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学校经费来源主要有区财政拔款资金、上级主管部门(省教育厅、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市教育局)拔付的专项资金、学校按规定收取的学杂费和培训费。经费来源渠道多,稳中有升,能够满足学校办学和发展的需要。
1、在原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章贡区相关主管部门将与学校相连的原赣州水南中心小学划归一职校统一规划使用,并将原赣州钴钼有限责任公司子弟学校校舍划拨一职校作为分部使用,同时,学校兴建了投资近七百万元的6337平方米的综合实训楼,使学校占地面积增加到45334.6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19984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等设施,校园布局更趋合理完善。  2、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共投入资金440余万元;其中电子电工84台(20万元);52台(15万元);机械加工15台(83万元);汽修160余台(300多万元);烹饪10台(7万元);计算机50台(20余万元);图书近万册(11万元)。特别是我校汽车维修专业设置得到了获得中央财政扶持,加上区财政配套资金,建设了赣州市现今一流的价值三百多万元的汽车实训基地,使一些周边县市的职校有与学校联合进行该专业办学的意向;重点建设了具备一定实训设备的机械加工与模具实训车间、幼儿教育专业、烹饪操作等专业的实训教室,各专业实训设备基本能满足专业实训需要。 学校领导班子不断进取,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提炼,形成了自己相关办学、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理念。

1、更新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目标
①办学理念:勤业精业、互相欣赏、快乐教学、和谐发展。
②教育理念:育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
③工作理念: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
④管理目标:招得进、稳得住、学得好、出路佳
⑤课堂教学方法:训练式、案例式、互动式、开放式、谈话式。
⑥教育教学资源运用:时代性、实用性、教育性、趣味性。
⑦学生三大任务:学会做人、学好文化、练实技能。
⑧学生学习三个目标:学得轻松、练得扎实、过得愉快。
⑨学生感恩三回报:回报老师、回报家长、回报社会。
这些年,学校坚持用理念办学,靠实干兴校,明责任、重过程、讲规范、求精细,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为努力方向,贯彻“以文化课为基础,以专业课为重点,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针,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开齐、开足课时,拓宽就业渠道,实施招生、培训、鉴定、就业一体化的服务,实现了多元化办学的格局。
2、紧贴市场要求,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坚持“三个面向”办职业技术教育,建校20多年来累计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一万多名,2008年后培训“农民知识化”和“城镇公民职业化”(两化工程)各级各类人员七千多人(次)。特别是这些年,学校倡导“学会做人,学好文化,练实技能”,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积极联系省内外对口企业,推荐并安置毕业生就业。建立了以本地工业园区及珠三角为主要圈子的学生就业基地,在企业中好中选优,推荐学生就好业。大部分学生都在章贡区工业园、赣州市经济开发区,以及深圳、珠海等沿海发达城市就业,并深获用人企业好评。学校就业率、稳定率历年来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有许多学生在本行业中已成为技术骨干,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3、强化骨干专业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学校现设七个专业,特别是国家重点专业汽车维修建设了现今赣州市一流的总投资价值三百多万元的汽车实训基地;学校在适应市场要求开发新专业的同时,对于市场人才所需的传统专业不断改造创新。在现有教学的基础上,提高专业技能要求,开设新课程新内容。如幼儿教育专业,为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教学中,强化了该专业的儿歌及幼儿英语教学,使学生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从而使老树开新花,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沿海及当地幼儿园早早就与学校有定单培训的需求,学生就业供不应求。此外,学校机械加工与模具制造、烹饪技术、酒店管理与旅游服务专业也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了学校的骨干专业,对当地的相同专业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4、创新办学模式,重视产教结合
学校高度重视产教结合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校长亲自带头,把教学、实训、就业三者紧密结合,找准直接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切入点,主动参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聘请了生产、服务一线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共同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培养敬业精神好、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的毕业生。学校烹饪、机械加工与模具制造、幼师艺术、电子电工等主干专业都有相应的产教结合机构,学生第二学年在校企联合的企业进行短期的课程间见习,见习期间月收入就可以达400元以上,高者可达千元。学生还定期到学校的较为固定的当地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校外实训基地带薪顶岗实习。
根据学校发展历史、师资力量与办学硬件以及学校在本地区的区域地位,确定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争创品牌为动力,以办出特色促发展的“特色发展、品牌发展、和谐发展”的发展思路;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为本地工业园区提供人才支撑为学校的办学要求,以创建国家级重点学校建设为目标,以重点专业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强化师德,提升师能,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创新校企结合模式,创建提高专业技能、课程间见习、顶岗实习直至就业扎实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服从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职业发展意识”培训,使学生在校“学得轻松、练得扎实、过得愉快”,让每位学生“学会做人、学到文化、练好技能”。 这些年,为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提高,着重做了下几方面的工作:
1、调整课程设置,加大专业课的比例,特别是实践课的比例,专业理论与实践超过了2/3。有些专业实践与理论课达到了1/1,如机械模具专业和汽车维修专业。
2、注重学生课程中见习,建立实训基地。学校积极内引外联,先后与赣州冶金汽车修理厂、江西理工大学实习工厂联系,建立了汽车维修专业、模具专业实训基地,并先后安排上述专业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践实训,从而不仅解决了实训设备不足的矛盾,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学校教务处制定了实训课开课制度、课堂考核制度,完善了实训课的管理制度,强化了实训的过程管理,从而提高实训的课堂效率。
3、以赛代考。多年来学校每学期取消了期中考试,带之与技能大比武,进行了以赛代考工作,并与家长会一起召开,通过以赛代考,技能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在社会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该教学改革创举得到了2006年3月7日《中国教育报》的肯定。
4、逐步推行工学结合及社会实践。近几年来,在工学结合方面,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是与广东汕头中信度假村联合,让学生暑假在度假村实习。另一项是学校与广东百俐公司联合,由对方投资提供设备,在学校兴办校办企业,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校办企业勤工俭学。工学结合形式以及假期社会实践,不仅为学生创造了锻炼专业技能的机会,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而且在这种工学结合方式中,还获得了一定的报酬。特别对于是贫困生,为其继续学习,创造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这些年,学校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工学结合的运作方式,学生在第二学年到企业进行短期锻炼,然后返校上课,既有了一定的社会实践,又更加能珍惜学习时光,取得了职业道德和技能学习的双丰收,如2009年,学校派出了计算机、电子技术等专业的学生到本市的台资企业协顺电子有限公司进行了短期实习工作,学生获益匪浅。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市、省职业技能竞赛,多次获得好成绩,2007年获得省技能竞赛二项二等奖,二个团体奖,2008年参加省职业技能竞赛获一个团体一等奖,二个二等奖;在市职业技能竞赛中更是获奖多多。

相似回答