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观念》科林伍德 读后感 or 论文

呃,希望找一些科林伍德的《历史的观念》的读后感或者论文或者介绍,嘛,重点是论文。越多越好,因为要写论文,希望找下参考~~~比较急~~~
多的加分哟~~
对了,最好是针对前半部分的~~~因为后半没读。。。就是“希腊罗马的历史编撰学”+“基督教的影响”这两部分。
对了,自己写的标注一下~~

1.科林伍德(1889-1943)
科林伍德(Robin Crearge Collingwood,1889-1943)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哲学系,后留校研究和任教。主要著作有《宗教与哲学》(1916),《心灵的思辨》(1924),《艺术原理》(1938)《历史的观念》(1936).表现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而任何再现艺术都是名不副实的艺术。都是“伪艺术”。从而否定了艺术认识生活的基本功能。著有《艺术原理》,在书中片面强调艺术的表现特征而根本否认艺术的再现特征,即否认艺术的基本只能是反映和说明显示社会生活,并把再现艺术的美学理论斥之为所谓技巧论,他背离了西方古典美学的优秀传统,抛弃了“艺术模仿自然”种的合理内核,突出的体现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艺术原理》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兼考古学家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探讨关于艺术的原理的一本著作,在书中,作者先论证了(作者所说的)技艺、巫术艺术和娱乐艺术不属于真正的艺术,从而提出真正的艺术是对情感的表现,是想像性活动;然后又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了感觉、意识、想象、情感、思维和语言等现象。通过对这些方面详尽的论述,作者最终阐明了他的艺术理论。 作者在书中涉及到了许多的理论知识点,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点读书心得。 1、关于技艺。 在书中作者关于技艺的论述占用了相当的篇幅,他对于技艺以及艺术技巧论的论述主要是服务于将技艺从“真正的”艺术中区别出来的观点。 关于技艺,作者这样认为:“在本书中,具有这种含义(指作者在前面论述的影响对“艺术”概念正确把握的陈旧含义)的‘艺术’将被称为技艺。这正是古拉丁语中的Ars和希腊语中的“技艺”所指称的东西,即通过自觉控制和有目标的活动以产生预期结果的能力。”(《艺术原理》第15页)。 从上述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技艺”,作者主要强调的是“通过自觉控制和有目的的活动”和“产生预期效果”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说真正的艺术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无目的的活动并且没有预期效果,即是随机的、无法预料的效果。作者严格区分艺术与技艺,对艺术的技巧论进行了驳斥。他认为艺术创作与有计划有目的的技艺不同,本质上是一种无计划无目的的创造活动。很显然,这种说法是太过于绝对了。正如译者王至元在译者前言中所说的“他的这种见解抹煞了或至少是贬低了理性、世界观和逻辑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指导作用,明显地违反了艺术创作的普遍事实。他有关艺术与技艺之间差别的种种说法固然使问题具体展开了,但未能把握艺术与技艺的真正区别。例如一切技艺与艺术一样都包含着创造和探索,而一切艺术也都包含着与技巧类似的创作目的和技巧手段,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程度和具体内容方面。”(同上引第3页)。 2、关于再现。 在书中,作者提出再现是一个技巧问题,所以根据本文第一点的论述,自然而然的,再现就不应当属于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 首先作者区别了“再现”和“模仿”的定义,认为:“再现必须与模仿相区别。说一件艺术作品是模仿,是根据它对另一件艺术作品的关系,后者给前者提供了艺术精妙的典范。说一件艺术品是再现,是根据它对“自然”中某种事物的关系,也就是对某种非艺术品的关系。”(同上引第42页)。 其次作者给出了再现艺术的真正定义:“再现艺术的真正定义,并不是说制造品相似于原物(在这种场合,我称再现是刻板的),而是说制造品所唤起的情感相似于原物唤起的情感(我称他为情感再现)。” 最后作者指出再现的目的,并将其分类:“再现总是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这个目的在于重新唤起某些情感。重新唤起情感如果是为了它们的实用价值,再现就成为巫术;如果是为了它们自身,再现就称为娱乐。” 通过这样一层层的论述,最终完成了作者的“再现不属于真正的艺术”的论点的论证,单从论述过程来看,没有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问题是再现是不属于真正的艺术的吗?事实上,再现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从古到今,相当一部分的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都是以再现生活为题材和手段的。如果把真的把再现干干净净的从“真正的”艺术中出来,那么艺术中还能留下些什么呢? 对于这一点,译者认为:“科林伍德本人作为一个表现派美学的代表人物,如果他仅仅是较多地强调艺术的表现功能,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他走得太远了,竟然干脆把(反映实际生活的)再现艺术从艺术王国中驱逐出去,从而一笔勾销了艺术认识生活的基本功能。但是,既然他根本否认“真正的艺术”具有再现实际生活的特征,那么,这种艺术所表现的情感就不大可能是现实生活引起的现实情感,而只能是一些谁也说不清来历的神秘情感,例如后来苏珊•朗格所讲的那种‘人类情感’。”(同上引第5页)。 总而言之,“《艺术原理》一书的中心思想,是片面强调艺术的表现特征而根本否认艺术的再现特征,即否认艺术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说明现实社会生活,并把主张艺术再现的美学理论斥之为所谓技巧论,因为再现必然意味着运用手段去达到一个目的,而这在科林伍德看来,只能是技艺的而非艺术的特征。这样,他就背离了西方古典美学的优秀传统,抛弃了‘艺术模仿自然’(古典美学中‘自然’一词即指现实生活)中所包含的合理内核,突出的体现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在他看来,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而任何再现艺术都是名不符实的艺术,都是所谓‘伪艺术’。”(同上引第3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20
导师:

今天读柯林武德的《历史的观念》。感受到很多东西,就是任何一种理论的建构的成功之处并不是它真理上的唯一性,而是它所包含的合理性。我感觉柯林武德在评价历史上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时候虽然有批判,但是我更爱看他讲述他们所展现出来的理论路程。可惜的是,我没有看到多少中国人在历史哲学上有如此丰富而新鲜的东西。(可能是我孤陋寡闻)。

书还没有看完,但是对作者讲述的《黑格尔和马克思》感到有些疑惑,很想跟您交流一下。他说:

马克思有过一句有名的自诩,说他接受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且“把它的头倒置过来”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意味着他所说的话。黑格尔的辩证法从思想开始,进而至于自然,并以精神宣告结束。马克思并没有颠倒过来这种次序。他只提到了第一项和第二项,没有提到第三项。他的意思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从思想开始,进而进入自然,而他的辩证法从自然开始,进而进入思想。

这个观点和我读过的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里评价的差不多。唯一不同的就是,科林伍德提出的他们在第三项上的不同,我想这第三项可能就是黑格尔常常强调的“世界客观精神”,黑格尔以客观精神作为皈依,明显具有宗教倾向。而马克思的观念显然有点像无家可归的孩子,让人服从物质基础,但是马克思也有他的难处,不然他不会再后来和恩格斯一起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也许就是他所想找到的家,又不好意思完全承认的家,可以说他还是在怀疑中度完了他的学术生涯的。

他还说:

马克思就是在变黑格尔的辩证法的魔术。其全部要点是这样的。黑格尔已经和18世纪的历史自然主义宣告决裂了。而且确乎是除了部分方式而外并不曾成就过。但是无论如何却要曾要求有一不自律的历史(因为除了逻辑的必然性的权威而外不承认有任何权威的历史,便可以无愧于要求自律这一称号),而马克思又要回到这种要求上来。并且把黑格尔德已经宣布从自然科学的管辖下解放出来的历史学又一次隶属于自然科学的管辖之下。

问题就在这里得到了回答,也就是说无论历史如何发展,无论是黑格尔的逻辑学指导下的历史,还是马克思物质自然决定下的历史,都要有他们的自律性,也就是他之所以成为历史所必备的一套相对封闭的体系。马克思对黑格尔观念的改变可以说是一种对唯心主义的修整,然后再用辩证法调和二者之间的关系。我常常想,这样开来,大家都没有什么高明和卑琐之分了,也许人类历史就是一场客观存在,人类的智慧给了它自律性的理论建设,无论是物质还是意识都在这样若即若离的碰撞中矛盾运转着。

但是问题又来了,老师,您的历史观是什么呢?您是如何建构它使他形成你对历史和文化观上的自律呢?对于自己,我到现在还处以迷惘当中。如何阐释历史,如何重建历史,我还是糊涂,如果我不借助于他们的东西的话。不过他有一句话我是很赞同的,他说:

对于哲学家,需要注意的既不是过去本身,(像是对历史学家那样),也不是历史学家关于对过去本身的思想,(像是对心理学家那样)而是这两个处于他们的相互关系当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