严。也用在怀念先人。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
大恩大德 恩:恩惠;德:恩德,好处。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泽深厚。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若非妹丈救我性命,必作异乡之鬼矣。大恩大德,将何补报!”
戴天履地 戴:顶着天;履:踏,踩着。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间。比喻恩德深广,如天高地厚。
出处:《左传·僖公十五年》“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为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恩德如山 比喻恩德极为深生。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寿禅师两生符宿愿》:“老夫垂死之命恩人救援,恩德如山,无可图报。”
恩高义厚 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徽剧《赠剑》:“蒙公主不弃臣陋,恩高义厚。”
恩若再生 恩惠极大如同给了第二次生命。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勾践囚于吾国……今吾复其社稷,恩若再生。”
恩山义海 恩爱像高山一样重,情义像大海一样深。形容恩惠深,情义重。
出处:宋·晁端海《卜算子》:“恩义重如山,情意深如海。假使黄金北斗高,这一分,何由买?”
恩深爱重 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京剧《白蛇传》第16场:“素贞与许郎恩深爱重……望求老禅师放他出来,夫妻重聚。”
恩深法驰 驰:废弛。因恩情深厚关系密切而不执行法纪
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4回:“乃恩深法驰,背道寒盟,瘏口罔闻,剖心难谅。”
恩深似海 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海誓山盟,各无他志。真个恩深似海无底,义重如山义更高。”
恩深义重 恩惠、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唐·吕颂《代郭令公谢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荣加望外,恩深义厚,何以克堪;糜躯粉骨,不知所报。”
恩同父母 恩:恩惠;同:如同。待人的好处、恩惠之大如同父母一样。
出处:唐·陈子昂《为张著作谢父官表》:“伏惟神皇陛下,恩同父母,矜照恳诚,信其赤心,实有馨竭。”
恩同山岳 犹恩重如山。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梅女》:“萍水之人,何敢遽以重务浼君子。但泉下搞骸,舌不得缩,索不得除,求断屋梁而焚之,恩同山岳矣。”
恩同再生 恩:恩德。比喻恩情极大,像使自己再生一样
出处:刘流《烈火金刚》第17回:“他不愿意离开他这个恩同再生的母亲。”
恩同再造 再造:再生。使人再生的恩惠。比喻恩情极大,象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样。
出处:《宋书·王僧达传》:“再造之恩,不可妄属。”
恩有重报 好好地报答别人的重大恩惠。
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素姐道:‘若得如此,恩有重报。’”
恩逾慈母 逾:超过。比慈爱的母亲给予的恩情还要重。形容恩情深厚。
出处: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陛下恩逾慈母。”
恩重丘山 恩:恩惠。恩情像高山一样厚重,形容恩义极为深重
出处: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上下交攻,命危丝发;是非随定,恩重丘山。”
恩重如山 恩情深厚,像山一样深重。
出处:宋·陆游《删定官供职谢启》:“拔茅以征,冒处清流之末;及瓜雨往,曾无累月之淹。恩重如山,感深至骨。”
恩重泰山 恩情深厚,比泰山还重。
出处:宋·刘攽《彭城集·次韵孙少述二首》:“君思重泰山,未有毫发酬。”
返哺之恩 返哺:雏鸟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报答亲恩。
出处:《春秋运斗枢》:“飞翔羽翮为阳,阳气仁,故乌反哺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君如念妾,还祈以楼宅相假,使妾得以返哺之私。”
方来未艾 指(恩泽)方始来到尚未止歇。
出处:明·方孝孺《凝命神宝颂》:“霈如霖雨,润泽天下,而民被其惠者,方来而未艾也。”
父母恩勤 指父母养育子女的恩惠和辛劳。
出处:《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甘棠遗爱 甘棠:木名,即棠梨;遗:留;爱:恩惠恩泽。旧时颂扬离去的地方官。
出处:《诗经·周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感恩戴德 戴:尊奉,推崇。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出处:《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感恩怀德 感激别人的恩德。
出处:《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南朝·宋·裴松之注:“古之舍生取义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怀德,投命无悔,或利害有机,奋发以应会,诏所称聂政、介子是也。”
感恩图报 图:设法。感激别人的恩情而想办法回报。
出处: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河汉无极 河汉:银河;极:尽头,边际。银河广阔,无边无际。比喻言论荒诞不经,难以置信。亦比喻恩泽广大,使人难以报答。
出处:《庄子·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无极。”
怙恩恃宠 怙:依靠。恃:凭借,依靠。凭借别人所给予的恩泽和宠幸而横行霸道、骄横妄为。
出处:《后汉书·朱穆传》:“凶狡无行之徙,媚以求官,恃势怙宠之辈,渔食百姓,穷破天下。空竭小人。”
积善余庆 积:积累;善:善事;余庆:指先代的遗泽。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
出处:《周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兰熏桂馥 比喻恩泽长留,历久不衰。
出处:唐·骆宾王《上齐州张司马启》:“常山王之玉润金声,博望侯之兰熏桂馥,羽仪百代,掩梁窦以霞搴;钟鼎一时,罩袁杨而岳立。”
兰薰桂馥 薰、馥:香气。原比喻恩泽长留,历久不衰。后用来称人子肖孙贤。
出处:唐·骆宾王《上齐州张司马启》:“常山王之玉润金声,博望侯之兰薰桂馥。”
沛雨甘霖 充足而甘美的雨水。比喻恩泽深厚。
出处:明·无名氏《四贤记》第二十八出:“情浓意长,情浓意长,沛雨甘霖,憔悴生香。”
片云遮顶 比喻得到别人的恩泽。
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小人到前面死了呵,那生那世,做驴做马,填还这债,若不死呵,但得片云遮顶,此恩必当重报也。”
千恩万谢 一再表示感恩和谢意。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四回:“李助是个星卜家,得了银子,千恩万谢的辞了范全、王庆,来到段家庄回复。”
天覆地载 覆:盖;载:承受。象天覆盖万物,地承受一切一样。比喻范围极广大。也比喻恩泽深厚。
出处:《礼记·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管子·心术下》:“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
巍巍荡荡 形容道德崇高,恩泽博大。
出处:语出《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朱熹集注:“巍巍,高大之貌;荡荡,广远之称也。”
一饭之德 比喻微小的恩德。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义海恩山 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义深厚。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
义重恩深 恩惠、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唐·吕颂《代郭令公谢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荣加望外,恩深义厚,何以克堪;糜躯粉骨,不知所报。”
雨露之恩 滋生万物的雨露的恩情。比喻恩泽、恩情。
出处:唐·刘禹锡《苏州谢上表》:“江海远地,孤危小臣。虽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马之恋,亲近为荣。”明·程登吉《幼学琼林·天文》:“望切者,若云霓之望;思深者,如雨露之恩。”
云行雨洽 比喻广施恩泽。
出处:《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一·北齐文武舞歌》:“云行雨洽,天临地持。”
云行雨施 施:施布。比喻广泛施行恩泽。
出处:《周易·乾》:“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再造之恩 再造:再生。象救了自己性命那样大的恩德。
出处:《宋书·王僧达传》:“再造之恩,不可妄属。”
泽被后世 泽:恩泽,恩惠。被:覆盖。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出处:陶铸《崇高的理想》:“李冰父子为了解决当时成都平原的水利问题,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终于修成了泽被后世的都江堰。”
泽及枯骨 泽:恩泽;枯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泽及于死者。形容给人恩惠极大。
出处:《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
瞻云就日 原指贤明的君主恩泽施及尤民。后多比喻得近天子。
出处:《史记·五帝本纪》:“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湛恩汪濊 指恩泽深厚。
知恩报德 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同“知恩报恩”。
出处:《群英类选·〈红蕖记·触身谐配〉》:“可怜见咱魂销尽,知恩报德情难混。”
知恩报恩 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掩家里有信行,知恩报恩。”
知遇之恩 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恩人相见,分外眼青 分外:格外;眼青:亲热。形容恩人见面,格外亲热
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尝言恩人相见,分外眼青。姚氏一见知心人,回瞋作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