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时机

如题所述

在平时的教研听课、评课中,感觉到化学课堂提问的最佳效果经常没有很好的体现,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笔者认为“课堂提问的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之时,捕捉到这个最佳时机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产生欲罢不休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提高提问的质量呢?
本文结合九年级化学教材(科学出版社)内容,谈谈笔者的几个观点。
一、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时存在的“失效”教学情况
1、 课堂教学中“提问题”时目标不明,指向不清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密切,使得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答非所问,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在进行“重要的酸”教学时候,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碱有哪些?纯碱Na2CO3属于不属于碱?”,这个问题与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没有关联,所以学生没有办法回答,更不用说掌握教学内容了。
2、课堂教学中“提问题”脱离实际时,知识超标
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往往与学生所学的教学内容相脱节,造成学生“理解性”错误,使学生没有办法正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比如教师在进行“重要的酸”教学时,他先进行紫色石蕊试液与稀盐酸反应(颜色呈现深红色),然后进行酚酞试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颜色呈现玫瑰色),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酸碱指示剂遇到酸或者碱会出现深红色和玫瑰色?”。学生只要知道指示剂遇到酸性或者碱性物质会变红色就可以,没有规定要求一定回答出深红色或者是玫瑰色,所以,如何区别“深红色和玫瑰色”的问题学生没有学过,是目前没有办法回答的。
3、课堂教学中“提问题”时过于简单,缺乏新意
教师在“提问”学生问题时,容易产生蜻蜓点水的情形,一些问题的的提出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只是简单问学生回答“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
比如教师经常提问学生“稀硫酸是不是酸?”,还有“大家一起回答,氢气点燃后生成水的反应是不是化合反应?”等等,这样的问题枯燥无味,单调乏味,不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思考,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4、课堂教学中“提问题”时形式单一,低效无用
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一般采用“教师→整体学生”形式,个别的教师还会采用“教师→个体学生”的形式。还有就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造成学生思维的量度不够,没有充分的时间考虑问题,降低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比如教师经常提出问题“判断两瓶试剂瓶哪一瓶是酸,哪一瓶是碱,可以有几种方法?”,这个问题涵盖的内容很广,学生不是思考一两分钟就可以回答的,要从酸的化学性质(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酸与碱反应,酸与某些盐反应等)与碱的化学性质(碱与指示剂作用,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碱与某些盐反应等)等方面综合来考虑问题,体现了学生对酸碱盐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解答问题的能力体现。
二、提高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时机策略:
1、目标明确,指向清晰
提问要切中要害。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巧设问题,完成教学目标,同时,“提问”要指向清晰,让学生一听就懂,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进行“金属矿物与冶炼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炼铁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②为什么要先通入CO一会儿后再点燃酒精度?
③为什么当红棕色粉末已转变成黑色后,要先停止加热,再通入一会儿CO,直至试管冷却?
④实验过程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这样的问题提出,能够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指向性清楚,学生可以顺着问题的层层递进,思考的广度和深度逐级深入,从而解决问题的关键,达到学习的预期效果。
教师要明确:“提问”的最佳时机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复习引入、引出课题,到新课讲述、实验佐证,再到当堂训练、即时反馈,整堂课是由大量的问题构成的。教师在提问时要尽量做到每个环节中的问题相互联系、层层递进,而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问题要设计得自然、到位,使环节切换圆润流畅、不露痕迹而又切中要害,让学生真真能够通过教师的提问,通过自身的参与与思考,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
2、时巧妙设疑,创新“愤悱状态”是提问的最佳时机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教师以提出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展,可以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把握最佳的提问时机能够帮助在学生的心理建构和课堂内容之间搭建必要的桥梁;能使学生们饶有兴致的投入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更好的学习者。比如在进行“溶液的酸碱性”教学时,教师提问了学生几个问题:
①老师今天到你家做客,你留我吃午饭,我喝到的蛋汤太咸了,你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加水就不咸了)
②请问加水后变淡了,那么溶质质量分数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学生回答:变稀了就说明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了),通过教师的设置提问内容,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学生踊跃参加讨论,积极参与,调动课堂教学气氛。
3、关注个体,层次分明
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力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适中、要求不同的问题,从而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起自信心,感受参与和成功的喜悦。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设计要有层次感和针对性,兼顾好、中、差生,对于一些不愿开口或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或基础较差的学生,特别要适当给予一点提示,这样既能缓解后进生的心理压力,逐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比如在进行“生活中的酸碱盐(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了如下的几个问题:
①通过学习了酸碱盐的性质后,你能够写出哪些酸、碱、盐的化学式(各写2个)?
②小明为了给生锈的铁锅除锈,他加了一些盐酸后就去外面玩,结果铁锅破底了,为什么?
③胃酸过多的人可以吃的胃药有哪些?它们的作用如何表现?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④盛有NaOH的试剂瓶瓶口常有一些白色的粉末,这些白色的粉末可能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从上述的问题提出讨论,可以知道: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层次分明,逐级递进,学生的学习个性得以表现。
总之,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对化学教学内容采用“提问题”的教学方式,认真研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最佳时机研究,形成良好的“提问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养成以“提问题”的最佳时机策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